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草原的声音:内蒙古呼麦与长调之美
发布时间:2025-09-07 03:48 浏览量:2
在广袤无垠的内蒙古草原,蓝天白云下,悠扬的歌声随风飘荡。蒙古族呼麦与长调这两项珍贵的文化遗产,宛如两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芒,它们承载着蒙古族的历史记忆、文化内涵与民族精神,是草原文化的杰出代表。
呼麦:一嗓双音的神奇艺术
呼麦,又称喉音唱法、双声唱法、多声唱法或浩林潮尔,是一种令人惊叹的歌唱方式。演唱者运用特殊的声音技巧,能在同一时间唱出两个声部,表现为一个持续低音和它上面流动旋律的结合,形成罕见的多声部演唱形态 ,仿佛是一个人就能奏响一场宏大的和声。
呼麦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12世纪蒙古形成民族之前,就已在广袤的地域上流传。相传,它源于草原先民对大自然声音的模仿。当他们置身于空旷的天地间,听着风声、水声、动物的叫声,便尝试用自己的喉咙去再现这些奇妙的声响,逐渐发展出了呼麦这门独特的艺术。在蒙古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呼麦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无论是在传统节庆、宗教仪式,还是在日常的放牧生活里,都能听到呼麦那独特的音韵。
从演唱技巧来看,呼麦可分为“泛音呼麦”“震音呼麦”“复合呼麦”等类型。泛音呼麦中,演唱者通过巧妙地控制气息和共鸣,使口腔发出明亮的泛音,与低沉的基音相互呼应,宛如夜空中闪烁的繁星与深沉的大地;震音呼麦则以强烈的颤音为特色,仿佛是草原上奔腾的骏马,充满了力量感;复合呼麦更是融合了多种技巧,展现出更为丰富复杂的和声效果,给人带来震撼的听觉体验。
呼麦的曲目题材广泛,有咏唱美丽自然风光的,如《阿尔泰山颂》《额布河流水》,那悠扬的歌声仿佛能将巍峨的山脉、潺潺的流水呈现在听众眼前;有表现和模拟野生动物可爱形态的,像《布谷鸟》《黑走熊》,生动地刻画了动物的灵动与憨态;还有赞美骏马和草原的,如《四岁的海骝马》,将蒙古族对骏马的喜爱和对草原的热爱抒发得淋漓尽致。
长调:字少腔长的草原牧歌
长调,蒙古语称“乌日汀哆” ,意为长歌,是一种具有鲜明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独特演唱形式。它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被誉为“草原音乐活化石”。
长调的起源与蒙古族的游牧生活紧密相连。一千多年前,蒙古族的祖先走出山林地带,向蒙古高原迁徙,生产方式从狩猎转变为畜牧业。在广袤无垠的草原上,牧民们骑马放牧,与蓝天白云、牛羊骏马为伴,长调这种民歌形式便应运而生。它是牧民们抒发情感、交流思想的重要方式,也是他们记录生活、传承文化的载体。
长调的旋律悠长舒缓,宛如草原上蜿蜒的河流,连绵不绝;意境开阔,让人仿佛能看到一望无际的绿色草原和天边的云霞。其声多词少,演唱者常常通过悠长的拖腔和丰富的装饰音,如前倚音、后倚音、滑音、回音等,尤其是“诺古拉”(波折音或装饰音)演唱方式所形成的华彩唱法,将歌曲中的情感表达得细腻而深沉。歌词一般为上、下各两句,内容绝大多数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等草原元素,这些自然景观在长调中被赋予了深厚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在蒙古族的社会生活中,长调无处不在。在那达慕大会上,它是欢庆胜利、赞美英雄的激昂旋律;在婚礼宴会上,它是祝福新人、表达喜悦的美好歌声;在亲朋相聚时,它是传递情谊、增进感情的温暖音符。代表曲目《走马》《小黄马》《辽阔的草原》等,每一首都饱含着蒙古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草原的眷恋。
传承与发展:让古老艺术绽放新光彩
随着时代的变迁,呼麦和长调这两项文化遗产面临着诸多挑战。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传承人的减少、文化生态的改变等,都使得它们的传承与发展面临困境。然而,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社会各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一系列保护措施也在逐步实施。
政府加大了对呼麦和长调的保护力度,将它们列入国家级和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提供资金支持,用于培养传承人、开展研究、举办演出等。许多艺术院校和文化机构也纷纷开设相关课程和培训班,培养专业人才,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学习这两门古老的艺术。同时,呼麦和长调也在不断创新发展,与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碰撞出了新的火花。在一些音乐会上,我们可以看到呼麦与摇滚、爵士等音乐风格的融合,长调也被改编成各种形式的音乐作品,登上了更大的舞台,走向了世界。
内蒙古的呼麦与长调,是蒙古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草原文化的瑰宝。它们不仅是蒙古族的文化遗产,更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期待着这两项古老的艺术能够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继续在草原上唱响,让世界听到来自内蒙古草原的动人声音,感受那独特的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