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国产巨头塌房!细菌超标、广告翻车!央媒怒批的桃李面包塌了

发布时间:2025-09-08 17:47  浏览量:2

一个在全国超市随处可见的面包品牌,本该是国民早餐桌上最安全的选择。

可偏偏,桃李面包先是用一句“没遭到社会毒打,所以不懂五仁”的广告,得罪了所有消费者,紧接着,又被曝出菌落总数严重超标。

短短四十多天,两次道歉、两次上热搜,更讽刺的是,央媒都下场点名批评。

一个国产食品巨头,就这样被彻底推下了神坛。

中秋节快到了,月饼大战进入白热化,别人家卖情怀、卖美味,桃李却偏偏在五仁月饼上动了“歪心思”:

“有人说五仁不好吃,那是因为你还年轻,还没遭到社会毒打。”

这是广告?更像是一场集体PUA。

消费者愤怒的点很简单:我花钱买月饼,不是为了被你教育。喜欢与不喜欢,本就是口味问题,凭什么上纲上线到社会经历?

舆论瞬间炸裂。

有人说,“爱吃的被恶心,不爱吃的被羞辱”,这条广告简直是“自毁长城”。

更让人无语的是,桃李的回应是:“这是领导决定的,责任由领导承担。”

一句话,彻底暴露了企业管理的僵化和傲慢。

广告只是表象,真正压垮消费者信任的,是一再爆出的食品安全问题。

7月,市场监管总局通报:桃李某批次切片面包,菌落总数严重超标,最高值是国家标准的1.7倍。

简单点说,就是细菌过量。

对普通消费者来说,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可能买到的面包,已经在保质期内变质,吃坏肚子都是轻的,老人小孩风险更大。

而桃李的“黑历史”,远不止这一次抽检。

前几年,就有消费者在三明治里咬出一片锈迹斑斑的美工刀片,长度足有两三厘米;

还有人买到的蛋糕里,赫然趴着一只飞虫;

更有网友晒出照片,面包切开后夹着头发丝。

这些画面一度冲上热搜,让不少人直呼“后背发凉”。

毕竟,面包是国民早餐,几乎家家餐桌上都少不了,如果连这样的大品牌都频频出事,那消费者还能信任谁?

更令人愤怒的是,处罚结果往往只是象征性的一纸罚单:有的罚款五万,有的只有一万。

对一家年营收动辄几十亿的上市公司来说,这样的金额连“蚊子肉”都算不上。

一次出事,可以说是意外,可安全问题轮番登场,年年都有,那就绝不是偶然,消费者担心的不是单次事故,而是企业到底有没有把食品安全当回事。

桃李为什么越来越焦虑?答案早就写在财报里。

2024年,公司营收看似还维持在60多亿的规模,但净利润只有5亿出头,而且是连续几年下滑。

到了2025年上半年,更是雪上加霜,营收同比骤降13%,利润直接蒸发掉近三成。

在巨大的压力面前,桃李没有把重点放在产品升级和安全管控上,反而选择了最快的办法:砸广告。

营销费用猛增了40%,企图用铺天盖地的曝光换回消费者的关注。

但结果呢?销量没能明显回暖,反倒是那句“社会毒打”的文案,让桃李率先登上了热搜。

更让人后怕的是,这些广告并非经过市场调研、用户洞察,而是典型的领导一言堂。

创意不是为消费者服务,而是高层的拍脑袋决策,于是,本想靠“整活”博眼球,最后却成了“自毁长城”。

这一次,火并没有停在网络舆论场。

央媒也下场发声,措辞相当严厉:

广告文案明显带有冒犯色彩,企业必须拿出端正态度;

食品安全是生命线,绝不能一再踩雷;

作为上市公司,更要体现责任感,而不是动辄甩锅。

当监管部门和权威媒体都站出来批评时,事情性质已经彻底变了。

它不再是一次广告写砸的公关事故,而是被上升为一场关系公共利益的事件。

换句话说,桃李的问题,已经不是网友不满,而是社会信任在流失。

口碑塌得快,公信力一旦崩,后果更是致命。

食品行业最怕什么?不是罚款,而是被消费者集体拉黑。

在社交平台上,不少网友直言:
“以后坚决不买桃李。”
“食品安全有阴影,广告还恶心人,没必要再给机会。”

消费者的这种用真金白银投票,往往比任何处罚都要致命。因为一旦失去消费市场,再砸再多广告,也难以挽回。

而竞争对手正趁机抢市场:好利来、达利,甚至一些区域烘焙新势力,都在借势提升自己的安全与品质形象。

透过这场风波,其实能看见桃李的深层病灶。

首先是管理老化。

桃李起家于东北,多年来保持着典型的家族式思维,高层话语权过重,真正来自市场和消费者的声音,往往传不到决策层。

于是,企业在财报下滑的当口,依然在用领导拍板的方式做广告,和消费者的认知完全脱节。

其次是质量体系存在漏洞。

从刀片到飞虫,再到菌落超标,每一次事件,桃李的反应都是“出了事再补救”,可食品安全不是亡羊补牢的行业,消费者要的是事前防控和全链条监管。

桃李显然还没把这件事当成企业的根基。

最后是公关的僵化。

面对危机,桃李几乎都有一个固定流程:先否认或推诿,再甩锅给个别环节,最后被舆论逼到墙角才道歉。

这样的套路,短期内或许能灭火,但长远看,只会让公众对其失去耐心。

当这些问题层层叠加时,广告翻车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塌房,并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桃李面包,曾是无数家庭早餐桌上的常客。

但现在,它接连两次上热搜,不是因为新品热卖,而是因为“广告翻车、食品安全”。

消费者的要求从来不高:买到的东西要安全,广告别侮辱人。

当一家食品企业连最基本的两点都守不住,那就不是“犯错”,而是自毁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