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贯满盈!“柴怼怼”被立案,涉售伪劣产品,卖假货只是冰山一角

发布时间:2025-09-11 03:32  浏览量:1

干啥啥不行,造假第一名,凡是柴怼怼染指的行业,皆是恶臭!

昔日网红“柴怼怼”又被点名了,他嘴里的“神药”竟是锅里的“毒草”,不仅将农产品包装成包治百病,更被曝在茶饮中违法添加剧毒苍耳子,无数消费者健康受损。

之前诋毁胖东来被全网封号,现在还不知收敛贩卖劣等货,柴怼怼这类人为何还没被送进监狱?

网红“柴怼怼”,本名柴向前的身影在今年9月8日被温州市平阳县的警方带走时,许多人才恍然大悟,那个长期在争议漩涡中搅动风云的人物,终于迎来了法律的审判。

官方给出的理由直接而刺眼:涉嫌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然而,随着调查的深入,人们发现,卖假货或许只是他商业帝国崩塌时,最先掉落的一块砖瓦。

这位曾号称拥有超百万粉丝的网红,其商业版图的根基,早已被虚假与欺诈蛀空,从一开始,柴怼怼的流量变现之路就充满了对消费者的恶意与不屑。

他名下公司经营的白酒,在短视频里被吹嘘成存放了二十多年的佳酿,甚至被赋予了抗癌、治疗三高的神奇功效,这种赤裸裸的虚假宣传,简直是在挑战常识的底线。

更令人发指的是他对“中药”的滥用,柴怼怼曾亲口承认,他会把一些普通的农产品、甚至田间的野花野菜树根,包装成对人体大有裨益的“中药”来销售。

今年7月下旬,他妻子肖某担任法人的平阳县小丫茶饮,更是将这种骗术发挥到了极致,他们售卖的“中药茶饮”,号称能解决子宫肌瘤、排出体内结石,几乎成了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然而,神话的背后是消费者的血泪,不少人反映,饮用这些所谓的“神茶”后身体出现严重不适,有的甚至被送进了医院。

一位曾在其店铺工作的前实习生更是爆出了一个惊人内幕:这些茶饮中,竟然含有未经任何特殊处理的苍耳子。

要知道,苍耳子全株带毒,果实毒性最强,入药必须经过严格的炮制去毒,且用量需谨遵医嘱,否则后果不堪设重。

他们的操作不仅粗暴,更是违法,这些所谓的茶饮,根本不在国家药食同源的目录内,很可能违规添加了保健品都禁止使用的中药成分。

更离谱的是,产品包装上连最基本的产品名称、产地和生产者信息都没有,完全是无标产品,其暴利心态也暴露无遗,直播间里一条成本仅十几元的手链,竟敢标价1800元出售,利润之高令人咋舌。

柴怼怼深谙“黑红也是红”的流量密码,他最擅长的,就是通过制造争议和冲突来吸引眼球,今年4月,他将矛头对准了素有良好口碑的商超“胖东来”。

他发布视频,信誓旦旦地指控胖东来销售劣质玉石,声称几百元成本的货色卖到数千甚至上万元,并公开贬低其品质不如别家三千元的产品,同时不失时机地宣传自家玉石的“高性价比”。

这还不够,柴怼怼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恶意暗示胖东来的财富来源有问题,呼吁官方介入调查。

最令人不齿的是,他还在评论区故意提及胖东来在1998年那场导致8人丧生的火灾悲剧,试图用他人的伤痛来为自己的炒作添柴加火。

这种毫无底线的行为,彻底激怒了胖东来的创始人于东来,他愤怒地表示,如果这种恶劣行径得不到惩处,他宁愿亲手关掉胖东来。

面对质疑,柴怼怼的反应更是将“无赖”二字演绎得淋漓尽致,当记者前去采访时,他非但不收敛,反而拿起手机开直播,对着镜头大喊:“这就是歧视!你们收了黑心钱,根本不讲公平正义!我告死你们!”

可笑的是,这场闹剧反而让他的直播间人气和销量短暂停地增长,暴露了网络流量生态中某种畸形的激励机制。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然而,靠争议博来的流量终究是镜花水月,法律的铁拳从不会缺席,胖东来于今年4月25日正式以“商业诋毁”和“名誉权侵权”为由,将柴怼怼告上法庭,索赔金额不低于500万元。

平台也迅速作出反应,抖音在5月3日就审核认定其29条视频涉嫌侵权,不仅做了下架处理,还对其账号限制投稿一个月,这本来就是一次警告,如果他收敛嚣张嘴脸也就算了,谁知道他屡教不改啊!

真正的清算在今年7月到来,国家网信办在专项行动中,将“柴怼怼”账号作为典型案例通报,其抖音、小红书等平台账号被依法永久关闭,彻底斩断了他赖以生存的流量根基。

与此同时,行政处罚也接踵而至,温州市柴氏酒业有限公司因发布虚假广告被罚款6000元,他妻子名下的小丫茶饮公司,也因虚假宣传、销售无标签产品等问题,被平阳县市场监督管理局重罚22万元。

这一系列的处罚,都为9月8日的最终抓捕埋下了伏笔,消费者的举报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警方最终以涉嫌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对其正式立案。

翻看柴怼怼的过往,有网友发现这一切并非偶然,早在2010年,他就曾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刑,留有前科。

如今,他名下的25家关联企业正在陆续被注销或吊销,商业帝国土崩瓦解,只剩下两起民事诉讼等待开庭。

柴怼怼的落网,不仅仅是一个网红的覆灭,更是对整个网络直播带货行业的一次严厉警示,它用一个活生生的案例告诉所有人,网络空间绝非法外之地。

那些妄图通过炒作、造谣、兜售假货来收割流量和财富的人,最终必然会撞上法律的南墙,从行政罚款到账号封禁,再到最终的立案,监管部门、平台和司法机关已经形成了一张越收越紧的法网。

结语

流量本身并无原罪,但当它与欺诈和恶意捆绑在一起时,就变成了毒药,柴怼怼的结局,是对那些仍然沉浸在“黑红”流量狂欢中的网红们最响亮的一记警钟。

商业的本质终究要回归产品质量和诚信经营,任何试图逾越法律和道德底线的行为,最终都将付出沉重的代价,甚至失去宝贵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