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秘辛:献兵40万、赠马万匹,羊皮筏子运汽油,筑就抗日传奇!
发布时间:2025-09-08 17:33 浏览量:2
在互联网中,要是谈论起抗战期间哪个省份出兵最多最能打时,四川、广西、湖南、广东等地的网友便纷纷为颇负盛名的川军、广西狼兵、湘军和粤军站台。
但没有谁能想到,在西北土地上竟然还藏着一个默默无闻的“甲级征兵省”。在抗战期间,他默默贡献了40多万青壮年、1.18万匹军马和无数物资,用血肉筑就抗战的钢铁长城。
这个被称为“甲级征兵省”的地方,就是甘肃。虽远离前线,却是全国抗战兵源、物资的重要补给基地,是国际援华物资的输送通道和西迁人员的安置地,是抗战中的坚强后盾。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这段尘封的历史。
41万陇原子弟筑就血肉长城
据统计,全民族抗战的8年间,甘肃应征入伍的青壮年达41.82万人,壮丁比例一度占到全省青壮的38%,年年的征兵完成率都在100%,他们中间有汉族、回族、东乡族、保安族等,真正谱写了一首多民族抗战的史诗。
他们当中有人走了四千多公里,到了缅甸的热带丛林野人山,史迪威将军称赞他们为“骆驼车队”;有人转战在太行山中参与了著名的百团大战;也有人坚守在中条山,最后与敌人展开惨烈的白刃战,与阵地共存亡;还有人在腾冲保卫战中冲锋在前,7百多人的甘肃籍官兵最后只剩83个能站着;更有张家川的回族兄弟率800骑兵创造了五原大捷,就连傅作义都称赞其为“草原飞鹰”……
万匹战马从山丹奔向前线
甘肃不仅为前线提供了大量优质兵员,还贡献了珍贵的战马资源。
仅在1943年至1945年3年间,就献纳战马11801匹,闲时帮助战士们运送物资,战时便于战士们一起冲锋杀敌。
这些战马很多都是来自山丹军马场,作为从西汉时期就已存在的军马场,这里培育的战马体格壮实、雄健彪悍、耐力出色,特别适合战场环境。
草原儿女保卫蓝天
当时中国空军的战机在此前的几次空战中损失殆尽,制空权近乎全丧敌手,日军飞机时常在国土上空肆意轰炸盘旋,国家陷入了“无空防即无国防”的艰难境地。
甘南草原的儿女听闻这个消息,无不愤慨。拉卜楞寺的经堂里,五世嘉木样活佛彻夜难眠。没多久他便召集寺内众僧和周边部落头人,对着他们十分痛心的说到:“国若不存,何谈信仰?”,并号召他们用经筒里的虔诚,变成保家卫国的利刃。
活佛率先捐出了自己多年的供养积蓄,随后生活在草原上的藏、回、汉等各族人民纷纷慷慨解囊,有人捐唐卡、有人捐牛羊、有人捐粮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信仰,在此刻汇成了同一股力量。数月后,“拉卜楞号”、“临潭号”等30架飞机的名字便出现在了空军序列之中,在兰州空战中痛击日寇。
创造性的物资运输
当时最令人称奇的,要数甘肃人民发明的“羊皮筏子运油”的创举。
1941年,苏联停止对华军事援助后,甘肃玉门油矿成了当时国内主要的油料来源。
但当时没有铁路,汽车运输成本又太高,如何运输油料成了一道难题。就在这个困难时刻,甘肃油矿局总经理孙越崎在兰州黄河边看到运送货物的羊皮筏子后眼前一亮:能不能用羊皮筏子来运输汽油?
虽然很多人嘲讽道“油矿局瞎胡干,羊皮筏子当兵舰”。但孙越崎没有放弃,反而找来一些经验丰富的筏工进行试航,后来羊皮筏子不仅成功将300吨汽油运抵重庆,还节省了大量成本,也造就了“羊皮筏子赛兵舰”的美谈。
血与泪的牺牲
贡献的背后,是巨大的牺牲。
当时陇原大地上的人民,从海原大地震的破坏中走出并没有多久时间,生活本身就十分贫困。而且日军因为甘肃的重要战略地位,曾组织了1081架次飞机,对其开展了71次空袭,累计投下4090枚航弹。
轰炸不仅导致了超2.4万间房屋损毁,还间接导致12万余名民众伤亡,还有63名中苏飞行在兰州空战中壮烈牺牲。
如今,黄河岸边硝烟虽散去,但我们不能忘记这段历史!
当我们坐在当年运送汽油的羊皮筏子顺着黄河观赏两岸风景,在山丹军马场对着嘶鸣的战马按下相机的快门时,都应该想起这片黄土地上,40万余奔赴战场的陇原儿女,想起万匹奔驰向前的战马,想起那些在嘉陵江的波涛上用羊皮筏子运送物资的普通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