餐饮老板们的“生死局”?有人月亏十万,有人却日进斗金!
发布时间:2025-09-12 14:42 浏览量:1
您最近下馆子有没有发现一些变化?是不是连锁品牌推出的套餐越来越便宜了?是不是有些高端餐厅居然在门口摆起了小吃摊?又是不是连写字楼下的快餐,都悄悄涨了一两元? 没错,这些都不是错觉。当下的餐饮业,正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洗牌。
数据会说话,但数据也吓死人。 2025年上半年,全国餐饮总收入2.7万亿元,同比增长4.3%。看着是涨了,但对比去年同期的增速,却足足跌了3.6个百分点。 更吓人的是——半年时间,全国注销、吊销的餐饮门店数量,超过了80万家。 啥概念?每天有将近4400家餐厅关门歇业。 而活下来的200多万家里,约70%的店每月营收不到10万元,85%的餐饮创业者,要么在亏钱,要么就在亏本的边缘勉强保本。
成本,成本,还是成本!餐饮老板的三座大山 一位在广州开特色粉面馆的老板跟我算了一笔账: “一碗卖28元的牛肉粉,食材成本占10块,外卖平台抽走5块,房租摊下来每碗3块,人工再摊4块……最后算下来,一碗粉挣不到3块钱。” 而这还是理想状态。 一旦遇到平台搞“满减促销”,或者推出“1元秒杀”,那就真是卖一单亏一单。 他曾亲眼见过一个西餐厅同行,接到过“1元牛排”订单——不算食材,光包装和配送成本都不止这个数。 这不是笑话,这是现实。
· 人力在涨:社保政策完善是好事,但对小微企业来说,每月多支出几千块,可能就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 房租照旧:好地段的铺租,丝毫没降。甚至有些商圈还在微涨。
· 平台抽成高:20%左右是常态,要想获得流量推荐,还得另外加钱。
消费者变了:不是没钱,而是要花得值 现在的人,不是不舍得吃,而是更会吃。 “性价比”成了关键字,但不是便宜就行——“质价比”更重要。 你卖得贵可以,但要让我觉得:食材好、环境值、服务到位。 反之,如果体验一般还死贵,年轻人立马用脚投票,转身就走。 所以我们看到一些高端餐饮品牌也开始“低头”: 比如推出价格亲民的午市套餐,把一道招牌菜做成便携装放在门口卖,甚至有些干脆开起了副牌,做起了更平价的子品牌。
外卖:增量不增利,赔本赚吆喝? 疫情期间救了不少店的外卖,现在也越来越“鸡肋”。 百胜中国财报显示,其外卖销售占餐厅总收入约45%;知名中式快餐品牌“小菜园”的外卖占比也升至39%。 流量是大,但利润呢? 不少商家苦笑:“单子是多了,但算上平台扣点、促销费用,忙一天还不如之前光做堂食挣得多。” 你不做促销,就没曝光;做了促销,利润全无。 真是进退两难。
市场卷成麻花:同行拼价格,巨头也来跨界 餐饮业的“内卷”,已经蔓延到所有品类。 尤其是在客单价150元左右的赛道:火锅、烧烤、中式炒菜……模式雷同、菜品相似,消费者根本记不住谁是谁。 更可怕的是,互联网巨头也纷纷“跨界打劫”。 京东、阿里等平台凭借物流和流量优势,纷纷切入餐饮外卖市场,新一轮补贴大战山雨欲来——小商家们瑟瑟发抖,不知是该跟进还是退出。 很多老板明明知道“低价团购”不赚钱,但还是咬牙跟上:“就当是刷个曝光吧,起码让人知道我还没倒闭。”
有人哭,也有人笑 虽然大环境艰难,但并非所有人都举步维艰。
· 火锅品类整体承压:海底捞、呷哺呷哺等龙头业绩出现下滑,九毛九旗下品牌也面临增长压力。
· 但茶饮赛道却高歌猛进:以蜜雪冰城、古茗为代表的加盟式茶饮品牌,营收同比增长30%以上,扩张速度惊人。
· 老字号挑战不小:全聚德、西安饮食等品牌,普遍面临营收净利双降的困境。如何吸引年轻人,是他们必须解决的课题。
总结:餐饮业未来属于谁? 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它淘汰盲目跟风、缺乏特色、管理粗放的门店; 但它也奖励那些真正懂产品、懂用户、懂成本的经营者。 未来的餐饮业,不会再相信“一招鲜吃遍天”。 它考验的是全方位的能力: 从菜品创新到成本控制,从服务质量到营销引流,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掉链子。 餐饮从来都不是轻松的行业,它需要汗水,更需要智慧。
你是否也在餐饮业挣扎?或者最近感受到了消费方式的变化?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察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