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抗战印迹 传承复兴力量】抵抗日寇,统一战线熔铸中华魂

发布时间:2025-09-03 16:25  浏览量:1

回望那段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以及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意志和行动熔铸一体,广大人民群众众志成城、毁家纾难,使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国人民以血肉之躯筑起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的钢铁长城,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抵御外侮的伟大篇章。

岳西谈判首开南方八省国共地方谈判先河;黄洋界保卫战痛歼日寇,保住砂子岭机场,是国共合作、中美携手抗日的典范;文山军民筑起铜墙铁壁,守住祖国的西南大门;有数千云浮儿女加入的第十九路军,在淞沪会战血战33天,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龙华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秘密组建抗日武装,成功实施震惊中外的“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江门五邑地区众多华侨华人投身抗战,有的捐款捐物,有的奔赴战场航空救国;来自台湾的热血儿女在金华成立台湾义勇队和少年团,抗日斗争足迹遍及浙闽赣皖等地……

吉安:黄洋界保卫战歼灭日寇护机场

在红军的经典战役黄洋界保卫战发生15年后,另一场意义重大的保卫战——抗日战争时期的黄洋界保卫战同样名留青史。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为切断日军在中国大陆与东南亚的补给线,盟军决定在中国东部、最接近前线的江西遂川,秘密修建大型空军基地——砂子岭国际机场。日军对机场持续加大空袭力度,并策划地面进攻,企图彻底摧毁这个心腹大患。1943年12月,黄洋界保卫战告捷,彻底粉碎了日军企图经黄洋界快速偷袭、占领砂子岭机场的阴谋。此战不仅歼灭了日军有生力量、缴获大批军用物资,其胜利捷报更传遍湘赣两省,极大鼓舞了军民的抗战必胜信念。 井冈山报(7月7日)

安庆:岳西谈判点亮抗战希望之光

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作为大别山主脉的延伸,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937年,红二十八军根据中央指示,在此与国民党地方当局谈判,达成协议,红二十八军整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东进抗日,史称“岳西谈判”,首开南方八省国共地方谈判先河,比国共正式谈判早了54天。1938年,抗日第三十一工作团进驻岳西,开展抗日宣传,点燃民众抗日热情,后因形势恶化离开,但留下团员继续宣传。安庆市新闻传媒中心(7月8日)

泰州:水乡“僧抗队”芦苇荡里铸传奇

80多年前,一群青年僧侣在国家危难之时,毅然脱下袈裟奔赴国难,他们,就是活跃在姜堰水乡的“僧抗队”,一支让日伪军闻风丧胆的水乡神兵。“僧抗队”善用河网密布的特点,在河底钉暗桩、水中拉铁网、河面撒稻草,构筑起抗击日寇的铜墙铁壁。攻打日伪据点、伏击“扫荡”的日伪军、配合游击队作战……凭借对水乡环境的熟悉,“僧抗队”行动灵活快捷,划船或步行,一夜能行数十里,常忽东忽西捕捉战机,严惩敌顽。 泰州报业传媒集团(7月15日)

文山:军民共赴国难拒敌于国门之外

与越南山水相邻的文山,是中国的西南大门。越南落入日寇的魔掌后,文山门户洞开,云南告急,大西南告急。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文山军民共赴国难,积极投入滇南抗战的洪流之中。戍守文山前线的第九集团军和镇守红河前线的第一集团军,在抗日战场上都是威震敌胆的部队,他们沿中越边境一线严密布防,并发动群众联合沿边的土司武装,将文山和红河东西两线构筑成军民联防的铜墙铁壁,让日军望而却步,扼守住了祖国的西南大门。文山各族民众节衣缩食,舍家纾难支援前线,热血青年踊跃参军参战。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文山地区有近2万名青年怀着抗日救国的热忱从军报国,奔赴抗日前线英勇杀敌。 文山州融媒体中心(7月25日)

金华:全民族抗战,台胞从未缺席

1939年2月,正是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一群来自台湾的热血儿女,在李友邦将军的带领下,于金华市酒坊巷84号(原酒坊巷18号)宣告成立台湾义勇队和少年团。这是全国唯一一支由台湾人民组成的,数量多、影响大、持续时间长、有正规编制的抗日队伍,以“保卫祖国,收复台湾”为宗旨,抗日斗争足迹遍及浙江、福建、江西、安徽等地。这支队伍通过政治斗争、宣传慰问、医疗救助等多种方式,活跃在抗战的前线、后方和沦陷区,为抗战胜利和台湾光复贡献了独特的力量。 金华市新闻传媒中心(7月28日)

徐州:用文艺弦歌感召民众斗志

1937年底,日本侵略军占领南京、济南后,企图南北对进会攻位于中国两大交通动脉津浦铁路和陇海铁路交会点的徐州,再西进郑州,南攻武汉。民族危亡之际,中华儿女空前团结,同仇敌忾、共御外侮。此时期的徐州,距前沿战场不足百里的千年古城,本土的文艺剧团、文学社团在第二战场担当起“唤起民众、共赴国难”的责任,国内闻名的演艺家、作家也纷纷来到徐州这个抗战沿线城市。炮火与歌声并起,笔墨与刺刀同行,徐州由此成为全国文艺抗战前线的一个缩影。 徐州日报(8月2日)

三明:纸笔化刀枪文光耀燕城

当破碎的山河笼罩于烽火之中,救亡的呼声响彻神州之际,在层峦叠嶂拱卫的闽中腹地,文化从未沉默。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别称燕城。抗战时期,永安作为战时省会达七年半之久,东南半壁的文化精英汇聚于此,大量的报刊和出版社应运而生,被称为“新闻出版之城”。永安因抗战文化与陪都重庆、西南边陲桂林遥相呼应,成为东南抗战文化名城。烽火岁月中,一大批中共党员、文化名人、爱国进步人士,将纸笔、油墨化为打向日寇的枪弹,将民族的屈辱与抗争、人民的苦难与觉醒,书写为声震全国的不屈战歌。 三明市融媒体中心(8月13日)

无锡:危亡时刻守护民族的火种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存续的关键一战,无数中华儿女以血肉之躯、勇气和智慧守护着民族的火种。在江南名城无锡,面对山河破碎、家园沦陷的危局,一群坚韧的无锡人或徒步千里、矢志救亡,以信仰铸就民族脊梁;或忍痛西迁、实业报国,以生命护卫抗战资源;或传承文脉、弦歌不辍,以教育延续文明基因。从军事抗争的燎原星火,到民族工业的浴火重生,再到文化命脉的薪火相传,无锡人民在血与火的淬炼中,诠释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深刻内涵,在中华民族最悲壮的集体叙事中,上演了一场又一场感天动地的“火种保卫战”。 无锡日报报业集团(8月17日)

江门:华侨华人同仇敌忾御外敌

广东省江门五邑地区作为著名侨乡,有众多华侨华人投身抗战。他们有的捐款捐物,有的奔赴战场航空救国,还有的开车输送物资。他们的壮举展示了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一心、共御外敌的抗战精神,在中国抗战史和华侨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史料记载,抗战期间全国华侨捐款总额约13亿元,其中五邑籍侨胞独献6.8亿元,撑起了侨捐总额的“半壁江山”。面对日军暴行,五邑籍华侨怀着“舍航空无以救国”的坚定信念,创立航空学校、捐献飞机、办飞机制造厂。1939年以后,有超过150名五邑籍南侨机工告别亲人回国参加抗战,冒死运输军需物资。 江门日报(8月21日)

龙华:上演“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华南大地迅速燃起抗日烽火。在8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里,龙华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仇敌忾、奋勇抗争,以阳台山为中心,开辟并巩固了抗日根据地,为东江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龙华这片红色热土上,白石龙还曾上演一场惊心动魄的“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邹韬奋、茅盾等众多爱国民主人士与文化人士在躲避日军搜捕后,从敌占区香港成功脱险,而白石龙便是他们脱险后的第一站。巍巍阳台山见证了龙华儿女的英勇与智慧,也铭刻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抗战传奇。 宝安日报(8月22日)

云浮:南粤将士挺身而出战强敌

1932年1月28日,日军袭击上海,一·二八事变爆发,驻守上海的中国军队第十九路军奋起抗击。第十九路军淞沪会战,是局部抗战阶段的一场大战。这支主要由南粤将领、广东子弟组成的爱国部队,以简陋装备之师正面“硬刚”装备精良日军,血战33天,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这一壮举,在中国抗战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第十九路军的南粤将士,有数千人来自云浮地区。地处广东西部、西江南岸的云浮,是偏于一隅的山区。近代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偏僻山区的宁静。在抗日战争中,英雄的云浮儿女挺身而出,走上战场,浴血奋战,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壮歌。 云浮市融媒体中心(8月26日)

陇南:热血青年义无反顾上疆场

1937年7月中旬,甘肃民众抗敌后援会成立。远离抗日前线的陇南纷纷成立各种形式的抗日救亡组织,积极开展抗战宣传活动,号召民众团结起来,打倒日寇,保卫祖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这一时期,正值中共陇南地下党组织初步建立之际,地下党组织更是义无反顾地投入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中,从学校到社会,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发动群众进行抗日募捐,抗日救亡运动在城乡群众中逐步深入。抗战期间,数万陇南热血青年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辞亲人、别故土,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保家卫国的疆场,作出了重大牺牲。 陇南市融媒体中心(8月30日)

伊犁:抗战史诗镌刻在边疆大地上

当卢沟桥的枪声划破1937年的夏夜,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之战全面打响。在这场关乎民族存亡的殊死较量中,地处中国西北边陲的伊犁河谷,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坚定的民族担当,成为贯通中外的“生命线”、凝聚力量的“桥头堡”。从霍尔果斯口岸到伊宁机场,从各族群众的支前队伍到国际援华物资的转运枢纽,伊犁河谷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家国情怀。从1937年到1941年,中国抗日战场上80%的国际援助物资来源于苏联,其中90%以上经过霍尔果斯这条国际大通道运送而来,化作前线的雷霆火力;在这里,汉、哈萨克、维吾尔、回等各族儿女携手并肩,用马车、骆驼架起通往内地的运输线;在这里,反法西斯的正义力量跨越国界,让边陲小城成为连接欧亚战场的关键节点。 伊犁日报(8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