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想靠勤劳致富?别被《生万物》忽悠了,那不过是一场水中月
发布时间:2025-09-02 20:11 浏览量:1
有人评论《生万物》想改变以往地主即恶霸的模式,再现“真实”的历史风貌,地主并非都是恶霸,也有“勤劳致富”的地主。这种认知违背了解放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真实面貌,把当今开放的社会主义营商环境移植到了解放前的旧社会,造成了一种虚幻的伪历史、伪真实,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的变种。
农民在劳作
我们必须要了解真实的历史状况,在解放前,中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不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都处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之下,人民面对的是帝国主义的铁蹄、封建主义的禁锢和地主阶级的剥削。在人吃人的社会里,不存在勤劳致富,整个社会都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丛林法则,靠勤劳的小地主和小资本家就是大地主、大恶霸和大资本家嘴里的肥肉,随时都可以吞下。
在解放前那种人吃人的社会里,勤劳致富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拍摄于1959年的经典电影《林家铺子》(根据矛盾的同名小说改编)就相当有信服力,故事讲述的是江南水乡林源记的店铺林老板,他一心想依靠勤劳的经营保住自己的这份小产业,然而现实把他的理想击得粉碎。他不但被大官僚、大买办欺压,各种苛捐杂税,名目繁多的勒索,当地警察局长、商会的会长都把他当成肥羊宰割。林老板还要面对洋货的冲击,当时的日货把国货冲击的很厉害,林老板也苦心经营,使出了浑身的解数,给顾客“一元货”,搞各种促销活动,还模仿日货的包装做国货,林老板绝对是勤劳经营的榜样。虽然他在各种势力中周旋,最终还是倾家荡产,所有的努力都化为泡影,只能深夜逃亡。
电影《林家铺子》剧照
2001年播放了一部经典的电视连续剧《大宅门》,至今都热播。主角白景琦是中药铺“百草厅”的少东家,他的家族产业比一般的小资产阶级的要大,但是,白景琦在时局动荡的旧社会面临的经营困境何其艰辛,他要面对官僚资本的敲诈勒索,面对军阀混战带来的经营风险,尽管白景琦一生脾气秉直,刚正不阿,但是依然难以抵挡时代的洪流,让他感到无力面对。尽管拥有强大的家族产业和家族声望,依然无法摆脱国家积贫积弱造成的困局,这是那个时代所有民族资产阶级的共同困境。
电视剧《大宅门》剧照
老舍的经典话剧《茶馆》经久不衰,人艺的演出常常一票难求。老舍刻画的裕泰茶馆老板生动鲜活,在历经清末、民国和抗战胜利三个阶段的历史背景,在国家大背景下的叙事才让茶馆中形形色色的众生态活灵活现。茶馆的老板王利发就是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小资产阶级拥有少量资产,但是没有权势,他们渴望体面的生活,但是在乱世中如履薄冰。
王利发为人圆滑、机灵,善于逢场作戏,见人说话。他想利用自己的聪明把茶馆经营下去,这样的一个理想在动荡的时局下最终还是破灭了。王爷贝勒的专横,在清末经营茶馆有多难,伺候着八旗子弟的骄横,衙门捕快的登门抓人,一句话就可能招致杀身之祸,老板不得不贴出“莫谈国事”的字条。
话剧《茶馆》经久不衰
在民国时期,军阀混战让王利发倍感焦虑,大街上满是军爷在横行,时不时闯入茶馆,王利发小心 翼翼地应对着,让他深感兵荒马乱,生意难做。他也非常辛勤,而且动脑筋改良经营,甚至想办托拉斯,这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异于痴人说梦。抗战胜利后军统特务捣乱,物价飞涨,更加民不聊生,茶馆生意经营不下去了,最终倒闭在时代的幕布里。
农民和小市民阶级就更不能依靠勤劳并致富,电影《骆驼祥子》里的拉洋车的祥子,凭借年轻力壮想靠体力挣钱,他有理想,希望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洋车,不怕吃苦,但是命运却总是捉弄他。祥子的经历就是千万劳动者的缩影。
看了上面这些经典的电影,相信你已经找到了答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社会勤劳致富是完全不可能的乌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