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关停车、带娃、养老难题,镇海有新招!
发布时间:2025-09-03 19:23 浏览量:2
每天傍晚,家住镇海区招宝山街道银桂小区的刘女士都会将车子开进区综合行政执法大院,找到一个共享停车位停好车后,步行5分钟到家。经过几年的有效实践,今年,镇海区又新增600余个共享停车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夜间及节假日停车难题。
面对“停车一位难求”“公共空间被挤压”“银发族照料与双职工家庭育儿双重压力”等城市通病,镇海区正以资源整合共享机制和城乡社区治理标准化集成改革“双轮驱动”,为社会治理难题提供破题思路。
空间共享:从闲置角落到邻里“会客厅”
清晨,庄市街道高教社区的王阿姨推开窗,楼下曾经蚊蝇滋生的垃圾投放点,此刻正沐浴在晨光中,月季含苞待放,几位邻居提着水壶为新栽的绿植浇水谈笑。
“以前这里不是枯萎的植物就是乱糟糟的垃圾,路过都得捂着鼻子。”王阿姨回忆道。面对这片困扰居民的“社区伤疤”,高教社区巧妙盘活闲置资源,推动“共享花园”微民生改造项目落地,将废弃的临时垃圾投放点转化为公共空间,同时发动具有园艺特长的居民贡献技能与时间。曾经的卫生死角,如今蝶变为居民晨练休憩、交流养花心得的“绿色会客厅”。
“浇花时自然聊起家常的多了,为琐事争执的事儿就少了。”高教社区党总支书记庄丽见证着“共享花园”促邻里融合带来的变化。
这边高教社区的泥土芬芳随风飘散,另一边,骆驼街道桕墅方社区的老旧空间正飘出咖啡香与交谈声,由中国邮政与社区携手打造的“镇富驿站”,让传统社区服务焕发新生。
走进这座复合型空间,场景令人耳目一新:快递小哥在“甬爱e家”专区给手机充着电,隔壁阿姨正在邮政柜台更新驾照,年轻妈妈从“共享直播间”提走预定的新鲜果蔬。这里整合了寄递、缴费、政务代办等20余项服务,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轻松实现“进一扇门,办多样事”。
在镇海,空间的共享基因正从社区向城市毛细血管渗透。从共享花园的劳作身影到驿站直播间的助农吆喝,共享社区的“边角料革命”正在重塑城市肌理,这些由闲置空间转化的共享空间,不仅美化了环境,更在方寸之间重构了“远亲不如近邻”的现代内涵。
技能、情感共享:温暖联结的信任纽带
每天,骆驼街道南一社区暖溢园里都会飘出欢快的童谣声,十多个小朋友围坐在几位银发奶奶身边,跟着节奏拍手唱歌。“没有‘共享奶奶’带不好的小孩,孩子们在这里玩,我们一百个放心!”送孩子来的居民周惠玲笑着说。这个由社区打造的“共享奶奶”项目,招募了辖区内具有手工、艺术等特长的银发志愿者,她们不仅提供看护服务,还开设了绘本阅读、传统手工艺等特色课程,颇受居民欢迎。
“我本身比较喜欢小孩,在这里既能帮邻居照看孩子,帮他们解一时之忧,又可以和孩子共享欢乐时光。”年近七旬的朱丽娟奶奶是共享奶奶志愿队伍里的“元老”。朱奶奶一边帮小朋友整理舞蹈服装一边说:“社区会定期邀请幼教老师进行专业培训,上周我还新学了儿歌和安全知识,现在邻居们都夸我是专业级奶奶。”“更可贵的是,这种互助模式打破了现代社会的邻里隔阂,编织起一张紧密的社区支持网络,社区亲子矛盾投诉下降了,邻里互助案例增加了,社会治理效能得到持续提升。”骆驼街道南一社区党总支书记叶赟表示。
同样的共享理念,在医疗照护领域也能绽放异彩。在龙赛医院老年康复科,82岁的刘大爷正在“共享护工”的陪伴下进行康复训练。护士长陈琼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像刘大爷这样因为患阿尔茨海默症需要长期住院治疗的患者,按照传统请一对一护工月均费用最少需要6000元,如果采用“共享护工”模式,算上各种报销实际能为家庭节省近50%的开支。
正在为患者按摩的护工李阿姨补充道:以前是24小时全职陪护,“共享护工”模式采用12小时轮班制,既保证照护质量,同时也能够抽出更多时间照顾自己的家庭,收入反而更稳定了。
“为了保障服务质量,专业的第三方护理公司会对所有上岗护工进行基础护理技能、应急处理等系统化培训。‘共享护工’通过标准化管理提升了整体护理水平,实现了‘患者舒心、家属放心’的就医新体验。”陈琼介绍道。
共享的“彼岸”——在磨合中寻找最优解
观察这些案例,不难发现这些充满烟火气的共享实践实现了多重社会效益:“共享停车位”有效缓解了“停车难”问题,提升了空间效率与社区秩序;“共享花园”里居民共同栽种的不只是花草,更是邻里情谊与社区认同;“共享奶奶”则既缓解了双职工家庭的育儿焦虑,又让退休老人重获价值感,有效应对了“一老一小”的挑战;共享护工平台在降低养老成本的同时,也编织起一张支持居家养老的互助网络。
共享模式的勃兴,其背后是社会治理理念的深刻嬗变。当“我的”逐渐让位于“我们的”,一种更高效、更温暖、更具韧性的城市生活形态正在生成。从深层次看,这种共享已超越了单纯的经济交换,更重要的是,它激活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内生动力,悄然重塑着“邻里相望、互助共赢”的社区共同体精神。
在共享模式下,政府部门也不再“大包大揽”,而是扮演了关键的“撮合者”与“守护者”角色。如社区提供安全的活动场地、医院组织展开专业培训等,让曾经那些“看不见”的闲置资源流动起来,让这份基于爱与信任的“共享”得以健康、可持续地运行。
但同时,我们也清晰地看到一个现实,共享模式的蓬勃发展伴随着成长的烦恼:空间共享可能会因为体验感不一致偶发争吵;技能共享面临着服务标准、劳动者权益保障等问题;依赖志愿精神的情感共享项目则可能隐藏着权责模糊的风险……
宁波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宁波大学法学院公共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龚虹波表示,社会治理领域内共享的实质是把闲置或富余的资源、时间、能力等通过清晰的规则与可信的平台转化为公共价值的协同生产,它并不是简单的平均分配,而是一种在制度化安排下提升效率、保障公平与可达性、重建社会信任与社区认同的机制,并且这一过程可量化、可激励、可纠偏。
共享并非终点,而是一个持续优化、不断趋近更优状态的动态过程。龚虹波认为,更高质量的共享应是一种“在磨合中协商”的治理形态:以区级共享平台为核心枢纽,构建“协商定规则、统一风控保障、激励与价值回流、数据评估纠偏”的闭环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政府负责搭建平台与底线保障,平台承担资源对接与数据治理,社会组织提供专业服务,居民共同参与创造和评价,从而不断逼近效率与公平兼得的最佳治理状态。
“我们将着力构建跨部门、跨领域的城乡社区治理协同体系,通过服务设施标准化、服务功能集成化、服务模式社会化,激活社会活力,做到治理需求群众提出、治理过程群众参与、治理成果群众共享,切实提升城乡社区服务能力与治理水平,聚力打造幸福美好家园,奋力探索城乡社区治理标准化集成改革镇海路径。”镇海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守护那份“与人方便、与己方便”的共享初心。期待这股源自民间的“共享”暖流,能更顺畅、更公平地惠及更多人群。
1.
2.
镇灵通客户端记者:林晓艳、韩林雍、陈雨婷、章天璐
编辑、一审:邵欣羽 二审:成桂平
三审:赵景阳 终审:刘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