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野四后”之首邓绥(三):内忧外患之际力挽狂澜,是否要为东汉的衰败“背锅”?
发布时间:2025-09-11 21:08 浏览量:2
东汉南阳郡:既是“帝乡”又是“后乡”
东汉挑选皇后,不光要看品德、才华,家世背景也非常重要。有意思的是,这些皇后们的“老家”还特别集中——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号称“南都”“帝乡”的南阳郡。
根据《后汉书·皇后纪》记载,东汉一共有14位皇后(不含追封),而仅仅南阳一个郡,就出了5位!更神奇的是,这5位皇后除了何皇后,其余4位——包括大名鼎鼎的阴丽华、邓绥,全都来自南阳郡的新野县。说新野是东汉“皇后专业户”,一点也不夸张。#两汉文化看南阳#
尤其是邓绥,她的人生堪称传奇:她是汉和帝的皇后,后来成为邓太后执掌大权,被史家誉为“皇后之冠”,是历史上公认的贤后。她能有这样的地位,一方面是因为她爷爷是东汉开国头号功臣邓禹,“云台二十八将”之首,真正的豪门之后;另一方面也靠她自己出色的政治才能。
才女出身:6岁读史,15入宫
新野邓家,兴盛于高密侯邓禹,从邓禹开始,家族内非常重视子孙的教育和家风传承。通过邓绥的履历可见一斑:
6岁:能诵读史书。
12岁:能通《诗经》《论语》等儒家经典。
15岁:与诸家女子一同选入宫中。她身长七尺二寸,姿色十分美丽,异于常人。
16岁:被封为贵人。
22岁:被封为皇后。
25岁:和帝英年早逝,邓绥拥立出生仅100余天的刘隆(即汉殇帝)继位,以太后身份辅佐新皇临朝称制。
两度临朝:定策殇、安二帝,稳朝局
汉殇帝期间,自然灾害频发,邓绥废除淫祀、制定“厉行节俭十项规定”,更以仁德厚待前朝嫔妃,将儒家仁政转化为治世实绩,稳定了朝政,缓解了社会矛盾。(前期文章有详细描述。)
延平元年八月初六,登基仅220天左右的幼帝刘隆不幸夭折。殇帝去世,邓太后决定立13岁的刘祜为帝(即汉安帝),仍临朝听政。
从严治家:约束外戚树典范
邓绥再次以太后之身临朝称制,总揽大权。她担心族人恃宠而骄,违法乱纪,特意给有关部门下诏书:
“每每看到前朝外戚家的宾客,倚仗权势,轻浮放纵,甚至扰乱公务,成为百姓的祸患。问题根源在于执法松懈,没有及时处罚。现在(我兄弟)车骑将军邓骘等人虽然恭敬顺从,但家族庞大、亲戚众多,门下宾客中难免有奸猾之徒触犯禁令。你们要严加监察,不得包庇纵容。”
自此以后,邓太后家族亲属犯罪,一律不予宽贷。邓太后虽然严加约束家人,但对阴皇后族人体现出了加大的宽恕:她怜惜阴氏家族因罪被废,赦免被流放的阴氏族人回乡,并归还五百余万钱财。
亲审冤狱:天降甘霖显仁政
永初二年(公元108年)夏天,京城洛阳大旱,邓太后亲自到洛阳衙门复审冤狱(编者注:两汉“天人感应”理论体系认为,不同的灾异对应着不同的政治失误,持续的旱灾被解读为 “刑罚过盛”“仁德不足” 的象征。如果司法不公、严刑峻法,就会严重破坏宇宙间的阴阳平衡,导致“阳”气亢盛,从而引发旱灾。)
有个囚犯其实没有杀人,却因刑讯逼供被迫认罪,被抬出来时虚弱不堪,心里害怕官吏而不敢说话,临走前抬头像是想申诉。邓太后察觉后立即叫回询问,得知冤情后,马上将洛阳令关进监狱抵罪。她的车驾还没回宫,天就降下了大雨。邓太后曾连续三天亲赴洛阳审理囚徒,清理出冤屈死罪36人、耐罪80人,其余减刑至司寇以下。
破除迷信:重实政轻虚礼
永初三年(公元109年)秋,太后身体不适,身边人忧心惶恐,祈祷时许愿愿代她承受病痛。太后听说后十分生气,严令后宫管理人员:只可忏悔祈福,不可妄说不祥之言。按旧例,年终要犒赏卫士并举行“大傩”仪式驱疫。但太后因天下阴阳不和、战事频繁,下诏取消宴会和娱乐表演,将驱疫的侲子减半,撤去大象、骆驼等仪仗,直到丰收年景才恢复原样。
兴学宫中:教育与文化复兴
太后自入宫后,跟随班昭学习经书兼修天文算数。白天处理朝政,夜晚读书,常担心典籍有误而违背典制,于是广泛选派儒生刘珍等五十多位博士、议郎、四府掾史到东观校勘典籍。事成后奏报太后,各有赏赐。又让宫中近臣到东观学习经传,再教授宫人,宫内早晚书声琅琅。
元初六年(119年),太后下诏征召和帝之弟济北王、河间王的子女四十余人(五岁以上),以及邓家近亲子孙三十余人,为他们兴建学舍,教学经书,并亲自监督考试。年幼的设师保,每日入宫,抚育教导,恩爱深厚。
节用爱民:减贡品顺天时
安帝永初七年(113)正月,开始入太庙,斋戒七日,赏赐公卿百僚各不等。十二日,参谒宗庙。率领命妇及群妾相助举行礼仪,与皇帝交替亲荐九献,成礼而还。下诏令说:“大抵供荐新味,多半不适应节候,有的积养强行催化成熟,有的在萌芽状态就采摘挖掘,味道还没有形成就夭折而不得遂其生长,这难道是顺应天时而培育万物吗?有的书上说‘:不到时候还没有成熟的食物,有伤于人,不宜奉供养。’自今以往,奉祠陵庙及供御用之物,都要到了时节才贡上。”这样,共省却二十三种食物。自邓太后临朝,有十年水旱之灾,四夷外侵,盗贼内起。太后每听到老百姓饥荒,就通宵不能入睡,生活供给,亲自减少或撤除,用以救济灾难困苦,所以天下恢复平静,年岁还得到丰收。
临朝听政的朝堂争议
邓康因邓太后长期临朝听政,心里很是害怕,假托有病不入宫朝拜。邓太后派宫婢去查问原委。当时宫里的婢女出入,多说好说歹,有毁有誉,其中年纪大的在宫里时间长的都称中大人。邓太后所派遣的是邓康家以前的婢女,她也自己通报自己为中大人。邓康知道后,责骂她说:“你是我们家出去的婢女,你敢于这样吗?”婢女发怒,还说邓康诈言称病出言不逊。邓太后便免去邓康的官职,遣送归国,且除去他的宗籍。
颍川定陵人杜根,性情急躁而率直。永初元年(107年),被推举为孝廉,成为郎中。杜根认为汉安帝长大了,应该亲自处理政务了,就和同一官署的郎中共同直言进谏说邓太后不该长久摄政。邓太后大怒,拿下了杜根等人,下令用缣囊(白袋子)装着,在大殿上扑杀杖毙。然而,行刑的人在杖责杜根时并没有用力行刑,杜根通过装死,流浪他乡才逃过一劫。
临终遗诏:自省忧国二十载
永宁二年二月(公元121年),太后病重,仍乘辇到前殿接见侍中、尚书,又北至太子新修的宫殿。回宫后大赦天下,赏赐诸园贵人、亲王、公主及群僚钱布不等。下诏说:
“我无德却托母天下,福薄不幸,早遭大忧。延平之际,海内无主,百姓命运危如累卵。我兢兢业业,不敢贪享帝王之乐,上求不欺天、不愧先帝,下求不违人心、不负素志,只愿救济百姓,安定刘氏。自以为感天动地,当得福佑,却内遭丧祸,伤痛不绝。近来久病不起,无法侍祠宗庙,勉强原陵之行,加上咳血,遂至一病不起。生死有命,无可奈何。公卿百官要多尽忠恪,辅佐朝廷。”
次月,邓太后逝世,享年41岁,与汉和帝刘肇合葬在顺陵。不久,邓太后家族惨遭诬陷,邓骘也遭免职,被遣还回封国,宗族都免官归乡,没收邓骘等人的资财田宅。邓广宗、邓忠、邓豹、邓遵、邓畅被迫自杀,邓骘、邓凤绝食而死,只有邓广德兄弟因是阎皇后亲属才得以幸免。
杜根等人曾公开反对邓太后摄政,在邓太后去世,被汉安帝委以重任,以公车特征杜根入朝,拜为侍御史。
历史评价:毁誉参半邓太后
《后汉书》作者范晔对邓后的评价:
终身称制,号令出于己手,为政不及前代的周公;
自身也未还政于安帝,致使皇帝和她反目,不能及时亲政,招致正直之士的不满。
假借天子的威仪,临朝听政,岂不糊涂?
然而建光之后权归皇帝,却导致贤臣受辱、奸党进用,东汉衰败由此开始。
掌权招谤,所幸不为己私;忧劳国事,自强只为国家。
史学家范晔认为,邓太后长期把持朝政,不及时还政于汉安帝,似乎是老糊涂,更指“名贤戮辱,便孽党进”的乱象始于彼时,将东汉衰亡的序幕系于她一人之身。
当然,范晔也承认,她虽因掌权受谤,却从未谋私;忧劳国事,自强不息,一心只为社稷。
但笔者以为,范晔此论未免苛责。邓太后以女子之身领军国大事16载,在内外交困中稳大局、救危难,可谓殚精竭虑。她虽握至尊之权,却未滥用于私利。将其身后乱政全然归咎于她,是否忽略了时代与结构的复杂?
结束语
邓绥的一生,既有光芒万丈的治世之功,也有难以逾越的时代局限。她以女子之身执掌天下16年,在灾荒频发、外患内乱不断的背景下,稳社稷、救黎民、兴文教、严律己。她没有武则天那般称帝改制的“大胆”,却同样在男权至上的古代社会中,走出一条非凡的“女君之路”。
她让我们不禁思考:
一个女性领导者,要在怎样的压力下才能既保国家安定,又防人口舌?
她严管外戚、自清门户,是不是一种“超前”的廉政实践?
若她生于当代,是否会更从容地施展抱负,不再受“性别与礼教”的枷锁?
她的故事,不只属于东汉,也属于每一个在传统与现实间寻求突破的人。
你怎么看这位1800年前的“铁腕太后”?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往期精彩回顾:
“新野四后”之首邓绥(一):6岁读史书,15岁入宫,她凭什么在25岁走向权力之巅?
“新野四后”之首邓绥(二):25岁临危受命!拥立出生100天的刘隆为帝,以太后身份开创16年执政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