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街百年往事——四平街的来历(六)
发布时间:2025-09-10 22:13 浏览量:1
上回所说,如果老四平建镇,都晚于所说的那四个镇子的话,昌图府志所写的才能成立。然而,从传说来看,乾隆到四平街处为一七五四年八月,先不说在这之前这个驿站已经是集镇街市了,而半拉山门即所说的布尔图库边门,当时正严格执行清政府的“封禁”政策时期,植柳树成柳条边,其边台驻兵把守,应该不会是个集镇街市。有资料说明:“咸丰十年(一八六O年),清政府废除伊巴丹等处的围场,准许关内流民前来垦荒。至光绪七年(一八八一年),清政府开放伊通南部和东南部的围场。”而半拉山门正是围场守台。
有资料表明,这个围场对清朝皇家非常重要。清朝皇帝经常会临幸这个围场打猎。
网上查到有关资料:“清军入关统一全国后,旗人渐疏骑射。为保持满洲八旗的尚武传统,清廷先后设立了南苑围场、木兰围场。而在东北的“龙兴之地”,清朝统治者很早便设立了盛京围场、吉林围场、黑龙江围场,各种围猎活动在这些地方持续了近三个世纪。”这就非常明确说明了清朝皇帝建围场的目的,在基本和平年代,保持清兵战斗力。
满族入关后,东北地广人稀,多年后,形成丛林繁茂,野兽出没,是打猎的好地方。据《东三省政略》载:“天命四年九月壬申,克叶赫东城,降西城,设盛京围场协领管守。”后金天命四年(1619年)九月,努尔哈赤在盛京(今沈阳)召集贝勒和大臣议事时说,“初势已定,武备不可稍怠,拟开大围场,以狩猎操演八旗卒徒武艺”,决定封禁西丰、东丰、东辽、辉南、海龙等五县区域,建立大围场。
到了康熙七年(1668年),有资料交待说:清廷在吉林境内又圈定了一部分荒地,命名为“吉林围场”。因位于当时的吉林府以西而得名——“吉林西围场”,是吉林围场的主体部分,因也称“南荒围场”,以磐石为中心,方圆500多里,跨磐石、桦甸、双阳、伊通等县,东起饮马河,西至伊通河,南至桦甸县苏密,北至柳条边。
而布尔图库边门,即半拉山门,当时正是伊通洲管辖区域。因为是柳条边里,应该属于吉林围场辖区。但布尔图库边门东南方向的西安县也就是现在的辽源市地区,所属的几个县却属于“盛京围场”。其中的西丰围场,是“盛京围场”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围场。据《西安县志略记载:“南自沙河尔郎头山通河沿岸起,北至阿机格色合勒北伊通河沿止,全长480余里;东从辉发城起,西到威远堡边门止,全长490余里;东南自骆驼砬子(柳河县境)起,至西北山音哈达交界封堆(天德乡境内)止,全长510余里;西南自英额门起,东北至巴珠勒阿林(东丰与伊通交界)止,全长520余里。”
有资料交待说:“乾隆十九年(1754年),朝廷进一步强化围场‘封禁’政策,严禁旗民进入围场私捕禽兽和砍伐树木。”由此更加说明:昌图府志上所说的:“四平街四达之处有四个集镇,故里程相诺。”真的很不靠谱。《昌图府志》是清代昌图府官修地方志书,由洪汝冲主修、李巨源编纂,成书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光绪二十五年,丈放东流水围场约40围,由官地变为民地。
柳条边门开禁才能有除了兵士及家属以外的居民,开垦种地的农民来卖粮,或商人进入边门开铺子。期间相差这么一百多年,如何能跟“里程相诺”挂上勾呢?如能挂上钩,必须四处的镇子都早于“老四平”建镇才行。这种情况下叫汉语的“四平”街才能成立。哈哈,相差一百多年啊,这让乾隆老皇帝该如何想呢?他都用满语说“四平比拉”了,非得用汉语的意思解释朕说:“四平比拉”。
洪汝冲、李巨源两人虽为清朝官员但同为汉族人。在写昌图府志时“里程相诺”来描绘四平街来历,这就不难理解两人的苦心了。
就像似老四平原归梨树县辖,梨树县城原称奉化县,奉化县的来历是因此地名叫奉化屯,虽然当年开市时叫买卖街,可本身曾叫奉化屯,故在建县初叫奉化县,有人解释“奉化”之意:“奉化县是清代至民国初期奉天省辖属的旧县建制,设立于1878年(清光绪四年),隶属昌图府管辖,治所位于奉化屯(今吉林省梨树镇)。该县命名取自‘遵奉王化’之义,旨在强化边疆治理。民国三年(1914年),因与浙江省奉化县重名,遂依据境内金代韩州遗址‘梨树古城’更名为梨树县。其辖区涵盖辽代奚营地、金代韩州治所等历史地域。
所以,得把地名历史出处及含义在写“志”时说清楚才行。我们现在应该明白洪汝冲、李巨源两人的用心良苦。
注:1丶网上搜的图片借用,告知不可用即删除。2丶请不要随意改编本人写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