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是男性专属?新疆这套最古老马鞍颠覆性别认知
发布时间:2025-05-23 15:46 浏览量:3
地球是一个奇迹
文化|中国
数千年前下葬的洋海马鞍由皮革制成,内部填充稻草和动物毛发。这件物品工艺精良却造价低廉,曾为当地牧民日常所用。|国家地理图片集
早在2700年前,中国西北干旱荒漠地带的一位女牧民长眠于地下。她身着兽皮大衣、羊毛长裤,足蹬皮靴,一身标准的骑马装束,随葬品中更有一具皮质马鞍。
这具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马鞍出土于吐鲁番附近的洋海墓地(Yanghai cemetery),经测定年代为公元前700至400年之间。作为目前全球已发现的最古老马鞍实物,它颠覆了学界关于"马鞍使用者身份及用途"的传统认知。
苏黎世大学(University of Zurich)考古学家帕特里克·韦特曼(Patrick Wertmann)在《亚洲考古研究》(Archaeological Research in Asia)发表的研究指出,这一发现堪称"意外之喜"。
由于马鞍的有机材质极易腐朽,考古发现极为罕见。相比之下,缰绳、马嚼子等马具虽更常见,但无法直接证明马鞍的使用。
在中国古代艺术中,马匹与骑手是常见的主题。其中最古老的两件艺术品是公元前1191至1148年的青铜马,它们身上仅铺设简易垫子而非马鞍。公元前770年至256年的一面青铜镜上,装饰图案展现了一位骑在马上的骑手,其使用的马鞍与洋海出土的马鞍形制相似。著名的秦朝陶质骑兵战马所配的马鞍更为精巧,类似斯基泰人(Scythian)的设计风格。而或许最负盛名且色彩斑斓的则是唐代的陶俑,此时如陶俑所示,马鞍毯与马镫已频繁出现。|国家地理图片集
最早的马鞍?
在洋海马鞍现世前,学界公认的最古老马鞍属于巴泽雷克文化(Pazyryk culture)——其核心区域位于哈萨克斯坦与俄罗斯交界的阿尔泰地区(Altay area),地处洋海墓地以北。
尽管巴泽雷克马鞍的间接测年为公元前5世纪,但韦特曼推测该文化可能早于数世纪前已发明马鞍。 “骑马术很可能从巴泽雷克地区传入中国西北,马鞍或许也循此路径传播。”他分析道。
不过在发现更早实物或修正巴泽雷克马鞍年代之前,洋海马鞍仍稳坐“全球最古老马鞍”的宝座。
舒适的座椅
得益于西北荒漠的干燥气候,洋海马鞍保存状态极佳,为研究早期骑乘技术提供了珍贵样本。这件马鞍由两片翼形兽皮缝制而成,内部填充稻草、鹿毛与骆驼毛混合填料,中部以无填充的“颈槽”(gullet)分隔,巧妙缓解了马背脊柱的压力。
“这种设计折射出古人对骑手舒适性、安全性与马匹健康的双重关注。”韦特曼指出,更舒适的乘具使长途迁徙成为可能,促进了不同族群间的文化交流。
值得注意的是,这件马鞍与斯基泰人(Scythian)贵族墓葬中出土的后期制品截然不同:它以廉价材料制成,主人仅是普通牧民女性,却同样展现出精湛的工艺水准。
洋海墓地一座墓葬中发现的女性骸骨旁陪葬着马鞍和骑马服饰,这位女性可能生活在约2700年前,生前是一名牧民。|国家地理图片集
改写性别与骑乘史的新证据
关于人类骑马起源与马鞍使用时间的学术争论从未停歇。
有研究提出,早在公元前3000年,今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一带已出现骑马行为。而在马鞍发明前,骑手只能裸骑或铺垫织物。 洋海马鞍的特殊价值更在于打破"马鞍=男性军事装备"的固有认知。
“女性墓葬中出土马鞍,证明当时女性深度参与放牧、迁徙等游牧生活的日常骑乘活动。”韦特曼强调,这件跨越千年的文物,正在为古代社会的性别角色研究开启全新视角。
这具来自新疆荒漠的古老马鞍,不仅是一件工艺珍品,更是一把钥匙——它正在逐步解锁人类骑乘史、技术传播史与社会性别史的深层密码。
撰文:
编译:Arvin
校对:钱思琦
版式设计:钱思琦
伸出小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