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牌卡车1958年投产,直到1975年我们通信站才分配来了第一辆

发布时间:2025-08-23 18:23  浏览量:1

解放牌大卡车的来路——那些年盼来的“大铁牛”

有时候,一个村子有没有汽车,真能成为多少年的一个说头。我那个湖南的老哥们总爱唠叨,他们那公社的第一台汽车,1978年才盼来的,四邻八乡都轰动了。一辆崭新的长春解放牌,收拾得干净锃亮。他说的时候,神气里又带着点自豪。我心里就咕哝:这也新鲜?咱通信站1975年那辆解放牌卡车,还不是全营盼了好几年才分到手的!

时间往回推二十年,说句实在话,那时候长春能冒出汽车来,真是件足够写进大事记的事。1958年,“一汽”在东北的冷风里忙得天昏地暗,厂房里头一帮中国工人,手里头握着图纸、汗水和苏联师傅的俄式卷烟。说实话,没人真的相信中国人能自己敲出来一辆卡车,那时候家家户户的顶门杠还是扁担,上了路的主力永远是两条腿。可偏就是那一年,轰轰隆隆第一辆解放牌开出来了,说是“解放”,工人们是真的哭了。不少干部一听说车子真下线了,当时脑瓜一热,连夜写报告想讨几辆回去。

解放牌卡车一出,成了当时的明星产品。要是哪个部队、哪个公社能分得一辆,简直跟娶了城里媳妇一样拉风。可是东西就这么一点,想要的却是满全国……你要说现在是拼手速,那时候是拼关系、拼报告、拼单位让不让你上刀山下火海定个重大指标。北京那边的算盘打得哗哗响,把卡车先分给部队,尤其是搞运输支援的,西藏高原那种天路,更是最先得照顾。哪怕公社书记再会说话,也只能也搁大队部里画个圈,望眼欲穿。

满中国几个大省,能见到卡车都算新闻。偏得那些年部队运输用车,全靠合作社弄来的“洋奴才”——苏联嘎斯和米国道奇。嘎斯有点硬,车皮抖一抖烟尘直冲天灵盖;道奇也不是样样都好用,出了洋毛病,修起来能让后勤班长抓耳挠腮。偏偏就这两种车,也能捧做王谢门第的“顶梁柱”。有一年福建这边还闹过个动静,说打仗要紧,军区下文:特殊时期,地方汽车全归部队调遣,别问原因。这一下子,谁家私家货车就算鸡窝狗窝也能被拉走。

我刚进福建省军区通信站那会——七二年,刚毕业,穿着咔叽布绿衣裳,觉得世界都新鲜——单位级别不算大,营级,可活计不少。整个站里运输全指望一台嘎斯51,还喘着那股老机油味儿。别管拉电缆还是捡砖头,修基站、赶物资统统靠它,人要多了,往宽边上一挤,照样能塞下十好几号人。那会没什么规矩,安全带是啥,谁在乎?车厢就是大家的猪笼,风吹进来,笑声喊声盖过了发动机。

有了进货的事?师傅钻进驾驶室,把个烟头一磕,呼啦啦一群人就往山里跑。碰上下雨,路上的水坑一个接一个,嘎斯51后头拖个烂泥尾巴。运粮食的日子,窗户底下全是冒热气的红薯和煮南瓜。同事里要是有谁带几个咸鸭蛋,一路嗑瓜子谈笑,仿佛回到了自己家的田埂头。

到了1975年,可算撞大运了。运输处分下那辆崭新的解放卡车——刚进大门时,全站的人差点出来放鞭炮。那天的阳光都有点不一样,大家摸摸车门,嗅着铁皮的清气,连洗车水都不带剩的。说“今后可带劲了”,谁心里还没盘算过要怎么用新车来“显摆”一下?

这新车可比嘎斯阔气多了。装得下四吨货,底盘高,爬坡声音带劲。头一年,大家几乎能把全省的小土路跑遍了。运器材去军分区,有时候司机怕磨新轮胎,宁可绕点远踅大道。你别说,晚上碰上山路,解放牌的车灯还有点耀眼。公路两边那点小孩子见了卡车轰鸣,都撂下弹弓追着喊“解放大铁牛来了!”那是一种多少人心里莫名的眷恋。

再过了一年,部里说,给无线电连也发台专用电台车。那算是稀罕物了,分配下来的时候师傅还特意擦了好几遍。只不过电台车有规矩,平时谁也别想拿来拉货。散会出发,拉上几斤铁皮器材,司机还要报告。有人犯馋,问要不要拉两袋军用面,司机直摇头。

新车来了,可老车还得用着。有次夏天,运输班师傅喝多了,怕车出毛病——其实是怕人家笑话咱只会用新不修旧——亲自爬骆驼似得趴底下检修,手上半夜都黑油油的。后来老嘎斯真的退休了,站里还组织人给它拍照,留作“军区第一老功臣”纪念。那会儿通讯站的人聚在一起,没一个不柔软,谁没蹭睡过嘎斯车厢板?谁没在发动机盖上剥过玉米棒子?你要说人生能有几年真觉得“卡车也是家”,其实就是那时候。

生活里有时候真就是等一个“有车的明天”。我们老是盼着有新机器来分担点辛苦,可新机器也不是一来就芳香四溢。分车写报告都费事,轮到头上的激动和等待里头,总有几分忐忑和不确定。老卡车陪着我们熬过多少泥泞路,跑过多少夜色下的乡村,有时夜深人静,你会觉得,自己的命运不仅仅写在军功章上,有时也写在一点铁锈斑斑的车门上——

说到这,谁还会计较破旧还是崭新呢?其实,我们真正盼的那辆车,或许从来都不是钢铁做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