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来长篇非虚构作品《大河源》连载(55)那时,不止吐蕃,草原上的族群已经知道来自中国内地的茶叶,产生饮用的依赖
发布时间:2025-09-05 09:37 浏览量:1
编者按:5月28日,阿来首家授权《文化艺术报》连载2025年新书《大河源》。即日起,本报连载茅盾文学奖得主、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阿来的全新长篇非虚构力作《大河源》。《大河源》是阿来为母亲河作的深情传记。《大河源》以《黄河源传》为题首发于《十月》杂志2025年第1期,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时更名为《大河源》。阿来一路追溯黄河源头,行走在高原,也行走在历史和地质变幻的深处,为这片土地和我们的文明唤醒记忆、接续血脉。黄河,我们的母亲河,在阿来笔下,我们再次看到她青春的样貌,重新感知她的体温和心跳。作品以地理地质层面国家重大考察的科学资料作参考,用诗性语言记述了黄河源区的自然景观、地质变迁,探究了这片大地的文化记忆,呈现出自然与人文辉映的壮美景观。
文成公主入藏时,这里还有吐谷浑国。吐谷浑衰弱,是由于唐朝大军的进击。终于在公元663年,在唐和吐蕃两个大帝国间依止不定的,立国于公元313年的吐谷浑为吐蕃所灭。之后,唐朝与吐蕃便直接面对面了。两国交好时,互通使者,友好往来。那时,不止吐蕃,草原上的族群已经知道来自中国内地的茶叶,产生饮用的依赖。
而吐谷浑人早就在草原上培育出一种名马,叫青海骢。
《方舆纪要》记载:“开元十九年,吐蕃请交马于赤岭,互市于甘松岭。宰相裴光庭曰:‘甘松中国之阻,不如许以赤岭。’乃以赤岭为界,表石刻约。二十二年,又立碑于赤岭,以为唐与吐蕃之界。”
于是,此地便成为最早的茶马互市。在唐是以茶、绢易马,在吐蕃是以马易茶、易绢。
有清一代,更重视边地经营。雍正五年,公元 1727 年,筑丹噶尔城,即今天的湟源县城。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青海地方官以丹噶尔路通西藏,逼近青海湖,汉、土、回、藏、蒙各族往来频繁,向清政府上奏,请以此地为各族往来交易之所,朝廷特准:“一切交易,俱在丹城,毫无他泄。”一时间,骆驼队、马队、牦牛队驮着商品来往频仍,市场繁荣。
道光年间,特设立丹噶尔厅,属西宁府管辖。
以前就到过湟源,游览过清代所筑的丹噶尔厅老城。那是一队作家采风式的参观,感受些气息外,并没有获致更多的具体认知。这回重访,事前做过功课,还有一本清人邓承伟编修的《西宁府续志》在手边,其中写到了当时丹噶尔厅治的具体格局,抄在这里:
“新设丹噶尔厅,道光九年,改设同知。东大街、仓门街、中大街、西大街、隍庙街。粮市在东街永寿街,青盐市在东西大街,牛羊骡马市在东关丰盛街,羊毛市在西关前街。”
其实,赤岭下的丹噶尔城,其互市之始,是茶、绢与马。发展到后来,只说从草原区出来的,大宗货物有牲畜毛皮、药材与日月山以西所产的湖盐。
清代地方志还记载了好些特产:
“番羊。青海周围牧场弥望,遍于山谷原野,无虑数千百万。皮毛之利,甲于内地。每年自口外来售者,以丹城为销场。”
“湟鱼。产于青海,无鳞而背有斑点,故又名无鳞鱼。每年冬至前后,由蒙古人捞取至丹城出售。”
“大黄。由本境商人领票,往青海一带采挖。每年约出四五万斤至十余万斤不等。”
“羊毛。产量颇大,每年约出一百数十万斤。多系蒙、番自青海南北各路十余站至二三十站贩运而来。本境商人亦出口收买,转销于天津洋行。”
“鹿茸。自蒙、番运来,每年大小约三四百架。境外商人来此收买者颇众。”
“金。由本地商人出口募工采挖,每年约有四五百两。”
更大宗的是盐。史志中载,有清一代,河湟一带百姓食盐有两种,一种,土盐,取当地山下碱土,在水中浸泡很长时间,去土,滤出的水下锅熬,水干后得到盐。一种,品质比土盐高出许多的青盐,出自日月山以西的盐湖之中。那就要以物易物,或用钱购买了。
《西宁府续志》记载:“盐出青海迤西,天然生产,不假人力。旧有番民驮运丹噶尔,兑换青稞。或丹噶尔所属乡民,有认识青海王公者,送以菲礼,来往转运贩卖。”
当时的丹噶尔城,行商坐商辏集,交易频仍,市面繁荣,一时有小北京之称。
经济繁荣,军事强劲,都是此一时彼一时。
经济有周期,繁盛后继之以衰落。
军事靠国力,强盛时进击,衰弱时又退却。
河湟一带,从汉朝开始,这种戏码不断上演。地方的长治久安,最恒久的动力还是教育普及与文化发展。这是历史积累的教训与经验。明清时期,中央辖下的地方政府官员,当地开明的各族士绅,对此已有清楚认识。
一时间,河湟谷地,人烟聚集的村庄城镇,传播知识的学校相继出现。仅丹噶尔厅一处,便兴办各种学校多处。也是据《西宁府续志》记载:
“厅设义学二:
“一在大什字街西,曰海峰义学。
“一在城内仓门街,曰丹山义学。”
怎么办起来的?
“均乾隆十一年西宁道杨应琚、参将杨垣、知府刘弘绪,知县陈铦、主薄顾宗预捐设。”
朝廷没有拔款,是各级文官武将捐建。学校建起来也不是一劳永逸,需要不断维护。半个世纪后,“乾隆六十年,主薄刘之芳捐银二百五十两,发商每年得息银四十两,作两校束脩。”原来,刘主薄捐这钱作为本金生息,是为了帮生员缴纳学费。
驻军也来兴学办学。“营设义学一,在城北玉皇街。道光三年,副将马进魁、都司爱隆阿创设。”
这不算完,官员带头,士绅乡民也跟进效仿。
“新设义学十。”先在城里,“一在西关,一在东关。”
然后,学校又从城里办到了乡下农庄。
“一在塔尔湾庄。一在哈拉库图庄。一在申中庄,一在喇拉庄。一在察汉素庄,一胡丹度庄。一在大路庄,一在纳隆庄。”
“以上均同治十二年,西宁府知府龙锡庆倡设。光绪二年,西宁府知府邓承伟、丹噶尔厅同知蒋顺章先后筹银一千五百两,本地绅民又捐银一千两,遂置山旱地,下籽五十三石,每年纳租五十三石,作各学束脩。”
那时,也在城里建庙。文庙、关帝庙、城隍庙,但不光只是建庙。同时还开灌渠,建粮仓,辟道路,修桥梁,办学校。为何如此?抄得一通碑记,其中两句话说办学:
一句话:“国家培材之地,……亦敦俗化民之事也。”
再一句话:“书院之设,所以育人才,培风化,即民心所视为转移也。”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