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自杀”事件频发:为啥优秀阳光的孩子,反而容易走极端?警惕微笑型抑郁症

发布时间:2025-09-08 19:19  浏览量:1

本文字数约:4205 字

阅读时间约:7 分钟

本文章节:

01、孩子那么阳光优秀,为何因一次打击而自杀?

02、学习成绩好,就一定能够成人成才吗?

03、“别人家的孩子”是微笑型抑郁症的高危群体

01、孩子那么阳光优秀,为何因一次打击而自杀?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暑假开学季,神兽们回笼了,许多父母松了一口气。

在父母欣慰之余,我们却想来说一个沉重的话题——每年高考结束后,总会传来令人心碎的消息—有考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而且,被媒体报道出来的只是冰山一角。在我们所知道的范围之外,有更多年轻的生命戛然而止。

我们等到现在才来说这个话题,也是为了排除“蹭热点”嫌疑。

今年,类似的悲剧又发生了。网传,今年高考结束后,上海七宝中学的一名高三学生从17楼跳下,不幸离世。

七宝中学是上海的重点高中,每年的高考成绩傲人。这名自杀的孩子,更是“学霸中的学霸”。

听说,他一直梦想进入“清华强基计划”。在决定能否被录取的“小三门”考试中,他考了204分,离满分只差6分。

这个分数其实已经非常优秀了,跑赢了全国99.9%的同龄人。但这比他平时的水平要低,更遗憾的是,他与“清华强基计划”失之交臂了。

在旁人看来,这个结果固然会令人郁闷,但也不至于轻生啊!

“清华强基计划”又不是宇宙的尽头,凭他的实力,就算最后参加高考,拿下985大学、甚至是清华北大的普通本科也完全不在话下,说不定专业还能任选!

可是,对他而言,失去“清华强基计划”的机会,就失去了所有的未来。

据传,成绩公布的第二天,他选择了自杀离开人世。

一个本该闪闪发光的年轻生命,就这样突然逝去,实在让人痛心!

成绩非常、非常优秀的孩子,属于“别人家的孩子”,因无法接受重大考试、竞赛的打击,决然自杀,这种事例发生太多太多了。

今年4月,辽宁16岁的“天才少年”于行健,同样因一次竞赛失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很多父母看到以上这样的新闻,总觉得这离自己很远,“我的孩子活泼开朗,没心没肺,这种事怎么可能发生在ta身上!”

说句不好听的,如果你这么想,那你孩子出现精神心理问题的隐患会很高。

就算他们现在表面没出问题,也不见得以后一定不出问题,人的精神心理状态是动态变化的。

有很多孩子自杀之前,他们的父母压根儿没看出来一点儿异常,直到孩子突然没了,父母犹如遭受晴天霹雳,根本就接受不了,也想不明白!

所以,这些别人的悲剧提醒为人父母者,一定要学会自我反省、改变及提升,因为孩子是自己的亲生骨肉,父母要掌握真正科学的、有智慧的家庭教育方式!

千万不要踩进别人踩过的坑,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当孩子遇到挫折、困难时,父母千万不要觉得那都是小事。那极有可能就是一个个叠加性心理创伤。

当叠加性心理创伤多到一定地步,量变到达质变时,只要再遇到一件小事,这就很可能会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孩子彻底崩溃!

更扎心的是,即使孩子已经发生悲剧了,许多父母还不具备自我反省的意识与能力。

上文提到的于行健,他自杀离世后,他的父亲为儿子写了一篇祭文,但根本没有意识到问题出在哪。

9岁全国少儿围棋冠军朱宏鑫跳楼身亡,所谓的“经济学家”宋清辉的大儿子自杀离世后,以及“学霸”张一得在美国自杀离世后,他们的父母都没有真正地自我反省。

张一得与“一得他爹”,图片来源于网络

虽然人死不能复生,父母的自我反省挽回不了孩子的生命。但如果家里还有其他孩子的话,父母的自我反省能避免再次发生悲剧。

02、学习成绩好,就一定能够成人成才吗?

有些网友想不明白,现在已经不是一考定终生的时代了,为什么还是有很多孩子把学习成绩看得比命还重?

他们这种不理性的“执念”,从何而来?

结合精准心理学的高效知识来看,这很可能来源于父母的盲目“鸡娃”——“鸡”的全是学习成绩、考试分数、竞赛结果。

这些父母总觉得:只要学习成绩好、考上好大学,孩子将来就一定能成人成才!

但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清华毕业、谷歌工程师的陈立人,还有北大学子吴谢宇,他们都考上了顶尖学府,最终一个杀妻,一个弑母,犯下人神共愤的罪行。

陈立人,图片来源于网络

吴谢宇,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果你说这只是极个别的极端案例,那再来看看一组真实的数据。北京大学的徐凯文教授曾公布过一组调查数据:

在北京大学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中,有30.4%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有40.4%的学生认为人生没有意义。

徐凯文教授说,这是“空心病”。言下之意是,这些年轻人表面看来非常优秀,是天之骄子,但内心却是空洞的、迷茫和压抑的。

很多清华、北大的学子找不到人生的意义,更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他们甚至迷茫、空虚得要靠佛教拯救自己,决定出家!

北京海淀区有一所网红寺庙——龙泉寺。这座寺庙不是因为佛法或历史出名,而是因为寺里竟有不少清华、北大的学子。

网友戏称——龙泉寺是“清华北大分校寺庙”。

龙泉寺,图片来源于网络

想象一下,这些学子的父母辛辛苦苦供孩子上学,盼着他们从北大清华毕业后能在社会上闯出一番事业,成家立室;

结果孩子看破红尘,非要遁入佛门。这让他们的父母怎么接受?

所以,在现在这个时代,尤其是进入了AI时代后,不是孩子考上清华、北大等名校后,就一定会一帆风顺。

真正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的,首要的是逆商(AQ),其次是情商(EQ),最后才是智商(IQ)。学习成绩往往只是智商的部分体现。

很多父母在“鸡娃”时舍本逐末,过度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就算看起来是个“学霸”“学神”,但其实各种隐形的bug非常多。

比如,很多“别人家的孩子”从小被反复过度夸奖,被夸得自大自负,以为自己真的很了不起。

而且,他们会对外界的夸奖形成叠加性心理渴求,希望一直得到表扬和关注。为了实现这个美好人设,他们会不断自我施压,形成追求完美的强迫型人格。

短期内,孩子和家长通常会享受到这种人格异常带来的好处,因为孩子非常努力,换来非常不错的学习成绩。

但长期下来,在外界的不断过度夸奖下,在他们不断地自我施压下,他们给自己定的“目标”越来越吹毛求疵,失去理性。

别人考90分就满意,他们非要考100,少一分都不行;

别人觉得能考上985就谢天谢地了,他们的最低目标是“清华强基计划”。

一旦他们达不到自己设定的超高目标,他们就容易钻牛角尖,情绪崩溃,甚至酿成悲剧。

所以,如果你们家的孩子的学习成绩优异,这当然可喜可贺。但是,请你们一定要警惕“过度夸奖”的危害,警惕孩子是否有强迫型人格异常!

不管孩子的学习成绩好不好,父母一定要引导孩子具备“宠辱不惊”的心态:

夸赞来了,轻轻接住,别太当真,自己要知道自己还有哪些不足;

挫折来了,稳稳站住,别太沮丧,只要生命还在,其它都是擦伤!

更重要的是,我们不必追求完美;只需积极努力、顺其自然即可!

03、“别人家的孩子”是微笑型抑郁症的高危群体

更值得父母在脑子里拉响警报的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别人家的孩子”,更容易被“微笑型抑郁症”盯上,更容易偷偷自杀!

他们是其他父母眼中的完美宝贝,是老师心目中的完美学生,是同学羡慕、甚至嫉妒的对象。

他们自己也知道这一点,正因如此,他们习惯表现出积极、优秀、阳光的一面,哪怕内心已经千疮百孔,也要硬扛,也要维持“完美形象”。

而且如今社交媒体发达,一旦他们有“不当行为”,很快就可能在网上传开,在班群、校群上疯传。人设说崩就崩,说“社死”就“社死”。

所以,他们的自尊心极强,某个角度来讲,内心是非常敏感的。他们无法接受自己的形象“破灭”,所以即使已经出现精神心理问题了,也不愿让别人知道。

可越是掩饰,心理压力就越大,因为他们根本找不到倾诉、释放的出口。

等到他们的痛苦达到阈值时,他们误以为只有自杀才能结束痛苦时,他们就会情绪崩溃,偷偷离开人世!

此图为AI生成

“微笑型抑郁症”真的极其隐蔽,也极其危险,父母一定要高度重视!

在国内,“抑郁症筛查”进入校园已经5年多了,我们一直呼吁要重视“微笑型抑郁症”,但声音还是太小了。

这类孩子如果刻意隐瞒,是很难通过普通的心理体检筛查出来的。

就算他们去国内精神科就诊,很多精神科医生也可能被他们的表面状态所迷惑,觉得“这孩子没多大问题”。

因为从表面上看,“微笑型抑郁症”患者的社会功能是正常的,能上学、能社交,甚至表现得非常优秀,这是它最容易迷惑人的地方。

所以孩子出事之后,不仅家长想不通,老师、同学、很多网友也想不明白:这么好的孩子,怎么会突然想不开?

很多不了解“微笑型抑郁症”的网友会有各种各样的猜测,甚至“阴谋论”满天飞。其实没那么复杂,背后的元凶往往就是“微笑型抑郁症”!

“微笑型抑郁症”的危害,真的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如果孩子出现厌学休学、自残自伤,有时出现情绪剧烈波动的话,这就很可能是“微笑型抑郁症”的征兆。

父母千万不要以为学校、主流精神科医生能很好地识别、应对“微笑型抑郁症”,这种期待不切实际。

父母要自己主动掌握精准心理学的高效知识,学会及时察觉孩子心理异常的“信号”!

希望青少年自杀悲剧的警钟,要真正敲响在每一位父母的心门上。

但很多父母根本不懂得反省,还认为孩子自杀不是抑郁症,总是从外界找原因。

就像向太说哥哥张国荣不是因抑郁症自杀一样,我们后续会深入谈这个话题。

真正科学的、有智慧的家庭教育,始于父母深刻地自我反省、改变及提升。

比起盲目地让孩子攀上考试分数的巅峰,父母更应该做的是——引导孩子培养出越挫越勇的高逆商,攀上逆商的巅峰!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拥有更加强大的内心,更能抵御人生道路上的风风雨雨,才能把发生悲剧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只有这样,一生才能越挫越勇、更加顺利,像经历过风雨的海燕一样,真正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