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研究:每天多吃一个蛋,心脏病和心梗脑梗风险升高?真相来了
发布时间:2025-09-06 13:37 浏览量:1
早餐桌上,一枚煮蛋香气四溢,配着豆浆或白粥,是很多中国家庭几十年来的“标配”。
可就在最近,一项来自牛津大学的新研究却让不少人心里咯噔一下——每天多吃一个鸡蛋,心血管风险可能会升高?这是真的吗?难道我们吃了这么多年的鸡蛋,真的“翻车”了?
问题来了:鸡蛋,这个被称为“全营养食品”的家常食材,为什么会与“心梗”“脑梗”这样的高危词联系在一起?
鸡蛋到底是“营养炸弹”,还是“健康地雷”?别着急,得先从这项所谓“令人震惊”的研究说起。
这项研究由牛津大学与中国多家科研机构合作,追踪了超过50万中国成年人的饮食与健康数据,跨度长达9年。
研究结果显示,每天摄入一个以上鸡蛋的人群,其心血管事件风险相较于不吃或少吃蛋者略有上升,尤其是在本身已有高血脂或三高人群中,风险更明显。
看到这里就“谈蛋色变”可不理智。研究并未“定罪”鸡蛋本身,而是指出“量”和“个体差异”的重要性——这才是真正的关键。
从临床角度看,鸡蛋之所以备受争议,主要集中在胆固醇。一个中等大小的鸡蛋,约含有180毫克胆固醇。很多人一听“胆固醇”就脑补血管堵塞、斑块形成,其实这是一种过度简化的理解。
人体中大约80%的胆固醇是肝脏合成的,只有20%左右来自食物。对大多数健康人来说,适量摄入并不会造成血脂异常。问题出在代谢能力差、已有基础病的那部分人群,他们摄入额外胆固醇后,血脂可能更容易“失控”。
在门诊中,经常遇到一些中老年患者,体检发现“低密度脂蛋白偏高”,第一反应就是“是不是鸡蛋吃多了”。但仔细一问,往往还伴随长期熬夜、饮食油腻、运动不足等因素。换句话说,鸡蛋未必是主谋,生活习惯才是幕后黑手。
必须明确的是,鸡蛋是一种高质量蛋白来源,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卵磷脂、维生素A、D、B族等营养成分,尤其对儿童、孕妇、术后恢复期患者等群体极具价值。问题不在“吃不吃”,而在“怎么吃”。
在日常生活中,鸡蛋的吃法五花八门,煮、炒、蒸、焖、烘焙……但从健康角度来看,清水煮蛋最为推荐。相比之下,煎蛋、蛋炒饭这类高温油炸的吃法,会因油脂摄入增加而影响血脂控制。
特别是老年人,若每天早晨一个煎蛋,再加豆腐乳、咸菜,简直是“血压三件套”,不出问题才怪。
蛋黄虽营养丰富,但胆固醇含量较高。对于已经诊断为高胆固醇血症、冠心病、高血压或糖尿病的人群,建议控制蛋黄摄入,一周不超过3个为宜。而蛋白部分则更为安全,富含优质蛋白,几乎不含脂肪与胆固醇。
不同国家对鸡蛋的“态度”也略有不同。美国心脏协会早年建议“每日胆固醇摄入不超过300毫克”,但2015年起这一限制被取消,因为更多研究发现,单靠饮食胆固醇并不足以决定心血管风险。
而在中国,《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依然建议成年人每日摄入蛋类40-50克,即相当于一个鸡蛋,这也是比较稳妥的量。
临床中还发现一个有趣现象:很多中老年人并非吃鸡蛋多,而是吃得“不均衡”。比如早餐两个鸡蛋,一天只吃一顿蔬菜;或者为了“补身体”,每天生吃鸡蛋、喝蛋酒,这些方式反而对身体更具潜在风险。
不合理的食物搭配、摄入时间与身体状态不匹配,才是健康的真正杀手。
长期压力过大、烟酒不断、缺乏运动,这些才是心梗脑梗的“隐形推手”。相比之下,鸡蛋的罪名实在不该被无限放大。
哪些人更需要警惕“吃蛋陷阱”?
首先是本身患有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这类人群建议与营养师或医生沟通,制定个性化饮食计划,避免摄入过多胆固醇。
其次是肥胖及代谢综合征人群,因为这些人群本身就存在脂质代谢障碍,鸡蛋的摄入需要量力而行。
还有就是中老年男性,尤其是喜欢大鱼大肉、应酬频繁者。鸡蛋只是他们饮食结构中的一部分,但如果整体摄入油腻食物过多,再加上体力活动不足,鸡蛋可能就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从医生角度出发,建议大众遵循“三个适量”:
适量摄入蛋类:每天1个最佳,最多不超过2个;适量搭配蔬菜与粗粮,提升膳食纤维,有助胆固醇代谢;适量运动,保持心血管健康,才是吃蛋无忧的前提。
不要被“某项研究”吓退日常饮食习惯,更不要被“朋友圈谣言”牵着鼻子走。健康,从来不是某一种食物决定的,而是无数个生活细节的总和。
说到底,鸡蛋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万能神药。它就像厨房里的一把刀——用得好,是烹饪好帮手;用得不好,也可能伤人伤己。
读到这里,也许有人还在纠结:到底该不该每天吃鸡蛋?
答案其实很简单——看你的身体状态,看你的生活习惯,看你的整体饮食结构,而不是盯着一个鸡蛋“开会定罪”。
健康,从来都不是黑白分明的“是”或“否”,而是一个不断调和、调整、适应的过程。
别让鸡蛋背锅,也别让自己的健康“随波逐流”。
愿每一位读者都能在日常的每一餐中,吃得安心、吃得科学、吃得有节制。
如果你也曾纠结“鸡蛋到底能不能吃”,欢迎点赞、评论、转发这篇文章,让更多人一起看清饮食背后的真相。一起关注健康,让科学不再“被误解”。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2]李建明,王丽萍,张晶.不同食物摄入与血脂水平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3,57(5):511-515.
[3]张晓峰,陈永福,周艳华.食物胆固醇摄入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再认识[J].临床营养杂志,2024,32(3):145-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