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火七十载 钢流新丝路 八一钢铁厂书写新疆工业跨越发展壮丽篇章

发布时间:2025-09-11 11:29  浏览量:2

1951年9月,乌鲁木齐头屯河边的戈壁滩上,八一钢铁厂开始建设。70余载薪火相传,作为新疆现代工业“长子”的八一钢铁厂(以下简称“八钢”)从戈壁滩上人拉肩扛点燃的第一簇炉火,到如今智能化、绿色化、国际化的现代化钢城;从轧出新疆“第一根钢钉”的艰苦创业,到支撑“一带一路”建设的千万吨级绿色钢材,八钢的炉火从未熄灭,其发展轨迹正是新疆工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走向世界的生动缩影。

如今的八钢厂区环境(资料图)


戈壁滩上轧出第一批钢材

1951年,在王震将军率领下,解放军官兵和新疆各族群众汇聚于乌鲁木齐头屯河畔的戈壁荒滩,拉开了建设八钢的序幕。没有机械,骆驼驮着焦炭和矿石,踩着砾石一步步走来。哨声一响,19岁的晏章华和工友们就扛起铁锨、挑起担子,涌上去卸料。靠着人力,新疆现代工业的第一簇炉火被点燃。晏章华成了八钢最早的建设者之一。

“那时候,厂里就一个50立方米的小高炉,炼钢全靠人,砸矿石,搬焦炭。”晏章华回忆。1952年4月28日,第一炉炽热的铁水奔涌而出。“通红通红的,照着大伙儿的脸,有人激动得掉眼泪。”这炉铁水,宣告了新疆现代工业的诞生。5月29日,轧机便轧出了新疆第一批钢材。

这批钢材像块磁铁,吸来了变化:道路向厂区延伸,工棚旁建起家属房、小商店、识字班。荒滩渐染人烟。1956年,晏章华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赴京接受表彰。晏章华觉得,这个荣誉是大家的。

八钢生产的钢材,建起了乌鲁木齐最早的厂房、桥梁和民居。厂区周围日益繁荣,道路纵横,为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


炉火旺了半边城

“八钢一冒烟,半个乌鲁木齐都有饭吃!”1949年出生的张爱年10岁随父亲——一位八钢炼钢工来到厂区,对这句流传甚广的俗语深有感触。

“厂子小,高炉就是天。”张爱年记得父亲总说,钢水烧开了,日子才能红火。1974年,张爱年退伍后选择回到八钢。

他亲历了八钢的成长壮大:轧钢车间、焦化厂相继建成,钢越产越多。笨重的体力劳动逐渐被小机械替代。厂区外,头屯河两岸的工人们住宅区连片发展,为钢厂服务的运输车队、机修铺子应运而生。这一片渐渐有了“工业区”的模样。

早期八钢普通的线材生产线(资料图)

八钢人充满自豪,因为他们冶炼的钢化作了乌鲁木齐的楼房、桥梁,撑起新疆水泥厂、塔里木油田的井架。鼎盛时期,新疆市场七成以上的钢材来自八钢,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业粮食”。

指尖智控 绿能澎湃

1994年,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获批成立,成为新疆首个国家级经开区。同年,21岁的维吾尔族青年阿不都瓦克·阿不力米提毕业分配到了八钢第一炼钢厂。

彼时,虽已告别骆驼运料的岁月,但车间依然高温弥漫、粉尘扑面。“师傅跟我说,炼钢是硬活,光有力气不行,得懂技术。”阿不都瓦克从合金工做起,跟着师傅苦练看钢水颜色、辨炉内声响的本领,成为同批学员中的佼佼者。

如今,阿不都瓦克的工作场景已焕然一新。他端坐在明亮的操作台前,凝视着实时数据在巨型屏幕上跃动,指尖轻点按钮,便能精准调控炉温和成分。“40分钟一炉钢,效率远超过去。”他介绍。车间环境显著改善,经处理过的废水可养鱼,厂区绿树成荫。

八钢现代化生产现场(资料图)

阿不都瓦克工作环境的变化是八钢整体巨变的缩影。近年来,八钢坚定推进智能化升级与绿色化转型。铁路货场装了自动采集系统,车辆进出、装卸进度由电子点位自动记录,延时结算高效率;热轧车间引入无人行车和过跨车,钢卷搬运、入库全程自动化调度,工人在中控室即可掌控全局。全球领先的富氢高炉技术在此落地,大幅降低碳排放。

如今八钢还积极往“一带一路”拓路,产品远销哈萨克斯坦的天然气管线、乌兹别克斯坦的机场建设等标志性工程;与中国铁物深化战略合作,共拓物流运输与海外市场。

七十年光阴流转,从晏章华们肩扛手抬点燃荒原星火,到阿不都瓦克指尖操控智能化炼钢炉;从奠定新疆工业纪元的那枚钢钉,到支撑丝绸之路建设的绿色钢材——八钢的历程,熔铸了新疆工业发展的筋骨与魂魄。

这座钢厂,早已与乌鲁木齐、与它催生的经济技术开发区血脉相融。昔日高炉旁的工棚群落,已裂变成现代化的产业高地。变的是技术日益精进、规模不断壮大、发展模式向绿向新;不变的,是代代相传的“屯垦戍边,钢铁报国”的赤诚心气。这心气必将继续随着经开区(头区)的产业升级与八钢的持续创新,照亮新疆工业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壮阔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