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破茂下台 谁将代表日本主导中日关系
发布时间:2025-09-08 00:17 浏览量:1
2025年9月7日,日本首相石破茂正式表明辞去首相职务的意愿。他以“不愿党内分裂”为由,结束了不到一年的执政生涯。
这位被称为日本“政策通”的政治家,曾在去年9月当选自民党总裁,并于10月成为日本第102任首相,却成为又一位未能摆脱“短命首相”魔局的政治人物。
一、石破茂为何突然辞职?
石破茂的下台绝非偶然。2025年7月20日,自民党在参议院选举中遭遇历史性惨败,自民党与公明党组成的执政联盟失去参议院多数席位,这是自民党执政70年来首次失去参众两院控制权。这场惨败直接暴露了石破政权的三大致命伤:
经济政策彻底失败。 石破茂上台后推行的“紧缩财政+日元升值”政策,导致中小企业破产潮爆发,物价涨幅连续18个月超过3%。2025年上半年,日本实际GDP环比萎缩0.8%,创三年来最大跌幅。民众对石破内阁的经济满意度仅19%,创下1998年小渊惠三内阁以来的新低。
党内派系斗争失控。 自民党六大派系虽名义上解散,但原安倍派、麻生派、茂木派等保守势力暗中结盟,持续向石破茂施压。2025年8月,超过120名自民党议员联署要求召开“两院议员总会”,试图通过表决罢免石破的党首职务。麻生太郎公开宣称“石破已失去执政合法性”,这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外交战略全面崩盘。 石破茂在日美关税谈判中被迫向美国妥协,同意开放汽车、农产品市场,导致日本对美贸易逆差扩大至1.2万亿日元/月。与此同时,他在台湾问题上的模糊表态,引发中方强烈不满,2025年中日贸易额同比下降12.3%。这种“两面不讨好”的外交政策,彻底透支了其政治资本。
二、一年前首相竞选高市早苗为何功亏一篑?
时间回到2024年9月27日,那场惊心动魄的自民党总裁选举。高市早苗在第一轮投票中以181票领先石破茂的154票,却在第二轮以194:215惨遭逆转。这场戏剧性反转揭示了日本保守政治的深层逻辑:
这其实是派系博弈的一个经典剧本。 第一轮投票中,高市早苗获得原安倍派72票、茂木派34票、小林鹰之派41票的支持,形成“保守派大联盟”。但第二轮投票前,石破茂成功策反小泉进次郎派的136票,并获得菅义伟、岸田文雄等“非主流派”的关键支持,最终实现逆袭。
这是保守派的自我阉割。 高市早苗在竞选期间提出的“修宪强军”“继续参拜靖国神社”等主张,虽获得右翼团体支持,却引发自民党稳健派的强烈担忧。时任外相林芳正公开警告:“若高市当选,中日韩关系将倒退20年”。这种内部分裂,最终导致高市在决胜轮失去47张地方党员票。
女性身份是一把双刃剑。 高市早苗作为日本首位进入总裁选举第二轮的女性候选人,一度获得年轻选民的关注。但自民党内部的“重男轻女”文化根深蒂固,最终投票结果显示,60岁以上男性议员中仅38%支持高市,远低于石破茂的62%。
三、高市早苗卷土重来,这次能成功吗?
石破茂辞职后,自民党将于2025年9月8日决定是否提前举行总裁选举。若启动选举,高市早苗无疑是最具竞争力的候选人,但她仍面临三大致命短板:
最大的问题是,派系支持尚未过半。 根据最新统计,高市早苗已获得原安倍派54票、麻生派28票、茂木派31票的明确支持,总计113票,距离172票的法定门槛仍有59票缺口。关键摇摆势力——小泉进次郎派(136票)和菅义伟派(82票)尚未表态,这将决定选举走向。
机会之门并没有完全关闭,民调支持率波动剧烈。 2025年8月《每日新闻》民调显示,高市早苗以24.5%的支持率位居第一,但到9月7日的最新调查中,这一数字已下滑至18.7%,被小泉进次郎(22.1%)反超。年轻选民对她的“保守主义”越来越反感,20-39岁群体中仅12%支持高市。
硬派主张可能惹来众怒,国际社会强烈反弹。 高市早苗若当选,其“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的主张、计划部署覆盖中国全境的远程导弹等激进政策,极可能引发中美同时施压。美国国务院已通过渠道警告自民党:“高市政权将严重损害日美同盟互信”。这种国际压力,可能迫使自民党高层“弃车保帅”。
四、高市早苗的对华政策:比安倍更危险的鹰派
高市早苗的对华立场,堪称日本战后最极端的保守主义:
历史认识问题上的死硬派。 她公开批评“村山谈话”是“自虐史观”,主张删除教科书中“侵略”“殖民统治”等表述。2015年以来,她连续11次参拜靖国神社,2025年4月窜访台湾时,更宣称“日本对钓鱼岛拥有主权”。
军事扩张的急先锋。 高市早苗计划将日本防卫费提升至GDP的3%(约15万亿日元/年),推动修改宪法第九条,将自卫队升格为“国防军”。她还主张与台湾建立“准军事合作”,允许台军使用日本西南诸岛的军事设施。
经济脱钩的倡导者。 高市早苗提出“去中国化”战略,计划在半导体、稀土等关键领域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她主张对中国输日商品加征10%“国安关税”,并推动日企将生产线从中国转移至东南亚。
这种“全面对抗”的政策,若付诸实施,将使中日关系陷入1972年邦交正常化以来最严峻的危机。
五、首相更迭频繁,中日关系能否破局?
日本首相更迭如同“走马灯”,自2006年以来已更换11任首相,平均任期不足两年。这种政治动荡,对中日关系产生了复杂影响:
政策连续性存在致命伤害。菅义伟时期推动的“中日绿色经济合作”、岸田文雄时期达成的“供应链稳定协议”,均因首相更迭而半途而废。2025年,中日间已签署的37项合作备忘录中,有21项因日方政策反复而停滞。
危机管控机制缺失。 日本频繁的政权更迭,导致中日间缺乏稳定的对话渠道。2025年,中日外交部门高层会晤次数同比减少40%,海上危机热线自2024年12月以来从未启用。
破局的可能性在哪里? 尽管形势严峻,但仍有三大转机:转机之一,经济利益的压舱石作用。 2025年1-8月,中日贸易额达2450亿美元,中国连续16年稳居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这种深度依存关系,迫使日本政客在对华政策上保持克制。转机之二,地区安全的共同需求。 朝鲜半岛局势持续紧张,中美在台海的博弈加剧,促使中日在非传统安全领域(如网络安全、反恐)存在合作空间。转机之三,民间交流的韧性。 2025年,中日青少年交流人数突破50万人次,大熊猫“香香”在东京上野动物园的参观人数创历史新高。这种民间友好,为两国关系修复提供了民意基础。
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中日关系将走向何方?
石破茂的下台,标志着日本“稳健保守主义”时代的终结。高市早苗若当选,将把日本带入更危险的政治轨道。但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越是极端的政策,越可能引发反噬。日本经济对中国市场的深度依赖、美国对其战略自主的压制、国内少子老龄化的结构性危机,都将成为制约高市政权的“紧箍咒”。
中日关系的未来,取决于两国能否在“斗而不破”的框架下,找到新的利益平衡点。当东京永田町的政客们在权力游戏中迷失方向时,或许应该听听京都龙安寺石庭的禅意——真正的力量,不在于强硬对抗,而在于把握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