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成于平王东迁时(一)浅读《国风》

发布时间:2025-09-07 12:47  浏览量:5

《诗》有“六义”,风雅颂三种,赋比兴三法,合称“六义”。风有十五国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后世公认这是“采风”而来的民间诗歌,具有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意义,尤其,“风”是最早的对中国地域文明的正面体现,意义更加重大。

周有“三恪”之制。为了彰显政治包容性,周室分封前代王族后裔为诸侯,使其保留宗庙祭祀权。《左传》记载周室分封虞、夏、商后裔于陈(虞舜后,今河南淮阳一带)、杞(夏后,今河南杞县一带)、宋(商后,本在今河南安阳一带的殷商故土,武庚之乱后被改封今河南商丘一带)三国。‌‌“恪”本意是恭敬的意思,“三恪”表示周不以之为臣,而以客礼待之的意思。所以,周代“三恪”爵位等级也在诸侯之上,为公爵,这也为后世效法。

顾名思义“三恪”应该只有虞、夏、商三代,事实上,周还封神农氏之后于焦(今河南焦作),黄帝之后以祝(今江苏丹阳),陶唐之后于蓟(今北京一带),祝融氏之后于郐(今河南新密、新郑、荥阳一带)。这样周室事实上是分封了七代先朝。

这七代先朝中,陈国因周武王母族的缘故,素被周室视为自己,甚至周室后来承认其后裔代齐也应该与此有一定程度的关系。而其它六个诸侯,除了宋因为前朝故旧的原因,比较特殊外,其它基本都处在禁声状态。

下来就说宋。殷商虽然破败,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周室虽然待之以客礼,以纣王之子武庚居殷(今河南朝歌一带),统领殷余民。尽管如此,周市还是不放心,还要对它严防死守,于是,就在殷周围设邶、鄘、卫三国,分别分封周武王的三个弟弟。朝歌以东封八弟处设卫国;朝歌以西与南封五弟度设鄘国;朝歌以北封三弟鲜为邶国。共同监视武庚,史称“三监”。即便如此,武庚还是鼓动三监一起共同反周,周公只得发动二次东征,平定三监之乱,杀死武庚,迁殷商叛乱者(玩民)于河洛地区,予以监管。迁殷商顺民于宋(今河南商丘一带),分封与殷商公子微子启,建立宋国。同时改造三监,杀死三叔鲜(史称管叔鲜),封其后裔于管(今河南郑州东)建管国;五叔度(史称蔡叔度)改封蔡(今河南上蔡县)建蔡国、八叔处(史称霍叔处)改封霍(今山西霍州一带),建霍国。以卫、邶、鄘封九叔康(史称卫叔康),建卫国。很显然,此后,卫国日后就成了左右东方形势的重要诸侯了。

显然,邶国、鄘国、卫国后来其实就是同一个地方,本为殷商故地。这三部《国风》应该是对先朝遗风的记录。而殷商新地,重要的诸侯宋国竟然不在国风之列,可见其当时遭贬,被其实的边缘角色,其实是对先朝的藐视。

唐国本来是陶唐氏故地,地处是周室进入河东、觊觎关东的枢纽地带,自然不能受制于外人,于是他们就把土著的陶唐氏迁封于蓟,实际还有一部迁与关中的杜伯国。而以唐地封授叔虞,这就是晋国的前身了。

晋献公灭晋国西南的魏国、耿国,进而夺取了关西的骊戎。这些事跟平王东迁几乎同时发生。

这里把魏国跟唐国并列,就显示《诗》成于平王东迁后不久。

这个时候,辅佐周天子的是郑国,所以,《国风》王风之后就是郑风,齐国当时风头正起,不久就是桓公称霸了。所以,郑之后就是齐风。魏唐是当时沟通关东关西的枢纽。周天子已经把关西全部赏赐秦侯了,而秦国建国东迁第一站就在千渭之会,即今陕西宝鸡渭河流域。这里应该就是《秦风所指》。《国风》有郐国,同时还有郑国,而平王东迁时,郐国被郑国趁机谋夺。这也再次显示《诗》大概成为平王东迁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