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火遍全网的跨国友情,最戳人的是“好人有好报”

发布时间:2025-09-04 18:09  浏览量:1

今年最让人动容的一次“合体露面”,一下子炸出无数默默点赞收藏追后续的网友。

它发生在一个中国人和一个孟加拉国人之间,故事的起点是去年的6月,旅游人文博主@杜克环游世界 去往孟加拉国体验当地风土人情。

他随机坐上了人力车夫“一哥”的后座,之后发展成了让全网千万粉丝追更的连载视频,讲述着“两个真诚朴素之人的跨国友情”,涨粉飞快,一发布就是几百万赞。

直到前几天,杜克和一哥一块从孟加拉国来到中国,打了杜克的脸、圆了他俩曾经不敢设想的梦,直接引爆各平台。

俩人年初见面时,杜克跟一哥说,这可能是他最后一次去孟加拉国;一哥跟杜克说,他一定会去中国找他,不计代价。

@九派新闻

比起“甲亢哥来中国”的抽象火爆、球星们“中国行”的成规模和有专业团队加持,杜克和一哥相当“草台班子”,却格外牵动大家的情绪。

大家给予了他们超乎预期的热情,以至于网友玩梗“一哥一定很纳闷,我认识的这个杜克在中国究竟是个什么人物,所到之处全是顶级待遇”。

在此之前,杜克去过三次孟加拉国。

他目睹过一哥生病不舍得花钱治、在医院被富人殴打,然后“强制性”自掏腰包带他看病。

也见证着一哥在得到帮助后不断努力、改善生存环境:一哥从一看到汉堡快餐店就发怵想走开,“我们穷人一顿饭只要花四块钱”,到主动邀请一哥去店里吃大餐。

一哥的生活肉眼可见地越来越好,至少在世俗层面上。他不断对着杜克说“你不知道你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我难以表达”。

杜克也在相处过程中越发欣赏一哥的正直善良和为他人着想,一哥拒绝了多次钱物帮扶,从不索取,尽可能地回报杜克——一个干净整洁的床铺、一份全家凑出来用于款待的餐食。

一些杜克忘记了的事情,网友还替他记着。

到达中国后,杜克惊讶于一哥使用筷子的熟练。评论区里有人分享了杜克一年前视频的截图,是杜克告诉一哥,可以练练如何用筷子吃饭。

从杜克第一次去孟加拉国,到杜克和一哥一块到中国,发生的事情感动、鼓舞了大批网友,大家想帮一哥,也想帮杜克涨粉、接广告、获得更多的底气和资源去撒播善意和帮助。

有人说这是“亚洲版绿皮书”,也有人在二创视频里哽咽着说“现实版骆驼祥子”太好哭了。

杜克和一哥有了“一块来中国”的新后续,大家都在盼着这比电影好看、戳人得多的故事继续下去。

01

“人力车夫和异国游客”

一段友情的开始

如果在社交媒体上搜索“达卡”,它的标签是孟加拉国首都、小众旅游胜地,人口超1500万。

在这样一座拥挤、忙碌的城市里,有着70万人力车夫,以人力蹬车的原始载客方式维生,一哥便是其中的七十万分之一。

初次见面搭车,两个人互相打着招呼。镜头里的一哥身形精瘦,露出的一截手臂上有着从事体力劳动所练就的“功能型”肌肉。

在后来网友拿着放大镜的“地毯式拉片级分析”中,在正式碰头前,俩人冥冥之中已经擦肩而过两次。

杜克让一哥载着自己随便逛逛、看看达卡的街景。

俩人的英语都不算流畅,好在交流基本够用。

身为义务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人,杜克的英语有着校园学习的底子,和这些年当“地球街溜子”的锻炼。

一哥的英语则是纯靠自学,他说他迫于家庭条件很小就辍学了,但一直没放弃学习,抓住看报、听收音机的机会把知识往脑袋里送。

抱着“会说外语,能更好地服务客人”的念想,一哥拉到了他的中国客人杜克。

边聊天边工作,让这份差事没那么磨人和机械。

一哥把杜克送到他的酒店,俩人口头商量第二天再见,没有做过多的承诺和详细的约定,这是充满不确定性的情境下大家共有的默契。

这位孟加拉国车夫没有手机,人和人的联系仿佛回到了“车马慢”的旧时光。

第二天杜克从酒店出来,发现一哥已经在门口等候。他连忙问一哥等了多久,一哥摆摆手说刚到一小会、也就十几分钟。

后来杜克询问酒店前台,才得知这一天一哥等了四个多小时。不想给别人增加心理负担,所以撒了个善意的谎言。

在这天,杜克对这座城市、这个国家了解的视角,在庞大建筑、车流如织的叙事外,又多了一层对具体的人的“看见”。

这种“看见”,发生在相互信任、一个愿意诉说一个愿意倾听的场景中。

一哥告诉杜克,他每天工作13-15个小时,每个月收入人民币700元左右,要付300的租车费、100的房租,除了日常花销外的钱全部寄给家里,在一些时候维持温饱也困难。

生活中鲜少有人关心他,“就像地铁一样,没人会对地铁说话”。

这一交心片段,让网友们想起刘小样接受采访时说的那句“宁愿痛苦,不要麻木”。

一哥带着杜克“参观”了他的住所,带路的时候频频回头,说着“别介意,特别脏”“我没办法为你做些什么”。

这个没有窗户、没有床、没有常规家具的地方,容纳了二十多个跟一哥一样在达卡讨生活的人。

他们做着“不出工就没饭吃”“压根不敢生病”的体力工作,时薪往往只有3-6元。

这一天他们还“参观”了达卡有名的贫民窟,只不过不是一块进去的。

出于安全考量,一哥劝杜克在外面看看就好、不要进去。杜克觉得无碍,毕竟自己是外国人,当地人应该不会“跟他一个外来者计较”。

思虑再三,俩人决定一人勇闯、一人留守。

然而到了约定好的时间,杜克迟迟不出来。在外面等着的一哥害怕他出事,急忙进去找他,也不管自己安不安全了。

之后俩人一前一后平安无事地从贫民窟出来,产生了一种近乎于“过命的交情”。

而这只是他们第一次相遇的故事,命运的大手被他们攥紧,带着他们去到了更深处。

02

落到现实土壤里的求同存异

沉重又轻盈

两个月之后,杜克第二次来到孟加拉国。

落地之后稍微休整了一下就去一哥的“集体宿舍”找他,却在那儿得知了他积劳成疾、回家休息的消息。

一番辗转之后,杜克找到了一哥的家乡。他患了胆囊炎,人看着比第一次见面时虚弱了很多。

不舍得去医院花钱,一哥一直在家里吃药,祈祷能赶快好起来、继续出去赚钱。

杜克自掏腰包,半是强硬半是循循善诱地把一哥带到了医院,以为能让一哥尽快得到妥善治疗,却遇到了意外。

孟加拉国群体隔阂由来已久,包括医院在内的很多场所都“只欢迎有钱人”。

毫无征兆地、只是因为出现在这里,一哥被一群人群殴,杜克急忙大声喝止、上前拉开施暴的人。

俩人换了家可以接待一哥的医院,才看上了病。

一哥的心愿被眷顾了,他的病不算太严重,不需要手术治疗,好好休息一段时间就能恢复健康。

不仅在看病上,杜克和一哥在吃饭、买衣服等事情上,也发生过好几次观点不一致的“对峙”。

杜克想跟一哥一块分享人民币30元左右的汉堡、吃肯德基、在商场买衣服,一开始都被一哥坚决拒绝。

一哥的消费理念,或者说生存理念,严格遵循着没必要花那么多钱买吃穿用度的信条。

“高楼大厦里面有灯光,就可以把衣服卖得那么贵?”看得网友忍不住感慨一哥清醒,跨越国界和语言成为大家的嘴替。

在他俩的沟通里,观众能察觉到微小的错位和一种广博的为他人着想。

杜克克制又直接地表示这些花费由他承包,说话的时候顾忌着一哥会不会觉得他摆出一副“布施”的俯视姿态。

而对于一哥来说,他反复强调“请别生气”,担心杜克的热情掉到地上。

有时候拒绝是一种不退让的示好,有时候“不想让对方被拒绝”是一种温和的折衷。

最终俩人在店里吃了汉堡,在露天集市买到了人民币32元一条的裤子,纺织产业带给当地人提供了廉价易得的服装选择。

跟生活打交道的智慧快要溢出屏幕,杜克一脸“学到了,还想学更多”的表情。

镜头记录下的一哥,经常穿着印有皇家马德里队徽的球衣。球衣材质吸汗、透气、速干,可以在干露天体力活的时候派上用场。

在杜克今年年初第三次去孟加拉国看望一哥,或者说“探亲”时,给一哥带了一件西班牙带回的货真价实的皇马球衣,给一哥的妻子带了香水,给一哥的孩子们带了很多零食和玩具。

镜头调转,一哥带给杜克的,是杜克的无私帮助所带来的正反馈。

杜克数次直言“我真的没有看错一哥”,感受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力量。

这缘于第二次见面时的一份礼物。杜克不仅带一哥看病,还送了他一辆电动三轮车。

从此之后,一哥不必每天超高强度工作勉强维持生存,也不必一个人在达卡打拼。

他租了间有窗户的小房子,终于能够和家人生活在一起。生活有了新图景,是一副生机勃勃的样子。

杜克想再给他一笔做点小生意的启动资金,他坚决拒绝,拉开柜子,向杜克示意“我这儿有些存款,不用担心我”。

在一哥的新家里,杜克吃到了对当地人来说很“奢华用心”的食物。

而在第二次到孟加拉国、去一哥老家看他时,全家能拿出来款待的东西只有香蕉苹果、面条和剥了壳的鸡蛋。

杜克第二次到孟加拉国,去一哥老家看望生病的一哥、

去年俩人第一次见面时一哥想远远逃开的肯德基,这回也吃上了。

一哥请杜克和家人一块到肯德基就餐,满满当当一大桌。

慷慨换来了慷慨,大家看到了一种有回响的双向情谊。

在一哥的新车上,杜克和一哥共享了三十迈的风。

孟加拉国的载人三轮,总是有一些略显夸张的装饰。

一哥的三轮被明亮、炫目的帷幔、彩条包围着,像被司机好好呵护的国内公交车,一上车就能看到悬挂起来的娃娃、花束、卡片。

每个人具体的处境不同,相同的是向前走的决心。

就像鲁豫在访谈中说的,如果你给这个人一个机会,每一个人都会分分钟跳起来去抓住。

透过杜克和一哥的故事,网友们奔走传颂,“每个人一生中最大的贵人是自己,人生最好的风水是提升自己”。

03

一场最独特的“中国行”

参与者不只是他俩

年初第三次去孟加拉国见面时,杜克得到了一哥一句“我要去你的国家找你,任何代价都可以”。

俩人第四次见面的这个八月,他们一块到了中国。

一哥反复表示,“这是我的朋友给予我的,我的朋友名字叫杜克”。

至于“这”里面所包含的东西,大概只有他们两个最懂。

一哥说他早就把杜克从朋友friend当成了兄弟brother,我们在视频中越来越高频地听到brother。

在他俩的相处过程中,一切似乎都是自然而然流动的。

拥抱、拉手、倚靠,作为一种非语言交流的肢体动作,传达了太多情感。

人生需要一些“不可思议的时刻”,有时候是亲身创造的亲历者,有时是融进自我投射的围观网友。

杜克和一哥的故事就像一个奇妙到有些不敢相信的容器,照出真善美,也照出大家愿意为之付出的努力和勇气。

杜克的英语算不上标准应试教学中的优秀,时不时出现语法错误,但不影响他俩的交流。

大家在评论区留下各种表态“我就说吧,语言最主要的功能是沟通”“有口音咋了,大家都说板正的英语多没意思”。

从孟加拉国回国的飞机上,杜克和一哥一上飞机,空姐和乘客就开始打招呼,“诶,是一哥!”“你好你好杜克,我看过你的B站”“一直关注着进展”。

屏幕内外对这场跨国友谊有所了解的人,几乎都忍不住感慨“太神奇了”。

大家都知道他们将在4个小时后抵达两小时时差外的广州,从一哥的祖国到杜克的祖国。

起飞前飞机滑行了将近四十分钟,一哥兴奋又紧张,搓着杜克的膝盖。

杜克帮一哥拍照,平稳飞行后让一哥只管看舷窗外的景色,自己帮他拿着手机录像。

一哥有些不好意思地摸摸脸,“当我看向蓝天时,我时常会想起你,但是今天我能和你一起(乘坐飞机)”。

空乘人员送餐时,杜克说“谢谢佳佳”。

一哥一脸疑惑,相信看到这儿的观众朋友们也有些震惊,杜克人脉广到这种程度了吗?

谜底随即揭晓,杜克跟一哥、也对着录像设备解释,他是看到了空乘人员的名牌,所以在谢谢后面加了名字。

人和人之间的善意是种流动的物质,细微、有时几不可闻,但当它发生时,你会明确知道它存在。

这个故事不只发生在杜克和一哥之间,所有人都在以各种形式参与其中、共同感受着。

在舆论中能看到大家憧憬“好人获得馈赠”叙事的一面,也有着审慎克制的一面。

杜克视频中所呈现出来的人和人间的淳朴情感,加上镜头和剪辑带来的戏剧冲突感,让网友们狠狠吃下这剂“情绪解药”。

向人施以援手、不怕麻烦缠上身,坚持拍视频记录、迎接所有的声音,催化着杜克成为流量的宠儿,火速涨粉、一举一动都是亿万级别的曝光。

@至诚

落地中国后,杜克在直播里说,惊讶于大家那么热情,也惊讶于有热心肠的人在自发地维护秩序。

目前还不太能见到道德绑架的声音,但一些网友已经开始“打预防针”,表示自己会巡视评论区,谁敢质问“杜克是不是要带一哥捞金”、谁敢说“一哥就应该如何如何感恩戴德”,就马上以血条200%的状态去对线。

互联网是一个放大恶意的地方,也是汇聚善意的地方。

很多人说一哥每次真情流露,自己都会有所触动。无论身处怎样的环境,都不能放弃希望,不幸的是你只能靠自己、幸运的是你可以依靠自己,更幸运的话会遇到“心软的神”。

同样有很多人被杜克的慷慨热心、坦荡勇敢打动,伸出一个友谊的触角,所收获的可能远超想象。

这两位跨国交情主人公的故事就暂时到这里了,他们透露未来一段时间会在中国旅游,提醒大家给他们留出一定的私人空间。

比电影桥段燃、温情、跌宕起伏得多的事情,就这样真切地发生了。

感谢他们,让所有愿意相信真善美并为之付出的人得到了最盛大的安慰和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