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不动了?始祖鸟跌落神坛,从中产弃坑鞋子开始

发布时间:2025-09-03 11:39  浏览量:1

本内容来源于@什么值得买APP,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孤灯冷月

它曾是中产圈层的“通关密码”,

如今却可能成了压垮钱包的最后一根“鸟毛”。

资本捧出的“顶流神鸟”,

正经历一场高海拔的“供氧不足”。

今天咱们来唠点扎心的,聊聊那个曾经让中产们疯狂上头,恨不得当传家宝供起来的“户外爱马仕”——始祖鸟。

最近这鸟啊,飞得有点不太稳当了,翅膀扑腾得挺响,但仔细一看,高度没咋涨,甚至还可能往下秃噜了点毛。

这事儿挺魔幻,也挺有嚼头,咱们就着公开的数据和现实里的荒诞,掰开了揉碎了聊。

始祖鸟的母公司,亚玛芬体育,刚交了份2025年二季度的成绩单。

乍一看,嚯!集团总营收12.36亿美刀,涨了23%,净利润还扭亏为盈了,好像形势一片大好,管理层都能开香槟庆祝了是吧?

但各位,看财报这事儿,就跟相亲看照片一样,不能只看磨皮滤镜后的精修版,得看素颜,看细节,看骨相。

把镜头怼到亚玛芬最闪亮的那颗星,也就是“技术服装部门”(基本上就等于始祖鸟本鸟)脸上,事情就微妙了。

这个部门二季度营收5.09亿美刀,同比增长23%。

23%!听着不赖吧?

可你猜怎么着,去年同期,人家增速是34%。

这还不算完,更扎心的是那个衡量“老店老顾客”生意的关键指标——同店销售增速(也就是开业一年以上的自营店和电商渠道的同比收入增长),直接从去年同期的26%,“啪叽”一下掉到了15%。

这就好比去年你跑步配速4分半,今年直接掉到6分半了,虽然还在跑,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你喘了,你慢了,你后劲儿不太足了。

要知道在更早的2023年二季度,这个数字曾经高达恐怖的80%!

从80%到26%再到15%,这曲线画出来,比双十一过后你的信用卡账单还刺激。

这意味着啥?

意味着光靠开新店拉人头撑场面,已经有点兜不住老根据地(成熟门店)增长乏力的事实了。

以前是开一家火一家,现在开新店可能只是为了让总账面不那么难看,但每家店的单店效益,那含金量是在往下走的。

那问题来了,这只曾经被捧上神坛、一衣难求的“神鸟”,咋突然感觉有点飞不动了呢?

第一把刀:小众变街牌,优越感原地蒸发。

始祖鸟当年为啥火?硬核啊!

那是给真去爬雪山、钻老林的狠人准备的,GORE-TEX面料、极致工艺,穿出去那就是专业和品味的象征,属于圈内人懂的都懂。

结果安踏接手后一顿操作猛如虎,直接把这只“深山老林鸟”拽进了繁华都市圈。

选址?必须顶级商场,跟LV、GUCCI做邻居。

营销?搞会员体系,弄什么山地学堂,整得比商学院还高大上。

社交媒体再一炒,“Gorpcore”山系风一刮,好家伙,冲锋衣直接成了中产通勤战袍、商务人士的隐形名片。

一时间,始祖鸟配瑜伽裤,脚踩萨洛蒙,成了“中产三件套”的顶配皮肤。

穿它去爬山?别闹,人家是穿去星巴克喝咖啡、去写字楼开会的!这波操作确实牛,把鸟推成了“顶流”。

但副作用也来了——撞衫率指数级飙升。地铁里、电梯间、公园遛弯的大爷身上……好家伙,放眼望去,一片“鸟人”。

当初买始祖鸟图的就是那份“与众不同”的优越感,结果现在成了“满大街都是”的工服,这谁受得了?

那些最早追逐小众格调的核心用户,一看这架势,“得,撤了撤了”,转身就去寻找更冷门、更新锐的牌子,比如什么老人头、老人鸟,继续捍卫他们“人无我有”的社交高地。

这就好比当年某款小众设计师品牌,突然被快时尚抄成了爆款,原教旨主义者立马觉得这牌子“脏了”,不值钱了。

第二把刀:产品信仰动摇,老粉心拔凉。

光撞衫也就算了,关键是产品本身也开始让老用户犯嘀咕。

以前买始祖鸟,那是真冲着“十年磨一剑”的极致性能去的,贵,但心里觉得值,是为技术买单。

现在呢?不少老粉吐槽:设计越来越保守,新品跟套娃似的,缺乏眼前一亮的东西。

价格倒是年年涨,饥饿营销玩得飞起,限量、排队、配货,奢侈品那套学了个十足十。

更要命的是,质量口碑有点绷不住了。

随便翻翻社交媒体上的吐槽帖子,抱怨的声音简直不要太多。

某位北京白领花四位数买的徒步鞋,通勤路上走几天,前掌压胶就开了口子,“说好的专业耐造呢?”

某位钓鱼佬自称以前是始祖鸟死忠粉,硬壳软壳买一堆,结果鞋子开胶事件后,直接“粉转路”,基本不买了。

更有资深户外玩家直言,真正去搞重装徒步、玩极限的,人家现在更认猛犸象、CRISPI这些牌子,用料更扎实(比如头层牛皮、厚橡胶底),防护性更强,而不是追求始祖鸟现在主打的“轻量化压胶”。

至于那些反馈磨脚、勒脚的,那就更不用多说了。

这叫什么?产品信仰崩塌了。

当老用户觉得“这鸟不值这个价,不香了”的时候,复购率下滑就是必然。

虽然品牌方可以说这是个案,但你是始祖鸟啊!顶着“户外顶流”、“专业天花板”的光环,一件衣服动辄大几千,消费者对你的期待值能跟普通牌子一样吗?任何一点瑕疵都会被显微镜放大。

第三把刀:品类扩张遇阻,鞋子成了“弃坑”导火索?

眼看衣服增长有点乏力,鸟的母公司急了:得开辟新战场!做鞋!

逻辑听起来很通:户外场景是全身装备,你光有冲锋衣,别人还得去买别家的鞋,这钱让别人赚了多可惜?一站式购物多香!

而且鞋类市场大,复购高,财报上《2024运动鞋市场与消费趋势洞察》也说了,专业跑鞋需求蹭蹭涨。

理想很丰满,现实?有点骨感。

做鞋和做衣服,完全是两码事。

户外鞋对什么人体工学、防滑性、支撑性、耐用性要求极高,这玩意儿需要海量的用户数据、长期的测试和技术沉淀。

你看人家萨洛蒙的越野跑鞋为啥被认可?那是几十年在山里跑出来的经验,鞋楦(就是鞋的模型)适配各种刁钻脚型。

北面的徒步鞋跟GORE-TEX合作多少年了?防水透气的平衡玩得炉火纯青。

始祖鸟呢?去年才正式成立鞋履部门,满打满算才一年多,就想跟这些老炮儿掰手腕?

结果就是产品出来,消费者吐槽不断:前掌过窄勒脚(鞋楦设计没吃透亚洲脚型)、开胶(压胶工艺、胶水、品控都可能有问题)、性能不突出。

某位资深越野跑者直接放话:真正的户外赛场,没几个运动员选始祖鸟的鞋!

这鞋类战略,本想当增长新引擎,结果一不小心可能成了“中产弃坑”的加速器——很多人对鸟的失望,恰恰是从这双“不争气”的鞋开始的。

而且市场也卷啊,专业户外鞋有拉斯帕蒂瓦、思卡帕、LOWA虎视眈眈,国货里安踏的冠军越野、李宁的朔行川也在崛起。

鸟的鞋定位“城市户外”,跟萨洛蒙的专业越野、LOWA的重装徒步比,差异化不足,价格还死贵,想抢核心户外用户?难!

第四把刀:大环境凉水浇头,钱包捂紧了。

前几年为啥户外火?疫情憋的!出不去国,只能周边露营、徒步,户外装备需求井喷。

始祖鸟踩中了这波红利,飞得又高又快。

到了2025年,这阵风明显弱了。

你看国内做帐篷露营的牧高笛,2025年上半年营收直接降了27.45%,净利润暴跌40.35%。

整个户外市场都在降温,消费者没那么狂热了。

更重要的是,经济大环境也透着一股凉气。

一件始祖鸟冲锋衣大几千甚至上万,是生活必需品吗?显然不是。

当大家对未来预期不那么乐观,开始精打细算“过紧日子”的时候,这种高价非必需品绝对是第一个被砍掉的预算。

买之前都得掂量掂量:我这八千块,到底是买了个保命的专业装备,还是仅仅为了衣服上那个鸟标带来的心理满足?

当消费回归理性,品牌的溢价泡沫就容易被戳破。

不光始祖鸟,整个高端消费市场都在承压。

卖羽绒服的Moncler,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降了15%。加拿大鹅的增速,从2022年的21.54%一路俯冲到2025年的1.1%,几乎停滞。

奢侈品都不好过,你一个轻奢定位的户外品牌,能独善其身?

第五把刀:内部赛马,萨洛蒙成了“新欢”?

最让始祖鸟尴尬的,可能还不是外敌,而是“家贼”。

就在鸟的增速放缓时,同属亚玛芬旗下的萨洛蒙(Salomon),却跑出了35%的二季度增速!比鸟高出整整12个百分点!

这就好比家里俩孩子,老大(始祖鸟)以前是学霸,现在成绩有点下滑;老二(萨洛蒙)突然发力,成了进步之星。

你说当爹妈的(亚玛芬管理层)资源往哪边倾斜?

亚玛芬的CFO都公开说萨洛蒙鞋类是“第二增长引擎”了,这信号还不明显?

萨洛蒙为啥能火?人家抓潮流抓得准啊!

玩联名(Palace、川肯保玲),搞时尚属性,签年轻偶像赵今麦代言,配色整点“少女心”,精准击中女性市场。

门店扩张也是嗖嗖的,大中华区从2019年的13家猛增到234家,这开店速度可比始祖鸟猛多了。

虽然萨洛蒙的增长也可能有开店驱动的成分,未来也可能遇到瓶颈,但眼下,它确实抢走了不少风头和资源。

内部竞争,有时候比外部更残酷。

那么,鸟还能飞吗?未来咋整?

凉?肯定不至于。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始祖鸟的品牌护城河、技术积累、高端渠道还在那摆着。

5个多亿美刀的季度营收,依然是亚玛芬的顶梁柱人,但关键是怎么飞。

是继续硬着头皮追求“火箭式增长”?还是认清现实,追求更健康的“高质量增长”?

个人觉得,后者更靠谱。

回归专业“基本盘”:

别光顾着搞时尚、玩溢价了。

把产品力,尤其是核心硬壳的性能和质量,重新抓起来。

别再让老粉吐槽“质量下滑”、“设计保守”。

开胶的鞋?磨脚的鞋?这类低级错误必须根治。

重新赢得硬核户外圈的信任,哪怕人少点,但忠诚度高,是品牌的根。

鞋类战略得“补课”:

做鞋不能急功近利。

砸钱搞研发,积累数据,尤其是针对亚洲市场的鞋楦优化。

找个靠谱的代工厂或者引入真正有经验的鞋类专家团队。

性能、舒适度先过关,再谈时尚和溢价,否则就是自砸招牌。

渠道管理要“精明”:

别光顾着开店冲量了。

新店选址得更精准,避免自己人打自己人(分流老店客流)。

对现有的高端门店,提升服务体验,把会员运营做深,增加粘性。

库存管控也得加强,15.97亿美刀的期末存货,同比环比都暴涨29%,这不是啥好信号,高价低频的东西压手里,风险极大。

别到时候被迫打折清仓,那对品牌溢价伤害更大。

放下“饥饿营销”的架子:

经济不好,消费者敏感。

还玩那套限量、排队、配货?容易引起反感。

不如实在点,提供真正匹配价格的价值和服务。

真诚才是必杀技!

找准差异化定位:

和萨洛蒙也别硬刚。

萨洛蒙抓潮流、跑鞋、女性市场很成功。

始祖鸟或许可以更聚焦在真正的高性能户外服装和专业重装鞋履上,守住技术制高点,和时尚化保持一点距离,形成差异化。

始祖鸟增速放缓这事儿,表面是财报数字的波动,背后是消费主义浪潮的一次理性回调。

它生动地展示了一个品牌,从“小众神坛”走向“大众爆款”,再遭遇“增长烦恼”的全过程。

对咱们普通消费者来说,这事儿也挺有启发:

别迷信LOGO和溢价:

一件衣服的价值,最终还得看它本身解不解决你的真实需求(保暖?防风防水?舒适?)。

为个鸟标多花几千块,值不值?自己心里得有杆秤。

当潮水退去,社交货币会贬值,但好产品的实用价值不会。

警惕“网红化”陷阱:

任何被过度炒作、迅速蹿红的东西(无论是品牌、餐厅还是打卡点),都要多一份冷静。

盛极而衰的周期律,在消费领域尤其明显。

始祖鸟不是第一个,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个。

回归消费的本质:

买东西,是为了取悦自己,提升生活品质,而不是为了在别人眼中“看起来很牛”。

想清楚这一点,能省下不少冤枉钱,也能避开很多消费主义挖的坑。

始祖鸟的故事还没完,是重新振翅高飞,还是逐渐归于平静的“成熟品牌”,就看它能不能在资本的压力、市场的冷暖和品牌的初心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了。

至于咱们,看戏吃瓜之余,捂紧钱包,理性消费,方为正道。

毕竟,再大的鸟,也驮不动你那被消费主义绑架的灵魂,对吧?

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相关,欢迎值友理性交流,和谐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