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文摘:郭士星漫话山西之战斗剧社票班活动
发布时间:2025-05-23 22:06 浏览量:3
1937 年秋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挺进山西,创建了晋西北、太行、太岳、北岳等抗日根据地。1938年初至 1945 年秋,为了宣传抗日,活跃边区军民生活,相继成立了一批新型的专业戏曲演出团体,其名称不再叫戏班,而称剧团、剧社、剧院。这一时期,晋冀鲁豫边区的襄垣县农村剧团、武乡县光明剧团、战斗剧团、太行四专署胜利剧团、屯留麟山剧团、绛河剧团、沁源县绿茵剧团、黎城县黎明剧团、太行二分区剧社、洪洞县民声剧团、襄陵县民主剧团,晋察冀边区的灵丘县吼声剧团,晋绥边区的七月剧社、长城剧社、三分区湫水剧社、二分区二中剧社、一分区民众剧社、七分区人民剧社、八分区大众剧社等一批戏曲演出团体相继成立。同时,在八路军中也陆续成立了总部实验剧团、一二零师战斗平剧社、一二九师三八六旅野火剧社等京剧演出团体。解放战争时期,戏曲剧团进一步发展。1945 年秋至 1949 年春,陆续组建了吕梁军区吕梁剧社、晋绥人民剧社、晋绥军区平剧院、太行人民剧团、太行五一解放平剧团等一大批戏曲演出团体,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很大贡献。
(二)自乐班(票班、票社)。
这是以自娱自乐为宗旨的业余戏班。山西人自古爱戏成风,不少人不仅爱看戏班演戏,而且自己也擅长吹拉弹唱,经常利用业余时间组织自乐班,自娱自乐。这种习俗,在全省各地相当普及。直到现在,仍有不少村镇和工矿企业,组织有业余剧团或自乐班,开展业余戏曲活动。在太原等城市的公园里,每天早晨都有大批票友在拉打弹唱,自娱自乐。
业余戏曲活动大体分两种形式,一是组织季节性活动的“子弟班”,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唱戏,水平虽低,但活动灵活;二是随时演唱的城乡“座腔班”,爱好戏曲的票友们,兴之所至,便围坐在一起,拉打弹唱,偶遇机会也粉墨登场,怡然自乐。这两支戏曲队伍,都是“戏迷”们自发、自愿组织起来的,其人数究竟有多少,很难计算。
他们的活动,对于戏曲艺术的普及起着十分巨大的作用。票友之中,人才辈出。有些票友,在自乐班里刻苦磨炼,技艺大进,遂进入职业戏班,成为专业人才。有些职业戏班的专业演员,有时也到自乐班里参加演唱。专业和业余戏曲队伍经常切磋技艺,互相交流。
清末民初,山西商人中票友很多,以商人为主组建“自乐班”者也很多。如清末张家口四大票友都是商人出身,其中第三位是吴志远,山西忻州人,“裕园永”的伙计,为人伶俐,板胡、二弦、大锣、板鼓、铙钹样样能拿,生旦净丑行行能事,且能博得彩声。第四位是杨柱,山西太谷人,“大德庆”的伙计,文场能拉二弦,武场能打大锣,擅演红、黑两行,行家看了都能点头赞许。晋中商人,从掌柜、账房先生到伙计,许多人都会唱中路梆子。各柜上都备有全套伴奏乐器,晚上关了店铺没事干,大家就在商号里吹拉弹唱,自我娱乐“过把瘾”。外出经商的商人,除了经常邀请家乡戏班前来演出外,还建有“自乐班”,在会馆演唱。清末库伦(今蒙古首都乌兰巴托)山西会馆的会首、“大盛魁”商号的掌柜罗弼臣,物色了二十几个出色的票友,在会馆成立了自乐班,一切开支由“大盛魁”供给。每逢初一、十五、逢年过节,他总要在会馆大客厅打坐场。遇到哪家商号办坐场,他也要带上自乐班去凑热闹。在库伦经营大盛魁杂货行的晋中商人王庭相,因酷爱中路梆子,他联结山西籍大批商人常闹票打座腔。后由“大盛魁”出资购置戏箱,招聘内地艺人,成立了专业戏班,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期,又与当地华侨组织共建戏院“北园子”,成为固定的演出场所。
山西业余戏班不计其数,下面选几个典型票班作简要介绍:
1. 忻州座腔班。北路梆子票社。约起于清同治末年前后,终于日军入侵山西。该班由忻州城关爱好北路梆子的工、农、商、医等组成,盛时达五十多人。每天傍晚,聚在某商号门前,按到场人员行当,确定剧目,开始坐唱自娱,由所在商号提供茶点招待。因该班票友在文词和声腔等方面比较讲究,专业演员多愿与之切磋技艺。
2. 河会座腔班。二人台票社。清光绪十三年(1887)前后,由河曲县河会村民间艺人贾贞等人组成。每晚在贾贞家活动,演唱形式自由,不需化妆,不带表演,不求剧目完整,唱者自由选择唱段,不拘多寡,纯属业余自乐。
村人颇多围观凑趣。至民国元年(1912)前后 , 开始应本村三官社邀请,每逢集日、节庆、庙会,即于热闹处搭棚坐唱,娱乐助兴,俗称“打座腔”。后应邀到外村助兴,声誉大振。延至民国二十九年(1940)河曲解放归属晋绥边区后,仍十分活跃。
3. 济生馆票杜。中路梆子票社。清末由太原西米市济生馆药店李掌柜倡办。以演唱中路梆子及昆曲自娱,并研讨音乐唱腔。传至其孙李红,兴致更浓,票友、艺人纷至沓来,不少戏坛名流也常光临。李红一家更是热心参与,药店后院专供娱乐和票友食宿,备有文武场全套乐器和行头、道具。每逢戏班封箱,零散艺人多来此过冬,临行还资助路费衣物。年复一年,来者不拒。票友每晚至此,或清唱成本大戏、小折片断,或演奏过门曲牌、时新套曲,或研讨弓法板式、腔调尺寸;或明场排练、切磋技艺,多至午夜尽兴方散。中路梆子名流“天贵旦”“盖天红”“三儿生”“十三红”“疙瘩丑”等教师曾来此演唱传艺,研讨新腔。该票社还常应邀粉墨登场,为庙会或节日喜庆免费演出。太原沦陷后,该票社停办。
4. 祁县戏曲研究社。中路梆子票社。民国十四年(1925)前后由票友韩子谦创办于祁县城内小东街。该社因韩子谦与名票友郭少仙、高锡铭、何芳圃等通力合作,又邀名鼓师狗蛮(高锡禹)、名琴师周云及时指导、演唱,演奏水平都较高。除日常闹票自娱外,对中路梆子音乐唱腔的研究改革颇有成效。职业戏班中的“小三儿生”等名家常来此切磋技艺。民国三十五年(1946),该社组织职业戏班行台演出,至祁县解放前夕散班。
5. 大同座腔班。北路梆子票社。清末设于大同大北街杏花村酒店。由酒店老板王绍先(琴师)倡办。每晚聚集酒店内外,整本大套地坐唱北路梆子传统戏,自唱自娱。
也常在唱腔韵味、梆板尺寸、剧本唱词等方面进行推敲考究,间或品评戏班伶工技艺短长。且与城东骆驼村的业余戏班交往密切,经常同打座腔,切磋技艺,部分成员也能乘兴粉墨登场。当时在大同戏曲界颇有声望,过往戏班也常登门拜访讨教。
6. 郎山农乐会。俗称郎山故事。上党梆子业余班社。郎山位于阳城县古河村,这里业余演唱上党梆子已经一百多年,有四户已传五六代。清同治年间,该会会首为郎圪勇(小旦)。其后郎小李继任会首。时值光绪三年(1877)大旱,小李率农乐会曾到山东曹州府(今荷泽)一带逃荒演出、授艺,光绪十年(1884)前后,郎山农乐会又由郎黑平、郎稳当领班,将稳当之子郎小喜培养成上党名角。清宣统元年(1909),该会中辍,郎小喜加入职业戏班。
民国三十四年(1945)阳城解放,郎山农乐会改组为古河村业余剧团。
7. 鳌石和台班。村办业余赛班。据艺人相传,明正德间,有洪洞移民李二拐,迁居阳高县鳌石村,教习赛戏,祭祀水神,以免桑干河水泛滥。后每年正月十五日在龙堂寺唱赛戏。该班活动方式:每年冬闲,好赛村民自动聚会,口串剧目。到农历正月初,村里推选社首负责当年演赛事宜。农历正月十五至十七日演赛,其间费用皆由社首向全村按人摊派,相沿风习。该班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终止活动。
8. 南茹子弟班。北路梆子业余剧团。始创年代不详。光绪年间,张二达、张三奇即曾领班,有戏箱,除农忙外常年演出。民国初,仍延绵不绝。民国二十六年(1937)九月二十二日,八路军总部进驻南茹后,因战事失学返乡的中学生张培成拟组建业余戏班,得到朱总司令的支持和鼓励。张培成出资五百银元,联络张仲英等三十余人组成晋察冀革命根据地第一个农村业余抗日剧团,排演了《亡国恨》《二斗米》等剧目,在邻近乡村活动。次年五台沦陷,被迫辍演。民国二十九年(1940)日军侵驻南茹后,在中共六区区委支持下,张培成重组子弟班,继续演出。
民国三十四年(1945),日本投降后,子弟班作为全县唯一戏曲团体,由五台县政府组织全县庆贺抗战胜利的演出活动。1949 年,以南茹子弟班为基础筹组了五台县剧团,留村演员及爱好者仍坚持节目自娱演出。
9. 望城头业余剧团。村办上党梆子剧团。俗称望城头故事。晋城望城头村,素称上党梆子“梨园之乡”。
谚云:“秋泉、李寨、望城头,不是唱就是赶牲口(指驮运戏箱)。”望城头村三百多户人家,有名可考的唱戏者即有一百二十多人。其中,父子相继者七户,兄弟同唱者十二户,新圭圭一家竟延续六代。望城头先后有过清嘉庆年间的“恒顺班”、光绪年间的“复聚班”、光绪至民国十九年(1930)的“四义班”、清末民初的“昌盛班”等职业戏班。
清道光四年(1824),望城头艺人曾和外籍艺人集资在村西修建开元宫。望城头业余戏班起于何时,已难确考。过去艺人冬季散班回村在该团教戏,年老不能外出,就随该团活动,村中好戏的儿童也多在此启蒙,而该团有才干的业余演员也陆续进入职业戏班。至今,该团人员更新数代,仍然坚持活动。
10. 挽狂剧社。民国二十六年(1937)冬,在万泉县(今万荣县)“牺盟会”领导下,由张力唐等人发动高家庄小学部分师生和戏曲爱好者组建而成。运用蒲剧、眉户等形式,编演节目,宣传抗日救亡。民国二十八年(1939)十二月“晋西事变”后,该社为适应形势需要,自筹资金,购置服装,改用高家庄家戏(业余剧团)名义演出传统戏,以掩护地下党组织开展敌占区工作。民国三十四年(1945),日本投降后,因人员变动较大而停止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