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技能“跨界”乡土

发布时间:2025-09-04 16:37  浏览量:1

离开那天,安徽财经大学艺术学院“艺润青春”墙绘艺术团成员田文胜特意摸了摸那面画着“孩子追跑嬉闹”的墙。暑假期间,团队前往怀远县兰桥镇大观村开展乡村振兴主题墙绘活动,拎着颜料桶踏入大观村的那一刻,田文胜原以为这场实践不过是用画笔给乡村添几分色彩,三天后再回头看时,才发觉那些自己画笔上的色彩绘在了村里的墙上,乡村的模样也渗进了自己的心底。

暑期“三下乡”,不少高校学子选择奔赴乡村一线,安徽财经大学艺术学院“艺润青春”墙绘艺术团以画笔绘就乡村新图景,“新时代·新青年”理论宣讲团深入金寨县大湾村,探寻革命老区振兴之路,淮北师范大学“和音筑梦”推普志愿服务团远赴新疆乌什县,以语言为桥促进民族团结......青年学子将专业所学融入乡村沃土,在服务社会中彰显青春价值。

色彩上墙 艺术在土地里扎根

刚在村里展开调研,第一个难题就出现了:村民们更希望墙上有“红通通的小龙虾”“绿油油的荷叶”,这与队员们原本设想和设计的草图完全对不上。于是,他把书本里学的构图技巧先搁在一边,这群大学里的艺术生们跟着村民去田里看小龙虾爬上岸,观察池塘里的荷叶一片挨着一片,然后连夜改稿子。“这让我第一次明白,艺术从来不该只是孤芳自赏的玩意儿。”田文胜说。

7月的皖北,火热的太阳炙烤者大地,蝉鸣一声接着一声。绘画作业即将开始,第二个难题又“摆在”眼前:面对39摄氏度的高温天气,该如何完成绘画任务?直到听说,村里人提前三天就帮大家铲平墙皮、刷好底漆,学生们当下就决心要克服所有困难。

队员们试着把颜料调得更稀,避免颜料很快干掉,天太热就利用清晨和傍晚时间作画。男生主动分工爬架子,女生细心递工具,团队里的争执少了,默契多了。

这次活动以“龙虾、稻田、荷塘”为灵感,绘制饱含乡土情怀的画卷,青年学子用艺术赋能乡村振兴,打造出集生态美学、产业特色与价值引领于一体的乡村文化墙,在乡间上了一堂生动的“行走的思政课”。

据悉,九年来,安徽财经大学艺术学院深耕墙绘艺术创作,始终以画笔为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精神底色,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创作基因,以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为现实土壤,用色彩与线条重构宣传话语体系。“这种‘以画促学、以学促行、以行促德’的实践育人模式,不仅让专业所学转化为乡村发展的美学动能,更在实践反哺中深化理论认知,构建起‘知识传授——价值塑造——能力提升’的立体化育人格局,让青年学子在服务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中接受思想淬炼、专业锻炼与品格锤炼。”带队教师黄育花说。

当稻浪滚滚间龙虾欢腾的产业盛景,与荷叶田田旁孩童嬉戏的乡间野趣两幅墙绘作品完整呈现在眼前时,那些绘画过程中曾有的汗水、争论与疲惫,都已化作沉甸甸的踏实感与油然而生的满足感。“这是一次宝贵的艺术历练,在真实场景的创作中,专业技能得到打磨,创作胆识获得提升;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在与村民的交流中、在田野的劳作里,真切感受到土地的厚重、劳动的伟大与乡土人情的淳朴温暖”。总结这次乡村之行,队员吕宏超说,艺术从不只是画室里的孤芳自赏,更能扎根泥土、服务人民,为美丽乡村建设添彩,为乡村振兴注入鲜活力量。

“红绿”生金 大湾村的蝶变密码

7月初,安徽财经大学“新时代·新青年”理论宣讲团赴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开展暑期社会调研,围绕“十年山乡之变——大湾村振兴之路”主题,聚焦乡村振兴战略。

“看到村民自办民宿、搞起红色旅游的时候,真的感到很震撼——什么叫‘幸福是干出来的’,这就是答案。”一位队员感慨道。调研活动的第一站是“追梦路上的大湾村”展馆,清晰的数据和对比图,把大湾村从贫困小山村到振兴示范点的变化清楚地展现在眼前。

大湾村农副产品展示厅内,特色产品琳琅满目:六安瓜片、金丝黄菊、生动可爱的红军Q版手机支架、体现大湾村乡风特色的冰箱贴,每一样都承载着大湾村的风土人情。展馆工作人员告诉队员们,大湾村依托当地特色设计了一批文创产品,其中,冰箱贴和手机支架尤其受到游客们的喜爱,销量也十分可观。

这方小小的展示厅,正是大湾村在乡村振兴道路上探索实践的生动缩影。“当地将红色基因、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创新实践,不仅有效拓宽了村民增收致富的渠道,更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传承弘扬了革命精神和乡土文化,”队员沈梦说,“让游客在带走一份伴手礼的同时,也带走了关于这片红色热土的深刻记忆,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村里的孩子考上大学的多起来了,茶园务工也能养活一家人”。围坐在陈泽申老宅门前的椅子上,听着老先生回忆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考察时的场景,队员李银娣说,她感受到一种“滴水穿石”的韧劲。她说,教育振兴与产业振兴的“双轮驱动”,正是大湾村蝶变的密码。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人”——既要留住返乡创业的“新农人”,也要培养心怀家乡的“下一代”。

大湾村调研之行让“乡村振兴”从一个宏大的国家战略,变成了队员们眼前可触可感、热气腾腾的现实图景。这堂行走的思政课让队员们目睹了基础设施的完善如何改变生活,见证了特色产业如何带动致富,更深刻理解了红色基因如何在新时代迸发出引领发展的磅礴力量。

讲解员给成员们讲解大湾村的历史

语言搭桥 畅通交流共话振兴

暑假期间,“语润边疆、兴梦乌什”淮北师范大学“和音筑梦”推普志愿服务团,深入新疆阿克苏乌什县英苏盖特力克村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活动。这支团队由该校文学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组建,充分发挥专业优势,聚焦边疆少数民族乡村基层,将语言互通、文化共融与红色传承有机结合,助力乡村振兴。

村部教室里,队员们发挥师范专业所长,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各族学生开展“说文解字”普通话教学及“典耀中华”主题读书活动。从基础的发音纠正、汉字认读,到经典诗词朗诵、红色故事讲述,队员们运用多样化且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孩子们学习普通话的热情。课程结束后,孩子们与队员们同台演绎诗朗诵《中华颂》,红歌合唱与课本剧的生动表演,唤起在场各族群众的共同记忆,赢得阵阵掌声。

队员们走进乌什县林基路革命烈士纪念馆、南孔儒学文化园和别迭里烽燧博物馆,开启“行走的思政课”宣讲活动。凭借专业优势,深入挖掘红色文化与语言推广的结合点,让普通话成为传承红色基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实践团指导教师表示,推普不是简单的语言传授,而是要通过文化宣讲、红色传承,让各民族在共同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中凝聚力量。我们将把实践中的案例转化为教学资源,让课堂始终连接乡土大地,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机融合。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推普团队深入新疆乌什县,聚焦冷水鱼养殖、骆驼养殖等当地优势产业,以语言赋能助力乡村振兴。在冷水鱼养殖基地,队员们用自己编写的《推普每日十句》,现场教授员工普通话,为养殖户提供产品宣传材料语言优化建议。

“冷榨锁营养,酸甜无添加”“喝的是原汁原味,补的是活力满满”......走入村里的幺幺电商直播基地,队员们与当地网红主播共同直播销售,帮助主播优化产品介绍,拟写了朗朗上口的口播词。直播之余,队员们为主播提供普通话发音与表达指导,使产品介绍更加清晰标准,把“乌什味道”讲进千万人心里。

新农人们在直播带货、与客户沟通等环节,流利的普通话能够有效提升客户的信任度和购买意愿,进而促进业务发展。“在与外界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普通话是必不可少的工具。我们希望通过推广普通话,让村民们能够获取更多的就业机会。”驻村干部金鑫表示。

推普团队深入新疆乌什县优势产业,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