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反法西斯纪念馆青年讲述计划|这件80多年前的飞行服上为何有23只“骆驼”?
发布时间:2025-09-06 08:26 浏览量:1
青年者,国家之魂。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来,一座座纪念馆为历史存证,让血与火铸就的记忆永不褪色。00后、美国青年玛丽亚的脚步,在昆明市博物馆飞虎队纪念馆的展柜前停下。展柜中,一件承载着80多年时光的飞行服静静陈列。“飞行服上的骆驼图案代表什么?”随着玛丽亚的探寻,一场跨越时空、关于勇气、友谊与牺牲的对话就此展开。
推开飞虎队纪念馆的大门,仿佛穿越时空。馆内收藏的3000余件文物,每一件都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这些文物不是静止的展品,而是活着的历史见证者。”昆明市博物馆飞虎队纪念馆讲解员蔡杨杰介绍,“它们大多来自飞虎队老兵、后裔及美籍华人的捐赠,每一件背后都是沉甸甸的家国情怀。”
在众多展品中,印有骆驼图案的飞行服格外吸引了玛丽亚的目光,她的疑问,揭开了一段关于“驼峰航线”的悲壮历史。
1942年,日军占领缅甸,切断了中国最后一条对外联系的国际通道。为保障战略物资的运输,中美开辟了从印度阿萨姆邦到中国昆明的“驼峰航线”。航线跨越喜马拉雅山脉,山峰海拔多在4500米以上,形似骆驼背部的驼峰。这里常年云雾弥漫、狂风肆虐,时而遭遇冰雹、冻雨,时而面临日军战机的突袭,每一次飞行都是与死神的博弈,被称为“死亡航线”。
“一只骆驼,代表飞行员成功飞越‘驼峰航线’10次。”蔡杨杰指着飞行服说,“你看,这件衣服上一共有23只骆驼,意味着它的主人曾在这条‘死亡航线’上往返了230次!”
“230次,飞行员太了不起了。”玛丽亚认真地看着衣服,仿佛能看到飞行服主人当年穿着它冲上云霄的场景。
在馆内,这样令人动容的展品还有很多。中国最后一位离世的“飞虎队”老兵陈炳靖的飞行夹克,右臂上7处深浅不一的弹片碎洞,仿佛能让人听见当年空战中子弹呼啸的声音。飞行员雷恩斯的求救血符,上面用17种语言书写着求救信息,那是他飞越驼峰时,随时准备应对突发危险的“生命保障”。展厅墙上的一张张老照片也让人眼眶发热,在没有大型机械设备的年代,云南民众便用人力拉着石碾子,一步步碾压出简陋却坚实的机场跑道,用最朴素的方式为飞虎队搭建起“空中桥梁”。
这些展品,串联起的不仅是飞虎队的卓越功勋,更是中美两国人民并肩作战的深厚情谊。从1941年到1945年,援华作战期间,2000多名美籍飞虎队队员在战斗中牺牲,200多名飞虎队队员被中国军民营救。
这份跨越国界的友谊,在战火中淬炼,在岁月中沉淀,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的珍贵篇章。“我会把这段故事分享给我的朋友们,让更多的人了解中美人民命运与共、共同抗战的故事。”玛丽亚说。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卢河燕 王新月/文 刘汶茜/编导 王光强 穆子健/摄 王子轩/后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