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翼的大力神计划,才是导致轴心国北非溃败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
发布时间:2025-09-09 09:07 浏览量:2
每段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关注历史首先是为了未来。
敬请关注头条@不负人生优雅,为您讲述别具一格的历史军事故事。
奇特的北非战场
地中海之战从一开始就具有不断变幻莫测的特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看起来似乎是轴心国将取得无比重大的战略性胜利——盟国自嘲地用“轴心国的蛤蟆围着地中海池塘呱呱叫”来形容自己的困境——然而最终却是同盟国获得了胜利。
这个地区长期以来都是大英帝国的势力范围,这导致了两个对轴心国极为不利的局面。首先,当地的诸多民族高层习惯了被英国人统治,但是这方面倒是有利有弊,因为许多底层民众反而把轴心国当成了救星。其次,地中海区域内的很多战略要地都被英国控制着:直布罗陀、苏伊士运河、马耳他岛、埃及等等,等等。
地中海地图,马耳他岛卡在了正中间。
正因为从战前开始,英国佬就占据了如此有利的地位,所以他们自然会将这里视为帝国的生命线,在战略重要性方面只会高估而不会放松——在整场战争中,英国人一直谋求的目标就是要控制地中海的制海权和制空权,只要有可能,还必须控制北非。
欧洲战争爆发之前,北非的沿海地带由法国、意大利和英国三家均分,意属利比亚夹在了法属突尼斯和英属埃及中间,当时给墨索里尼十个胆子他也不敢炸刺。但是当法国突然丢人现眼地退出战争后,意大利的小心思就开始活泛起来了:墨索里尼在法国投降前两周把意大利拖入了战争,然后开始四处试探,总想着捡点剩饭吃吃。。。
1940年,意大利出动了25万大军,打算一举“征服埃及”,而他们的对手是仅有36000余人的英联邦军队。如果不是意大利军队在没有抵抗的情况下,还拖拖拉拉地花了快3个月才进入埃及,估计观战的各国群众们还真会以为英国佬这次悬乎了。
后面的战局毫无悬念:英联邦军队指挥官奥康纳中将只动用了两个师,花了3天时间,就把进攻埃及的意大利军队全部打垮了,近4万名意军官兵成了俘虏:“占5英亩地的军官,占200英亩地的其他军人。”
面对这种软柿子,不捏爆了真是愧对上帝他老人家赏的饭——英联邦军队的试探性进攻变成了大型进攻,意大利人的撤退变成了大溃败。
如果不是丘吉尔在关键时刻非要抽调大批主力部队去支援希腊(这地方也是墨索里尼挖的坑,然后由希特勒来填),估计北非就没有意属利比亚这回事了。
希特勒如果不是顾虑到意大利很可能会因为丢掉北非桥头堡而退出战争,否则才懒得搭理这片被他严重忽视的战场。他派出了陆军中将隆美尔,率领两个师登陆北非,但任务却被局限为保护意属北非领地上面。
看不到头的意军俘虏。那个打光了弹药的冷笑话就源于这场战役。
然而随着隆美尔的到来,北非轴心国那软弱无力的战况突然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剧变,这次轮到隆美尔撵着英联邦部队的屁股猛踢了。因为德国此时已经占领了巴尔干地区,正准备进攻苏联,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开始在希特勒的脑海中浮现:北非的轴心国部队作为南路攻势,穿过埃及深入中东,瓦解大英帝国后和北路攻占高加索的德军会师。
还没等这个计划落地成型,德国和意大利的部队就因为缺乏补给被赶回了出发点——这也是北非战场的第一个特点,战役的胜负完全依赖后勤补给——在这片不毛之地里,除了沙子和骆驼粪,交战的双方谁都别想从当地找到任何有用的东西。
也是从这时开始,隆美尔对于意大利负责的后勤补给的指责就没有停过了。虽然这时马耳他岛对航运的破坏其实并没有那么大,但意大利海空军的落后、怯战、缺乏训练和经验的本质已经展现得淋漓尽致了。
在意大利海军的帮衬下,皇家海军的地中海舰队又重新掌握了制海权,借助航母上的舰载机,英国人重新把马耳他岛打造成了一个卡在轴心国航线上的,具有相当海空实力的硬骨头。
到了1941年秋天,英国海军居然在马耳他设立了一支分舰队,代号“K”,这支舰队起初拥有两艘轻型巡洋舰,后来变成了四艘,在一些驱逐舰的配合下,这支舰队不停攻击轴心国前往北非的运输船队。
随着原来给地中海战场保驾护航的德国空军第十航空军被调往苏联,意大利护航舰队的损失比例从1941年6月的12%,逐步上升到7月份的41%,11月份的62%,到了12月份更是创下了损失80%的空前纪录。
面对这样的威胁,尽管意大利海军数量上占有优势,但他们仍旧毫无办法。而且更要命的是,意大利人居然混到要抽干一些军舰的油槽给剩下的军舰供油的地步了。以至于意大利人不得不在11月份宣布,“的黎波里港实际上已经被封锁了”。港口封锁了不要紧,可前线的隆美尔马上就断顿了,迫不得已,一家伙撤回了出发线——希儿一看急了:知道意大利不靠谱,没想到这么不靠谱。
于是,第二航空军的凯塞林被任命为南线部队司令,带着他那支强大的空中力量离开东线,来恢复地中海的平衡。一些德国潜艇也被派进了这个战场,还很快取得了不俗的战绩:“皇家方舟”号航母和“巴勒姆”号战列舰被先后击沉。
意大利海军的“特种蛙人”部队也雄起了一把,驾驶着“海猪式”微型潜艇潜入亚历山大港防线,击毁了“伊利莎白女王”号和“勇士”号战列舰。英国佬也是流年不利,他们的“K”舰队驶入了的黎波里以北的水雷区,“罗马海神”号巡洋舰和一艘驱逐舰被炸沉,“曙光女神”号和“佩内洛普”号巡洋舰受到重创——英国人发现,自己的地中海舰队的全部重型军舰居然在短短俩月内就全报销了?!
本来嘛,家大业大的皇家海军还损失得起,问题是,这会已经是1941年底了——日本参战了——远东新战区需要调动皇家海军能够调动的所有军舰。不仅如此,重新恢复了实力的德国空军再次掌控了地中海的天空,马耳他岛遭到了不间断的空袭。
通往北非的航线终于再度畅通了,迅速回血的隆美尔在英国人反应过来前又发动了进攻,这次他一口气攻下了班加西。补给品终于不用费劲巴拉用汽车从的黎波里运过来了,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没错,还是马耳他岛。
刚好被一个意大利无线电环形天线框住的是隆美尔,他正在用望远镜观察盟军的阵地。
由于大批货船行驶在从西西里岛到班加西的航线上,但位于西西里岛南部的马耳他岛距离它只有90公里,距离利比亚300公里——在过去的时间里,这个岛屿已经被证明,它就是英国在地中海上最为危险的据点。
北非的隆美尔停在了英军精心打造的加扎拉防线前,这里距离托布鲁克只有大约65公里。因为从班加西向东就任何港口了,继续进军势必导致前一年一样的补给危机。为了保护攻打托布鲁克所需要的供应线,占领马耳他岛势在必行。
折翼的大力神计划
隆美尔无法在1942年初得到他需要的三个装甲师,因为和苏联战场相比,北非仅仅是个不那么重要的次要战场。但在希特勒的心中,他并非像表面上那么不重视马耳他岛,海军司令雷德尔上将和陆军元帅凯塞林都认为马耳他岛是一个眼中钉、肉中刺,耗尽了德军在地中海有限的资源。他们俩坚决要求进攻马耳他岛。
1942年的2月底,当隆美尔失望的离开后,凯塞林又毫不让步地向希特勒提出了攻占马耳他岛的请求。据他回忆:“在结束这次会谈时,希特勒抓住我的手臂,用他那口奥地利方言告诉我,‘耐着一点性子,陆军元帅,我会这么做的’!”
进攻马耳他的战役将由一场大规模空袭拉开序幕,随后德国杰出的空降兵指挥官库尔特·斯图登特将军,将指挥两个伞兵师(德国和意大利各一)快速攻占该岛的3个机场和其他战略要地。在空中掩护下,几个意大利步兵师将在坦克掩护下,彻底消灭岛上孤立无援的英国守军。
这就是新鲜出笼的“大力神计划”,规模将超过1941年5月针对希腊克里特岛的那次入侵——虽然那 次胜利给德军造成的惨重代价让希特勒到现在仍旧震惊不已。
决定1942年北非乃至轴心国整个南部战线战局的序幕在4月2日开启了:德国空军在意大利皇家空军的支援下,以西西里岛和意大利本土为基地,向马耳他岛发动了强大的空中攻势。在一个月时间里,凯塞林的飞行员们向马耳他岛出动了9500架次,扔下了将近7000吨炸弹。
从一架意军飞机上拍摄的轰炸照片,地面腾起的白色烟云清晰可见。
他们摧毁了码头和轮船修理厂,炸坏了机场跑道,击沉了补给船只,还用空投水雷封锁了港口的入口。英国海军的舰队和潜艇纷纷逃离,岛上的机场也成了摆设——隆美尔在4月份破天荒地接收到了大约15万吨的物资——这是上个月的8倍!
凯塞林指挥德国空军实现了完美开局,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轴心国内部是没有联合作战参谋部的。过去为组建这种联合作战参谋部所作的努力全部告吹,就因为这两个独裁者内心彼此互不信任。
德意两国领导人在4月29-30日在贝希特斯加登举行会晤——这时德国空军已经轰炸马耳他快一个月了——而两国元首才刚刚开始慢条斯理地商讨北非战场下一步的详细军事战略。
所以说,德国空军在4月份又做了场无用功,就和它们在42年初过晚增强地中海战场,导致德军在北非受挫一样。这次的空袭又发动得太早,对拟议中的登陆计划毫无帮助。
德国和意大利已经明白,马耳他岛是不可能像克里特岛那样通过一场突袭就能攻下来的。因此两国领导人对“大力神计划”一直摇摆不定。意大利人自然不用强调,他们对任何进攻作战都没有底气。希特勒同样如此,起初他坚持让第二航空军的大部队在5月10日转移到东线,以配合即将发起的夏季攻势,后来更是坚决反对用空降作战来夺取马耳他岛的决定,因为他一直认为依靠轴心国现有的兵力,尤其是海上力量不足以承担这项任务。
来回纠结的最后决定,就是让隆美尔的装甲部队“暂时”于5月底在北非实施进攻,可能的话就占领托布鲁克,随后继续进攻到埃及边境为止;到6月中旬或最迟7月的满月时,就可实施“大力神”作战计划,即占领马耳他岛。
隆美尔和凯塞林自然十分失望,但至少隆美尔还拿到了继续进攻的准许令。随着他在7月份攻克了托布鲁克,“大力神计划”就更加飘渺不定了:
希特勒认为,德、意两国的补给船可以在克里特岛的保护下平安抵达托布鲁克,这里不但离前线更近还更安全。至于马耳他岛,只需用猛烈的轰炸使其“保持安静”就行了。似乎是为了证明希特勒的想法无误,1942年的第一季度,总共19万吨的补给品只有16000吨沉到了海底,4月份的损失只有1%(总数16万吨),5月份的损失只有7%(总数17万吨)。人们于是得出结论:马耳他已经不值得担心了。
轰炸过后的格兰德港,这里是英国地中海舰队在岛上的重要港口。
但是这些数据并不能改变一个事实。那就是德军最高统帅部1942年春天制定的雄心勃勃征服中东的计划,实际上依赖的是一条越过地中海靠不住的补给线、一些吞吐量不大的利比亚港口,以及北非沿海的一个狭长地带。
希特勒犯下的这个战略性错误和1940年的敦刻尔克如出一辙。当时他狂妄地说:“把敦刻尔克交给德国空军。”结果英国远征军几乎全都跑回了国内。而且就在隆美尔攻下托布鲁克不久,战略的天平悄然发生了决定性的改变:
因为英国完成了工业总动员,再加上来自美国的大量物资,和隆美尔对峙的英国第八集团军在物资方面开始占有巨大的优势。坦克、飞机、各种口径的火炮、卡车、燃料和弹药绕过好望角被源源不断地运往塞得港、苏伊士和亚历山大港。
凯塞林的空军部队的出击架次数不断下降,一方面是需要抽调更多的中队前往东线,另一方面是因为前线野战机场的建设跟不上德军的推进速度。隆美尔的好日子只过了不到三个月,用于继续进攻埃及的补给大部分还是依赖在托布鲁克的缴获物资。因为从7月份开始,非洲军团平均每个月受到的物资就只有6000吨了,这大约只是正常需要的1/5。
马耳他已经重新缓过气来了。从1942年8月以后,岛上遭受的空袭次数越来越少,到了11月,天空中就再也没有轴心国的飞机了。进驻岛上机场的俯冲轰炸机和鱼雷攻击机数量大大增加。意大利的运输船队自此遭受了更为恐怖的攻击:从1942年8月到1943年1月,53艘船只被击沉——平均损失率为45-50%。
只要马耳他岛控制在英国人手里,轴心国就不可能给非洲军团运去充足的补给物资,除非凯塞林的空军比现有实力加强好几倍——这当然不可能,希特勒需要把他能够搞到手的每一架飞机都用于俄国前线。
只要马耳他岛上的海军基地还像肉中刺那样对德军的后方运输线不断干扰,就不可能改善前线的形势,所以也就没有希望占领尼罗河三角洲,更别想颠覆英国在东地中海的统治地位。隆美尔的军队已经在沙漠中丧失了机动性,还远离补给港口。而英军的空中优势却开始越来越发挥作用。
德军的各条战线互相依靠,而德国军队在苏联又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困境,光靠隆美尔的军事才能根本无法弥补双方在物资上的巨大差异。虽然同盟国的航线需要绕行好望角,看似航程更长,但这条补给线基本上不会受到敌人的干扰。
轴心国从意大利南部出发,越过地中海到利比亚和通过希腊岛昔兰尼加的补给线当然要短得多,但他们经常会遭到来自亚历山大港,尤其是来自马耳他岛的袭击。仅仅在8月中旬到9月底,英国就成功地在北非卸下了50万吨的物资,而轴心国同期只收到了13000吨!
意大利此时对放弃攻占马耳他岛的计划后悔不已,因为光靠实力大减的德国空军已经无法瘫痪岛屿了。10月10日,德国空军进行了最后一次努力,但这次空袭只持续了不到两周,因为飞机的损失实在是太大了。
就这样,对于北非战场的局势,德军既没有进攻马耳他,也没有下令让隆美尔的军队撤退,而是仍旧打算击退英国人随时会发动的进攻并趁势转入攻势——但想要做到这点的唯一先决条件,就是隆美尔要能够扼守住位于阿拉曼的前线阵地。。。
本文为不负人生优雅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各位朋友们,都看到这里了,点个赞再转发一下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