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一日三连发!深度解码金普骆驼山的远古生命印记
发布时间:2025-09-02 16:12 浏览量:1
8月31日
新华社App全媒体报道品牌栏目
“新华全媒+”
连发3篇文章
聚焦位于金普新区复州湾街道的
大连骆驼山遗址
文章围绕骆驼山遗址的
发现背景、科研价值
化石复原工作及成果等方面
进行了详细报道
探 · 遗址
大连骆驼山:
破译远古时代的生命密码
新华社沈阳8月31日电(记者于也童、张博群)初秋,走进位于大连金普新区复州湾街道的骆驼山,一处已经停产的石灰岩采石场映入眼帘,青灰色的石灰岩和暗红色的土壤相间分布,百万年前的古生物化石就埋藏在层层红土之中。迄今为止,这里已经出土古脊椎动物化石标本上万件。
骆驼山因山丘起伏形状酷似骆驼而得名。巧合的是,在这处紧邻渤海的山坡上,考古工作者竟然发掘出距今180万年的巨副骆驼化石。
▲这是8月27日拍摄的大连骆驼山遗址。
新华社记者 张博群 摄
惯常生活在沙漠或干旱地区的骆驼为何会出现在海边?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金昌柱说:“百万年前,巨副骆驼还没有进化成‘沙漠之舟’,它们生活在森林和草原的交界地带。那时的骆驼山,水草丰美、食物充足,是‘动物乐园’。巨副骆驼身形高大,只有一个驼峰,那个时候,单个驼峰便可储藏足够营养。”
化石记录了远古动物的生存痕迹,也记录了地壳变迁、气候变化的沧海桑田。骆驼山,这处珍贵古生物化石遗址的发现要追溯到2013年。当地企业在采矿时发现,一处洞穴内疑似有动物化石。经专家鉴定,这些化石为珍贵的古生物化石,该处洞穴被命名为“金远洞”。这里的古生物化石堆积物厚度超40米,洞底宽128米,洞顶发掘探方面积超400平方米,化石年代距今约360万年至30万年。
2016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骆驼山又陆续发现了望海洞(距今60万年)、无名洞(距今100万年)、听海洞(距今160万年至120万年)、里坨子穿海洞(距今3万年)等地史分布较为连续的洞穴堆积。金昌柱说:“这里的古生物化石属种和数量之多,保存之精美,科研价值之高,实属罕见。骆驼山成为国内外第四纪地质学、古生物学、古人类学、古环境学等研究的热点区域。”
在骆驼山,一步可以跨越万年。考古工作者在这里陆续发掘了上万件古脊椎动物化石,包括在东北地区发现的纳玛古菱齿象、泥河湾巨颏虎、泥河湾披毛犀等。这里储存了距今360万年以来地质事件、生物事件、环境变迁等方面的丰富信息,为探讨东北地区哺乳动物起源、演化提供了全新视角和可靠证据。
▲大连骆驼山遗址出土的泥河湾披毛犀化石。
新华社记者 张博群 摄
除了动物,考古工作者还在寻觅古人类的踪迹。在望海洞,金昌柱指着一处灰烬痕迹说:“这是火烧过的痕迹,测年结果显示距今约60万年。这里还发现了普湾肿骨大角鹿等许多食草动物的化石,老龄和幼龄占比较大。种种迹象表明,这处灰烬痕迹很有可能是古人类活动的踪迹。古人类捕猎时由于自身条件限制,只能捕食‘老弱病残’。当捕来猎物后,他们围坐在山洞里,生火烧烤。”
金昌柱说:“诸多迹象都在指向一个若隐若现的答案,但就是差一环,如果能挖到古人类化石,那就能证实古人类曾经在这里活动。在骆驼山,远古时代的生命密码还没有完全解开,有待考古工作者进一步发掘。”
复 · 原貌
穿越百万年
这群史前巨兽在大连“复活”
新华社沈阳8月31日电(记者于也童、张博群)走进位于大连市金普新区复州湾街道的一处工作室,一副高3.4米、宽1.5米、长4.5米的金普巨副骆驼骨架标本引人注目。身高1.76米的记者在它身下抬起头,只能看到这只巨兽的下颌骨。庞大的体型、微黄的骨骼,让它看起来与工作室内的现代文明有些“格格不入”。
▲图为复原的金普巨副骆驼骨架,
这副骨架被陈列在大连普湾经济区管委会。
新华社记者 于也童 摄
巨副骆驼生活在距今180万年左右的新生代晚期。这副骸骨发现于大连金普新区骆驼山新生代晚期古生物化石点。从发掘出来的零散碎骨,到如今完整的巨兽骨架,史前巨兽“复活”背后是近40名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
近日,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骆驼山研究项目组,探寻史前巨兽“复活”背后的故事。
骆驼山古生物化石项目位于金普新区复州湾街道骆驼山。2013年,当地一家企业在骆驼山矿区采矿时,有工人发现一洞穴遗址有疑似动物化石出露,后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金昌柱鉴定,判断其为珍贵的古生物化石,并命名该洞穴为“金远洞”(距今约360万年至30万年)。
2016年以来,科研团队在骆驼山又陆续发现了望海洞、无名洞和听海洞以及里坨子穿海洞等地史分布较连续的洞穴堆积,这里陆续发现的古生物化石属种、数量之多,保存之精美,科研价值之高,实为罕见。
截至目前,“金远洞”已出土属种多样的脊椎动物化石标本上万件,包括120多种大、小哺乳动物,大部分的代表性种类都保存有珍贵的头骨、下颌骨等完整的标本。
“这里发现了很多中国东北地区首次发现的种类,填补了东北距今360万年至100万年生物地层和大哺乳动物学研究的空白,对首次建立我国东北地区新生代晚期高分辨率的生物地层框架具有独特的科研价值。”金昌柱说。
▲图为项目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
新华社记者 于也童 摄
化石出土后,组装、复原这些史前巨兽的骨骼成了项目组的新任务。“科学复原组装巨副骆驼等巨兽的骨架,对我们研究这些史前动物的起源、演化和系统分类学研究有重要意义。”金昌柱说。
记者留意到,这间工作室面积约30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涵盖了清理、修复、补配、翻模、着色、装架等流程。
“出土的化石被大量泥土包裹,需要仔细清理和修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骆驼山研究项目组技师刘虎介绍说,小心翼翼地清理后,他们还要对化石脆弱的部分进行加固和修复。
一些史前动物的骨骼组织和架构需要研究员们仔细研究。“出土的骨骼可能‘缺零少件’,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合理补配。”刘虎说,现阶段复原的每一副骨架都不是“最终版本”,未来如果出土未发现过的部位,如今的骨架会随之调整。
这项细致的工作耗时长、用工精细。以院子内一副复原后的肿骨大角鹿整体骨骼模型为例,项目组10多个人用时一年半才完成复原和组装。
▲图为刘虎介绍化石修复工作的相关内容。
新华社记者 于也童 摄
截至目前,项目组已复原金普巨副骆驼、泥河湾巨颏虎、钝齿锯齿虎、肿骨鹿等4个品种的10多副骨架。“在探索这些巨兽真实面貌的道路上,我们还要长期探索,但每一次新的发现和研究进展,都让我们离这些远古生物更近了一步。”刘虎说。
睹 · 真容
走进大连骆驼山:
史前巨兽档案揭秘
新华社沈阳8月31日电(记者于也童、张博群)骆驼山遗址位于大连金普新区,自2013年发现以来,这里已出土古脊椎动物化石标本上万件,其中一些化石是大连乃至东北地区首次发现的珍稀种类,填补了东北地区古生物界的空白。
骆驼山遗址为探讨我国东北地区哺乳动物起源、演化、扩散事件和古生态环境复原与重建提供了全新视角。
看图↓一起走进大连骆驼山,一睹史前巨兽的“真容”。
编 辑:王春馨
美 编:车晓丹
责 编:宋子光
信 源:新华社
喜欢就请转发、扩散、点赞、在看,精彩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