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妻子为离开台湾,将计就计忽悠蒋介石,回到大陆至死不离开
发布时间:2025-09-03 07:29 浏览量:1
文:沧海一书客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自权威资料,并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本文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1957年,杜聿明的夫人曹秀清得知了丈夫仍然健在的消息,激动万分的她恨不得立刻就很丈夫团聚。
但碍于当时的种种困难,直到1963年,曹秀清才终于多方辗转,回到北京,见到了丈夫杜聿明。
在回到大陆之后,曹秀清至死都不愿离开,而这背后的原因令人感动。
事实上,曹秀清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女子,在她的身上,也有着很多不平凡的故事。
1902年,曹秀清出生在陕西省一个小县城中的普通商户家庭。
曹秀清的父亲曹万滋是在米脂县中颇有名气的商人,并且为人仗义。曹秀清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条件良好的家庭,自小便受到了很好的教育。
父亲曹万滋做生意走南闯北,是个很有见识的人,因此他有着超前的思想,并不像那个时代重男轻女的其他人家一样封建。
恰恰相反,曹万滋很重视女儿曹秀清的教育问题,从曹秀清幼年,便开始教孩子读书识字。
曹秀清也很是聪明伶俐,学什么东西都是一点就通。
等到长大一些,曹秀清更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在思想上也懂得很多超乎于同龄人的大道理。
不仅如此,曹秀清的见识更是远超常人。父亲曹万滋宠爱她,有时去外面行商,会带着曹秀清一起。
曹秀清跟着父亲的商队一起,坐在骆驼背上去过宁夏、蒙古等各个地方。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的曹秀清,成为了一个胸怀开阔、胆识过人的奇女子。
而这些也都对曹秀清以后的人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等到曹秀清到了成婚的年纪,父亲也并没有逼迫她盲婚哑嫁,而是给了她选择的权利。
对于未来将要相守一生的丈夫,曹秀清提出了两点要求,一点是要门当户对,另一点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有思想、有见识。
曹秀清自己便是一个有思想、有见识的人,因此她对于丈夫的这个要求,也十分合理。
随后,父母便为曹秀清挑选了一个合适的丈夫,而这个人,便是杜聿明。
杜聿明和曹秀清是同一个县城的人,并且家境殷实,杜聿明的父亲是当地的地主。
虽然出生在地主家庭,但是杜聿明却没有那种纨绔子弟的作风,相反他行事稳重、喜欢读书、爱好学习,很有思想、有见识。
这样一来,杜聿明的条件符合曹秀清对于丈夫的两点要求。
随后,父母便安排曹秀清和杜聿明见了一面。
在安排见面之时,父母还是有些担心的,毕竟有时候两个人之间最注重感觉,就怕两个年轻人看不对眼。
值得庆幸的是,父母的这些担心都是多余的,曹秀清和杜聿明一见面,两人就对对方一见钟情,很是合得来。
见面不久之后,也就是在1923年这一年,曹秀清便嫁给了杜聿明。
这一年曹秀清21岁,杜聿明19岁,女方比男方大两岁,却很是般配。两人成婚之后更是相处和睦,夫妻之间琴瑟和鸣。
不仅如此,杜聿明接受了新时代的教育,有着新时代的思想,他并不赞同女子结婚后就不能再抛头露面。
相反,杜聿明很鼓励妻子曹秀清去追寻自己的思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于是,在两个人成婚不久之后,曹秀清便在丈夫杜聿明的支持下,考入了米脂当地的女子学校读书,之后,曹秀清又进入了榆林女子师范学校学习。
也是在这同一时间,杜聿明在广东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期间,加入了国民党。
曹秀清有着新时代的、科学的、进步的思想,在榆林读书期间,她加入了共产党。
但是在大革命失败之后,蒋介石“四一二”清党,曹秀清被清出来,成为了一名普通的家庭妇女。
虽说如此,但曹秀清仍然不是一个普通的女子。
当时曹秀清一个人多处辗转,经历了很多事情,最终才在南京落下脚跟。直到后来杜聿明跟随部队也去到了南京,夫妻两人这才得以团聚。
一家人团聚之后,杜聿明在外打仗公事繁忙,家里的种种事情都是曹秀清在操持,她有见识、有思想,并不仅仅是洗衣服做饭看孩子的家庭妇女,而是杜聿明的贤内助。
杜聿明在外打仗,曹秀清时常担心的睡不好觉。对于丈夫仕途的一路节节高升,曹秀清在为丈夫高兴的同时,也时常规劝她不要做伤天害理的事情,还常怀一颗仁慈之心。
1934年,共产党人高敏夫被国民党逮捕,后来被押解到了南京。杜聿明和曹秀清得知之后,多处周转,暗中营救高敏夫,将他保释出狱。
1946年,杜聿明因为太过操劳旧病复发,随后身体又被查出多处并发症,手术过后相当于鬼门关上走了一遭,身体就像是丢了半条命,十分虚弱。
然而杜聿明手术过后还不到一个月,老蒋就一连下好几次命令,让他去沈阳打仗。
对于这件事,一方面是军事机密,一方面杜聿明害怕妻子曹秀清知道后会担心,因此曹秀清并不知情。
直到1948年,曹秀清才得知此事。在得知这件事之后,曹秀清震怒,她直接闯入南京总统府,找蒋介石理论,要他给自己一个说法。
蒋介石吓得多次拖延,不敢见曹秀清。曹秀清眼看见不到蒋介石,平日举止得体优雅的她,什么都顾不上,竟直接坐在总统府门口大哭起来。
蒋介石这才见了曹秀清,欺骗她说等这一场战争结束,就送杜聿明到美国养病,还会承担她和几个孩子的抚养费。
曹秀清这才罢休,殊不知蒋介石说一套做一套。
然而就在这不久之后,蒋介石便欺骗曹秀清,说杜聿明死了,要她带着孩子一起去台湾。
曹秀清并不知蒋介石在欺骗她,误以为丈夫真的死了的她心如死灰,但考虑到几个孩子,她只能带着婆母和孩子,跟着蒋介石一起去了台湾。
来到台湾之后,蒋介石全然不记得自己之前对曹秀清许诺的抚养费之事,甚至连杜聿明几个孩子上学的事都是个困难。
为了一家人的生活,曹秀清只能靠帮人送报纸,来维持温饱。
在曹秀清的教育下,家里的几个孩子都十分争气。老大杜致仁和女儿杜致礼都考上美国的大学。
然而孩子的学费却成了问题。
为此,曹秀清只能向台湾银行贷款。可在杜致仁临近毕业之时,银行突然终止贷款。杜致仁差3000美元的学费,无法毕业。
为了儿子,曹秀清只能低头给蒋介石写信,希望他能借给自己3000美元。
可谁知,蒋介石只肯借1000美元,而这1000美元还要分两年支付。也就是说,曹秀清只能拿到500美元,另外500美元第二年才给。
实在没有办法,曹秀清把这仅有的500美元给儿子寄了过去。
杜致仁在收到钱之后,觉得蒋介石是在侮辱自己,性格刚毅的他选择了自杀。
因为这件事,曹秀清就此对蒋介石失望了,她只盼着能离开台湾。
不久之后,蒋介石竟一改往常的态度,主动请曹秀清喝茶。
1957年,蒋介石一改往常态度,对待曹秀清几番讨好。曹秀清这才得知,原来是自己的女婿杨振宁获得了诺贝尔奖。
蒋介石希望,曹秀清能够劝说杜致礼和杨振宁,让他们到台湾。
曹秀清早已看清了蒋介石的真面目,但她意识到这是一个离开台湾的好机会。
于是,曹秀清借着去美国劝说杨振宁的机会,终于登上了离开台湾的飞机。
在到达美国之后,曹秀清不仅见到了女儿杜致礼和女婿杨振宁,而且得知了一个让她激动的好消息。
来到美国之后,曹秀清从女儿的口中得知,丈夫杜聿明还活着,而且在北京过得很好。
曹秀清十分激动,她希望能立刻和丈夫团聚。
1963年5月,曹秀清终于等到了机会,她先从纽约登上飞机,辗转到日日内瓦,然后又等待机会从日内瓦转到莫斯科,最后才莫斯科借道回到了北京。
一路辗转多地,曹秀清终于回到北京,和丈夫杜聿明团聚。
在见到杜聿明之后,曹秀清的眼泪夺眶而出。杜聿明在改造期间,政府帮他治好了病,特赦之后还给他安排好了住所和工作。
不久之后,周总理还接见了杜聿明和曹秀清,并表达了对曹秀清回家的欢迎。
1981年,杜聿明重病,在临终之前,他嘱托妻子,在他死后不要去美国、不要去台湾,就在大陆定居,政府厚待他们,他们不能忘恩负义。
曹秀清将丈夫的嘱托记在心里,1982年,儿女想将她接到台湾养老,她拒绝了,她不愿意离开生她养她的祖国。
信息来源:
子洲人物志——人物传略——曹秀清
文史|丁月秋与杜聿明爱人曹秀清的故事_腾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