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庄如何变成今天的榆林城?军事防御与榆林城的形成有何关系?

发布时间:2025-09-02 11:45  浏览量:1

自从在杂志上看到“榆林卫城”城墙和南门前的地标性骆驼雕塑之后,我一直对榆林城魂牵梦绕,前些日子我拜谒了这座誉满天下的古城。现在我与您谈谈古城的诞生或形成。

榆林城(驼城)的标志性雕塑

“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这是人们对榆林城雄奇格局的夸赞。现今的榆林城区面积为11096平方千米,白天城内车水马龙,晚间万家灯火,然而几百年前她是仅有几户人家的榆林庄。从榆林庄到榆林城,军事地位是由“庄”到“城”的首要因素。——谈到榆林的军事地位,我们必须从“榆林寨”“榆林关”“榆林卫”说起。

榆林卫城(古城)与雕塑

排除史前时代不论,从春秋战国开始,榆林地区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是南方的农耕民族与北方的游牧民族长期纠结缠斗的地区,而当今的榆林城区则是南北交汇的要冲。

榆林城北的镇北台,紧靠明长城

游牧民族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年成好,牛羊遍地,兵壮马肥,“马背民族”必然觊觎中原,野心勃勃;年成不好,如牛羊饿死冻死,先辈们必定南下抢掠财物与人口。——历史信奉丛林法则,而不是仁义道德。因此从秦代到明代,中原统治者主要以防为主,以攻为辅。然而,无论是防御还是进攻,榆林地区都是军事前线,而今天的榆林城所在地,则是军事要塞或堡垒的所在地。——对“内地”而言,形势乐观,军事前线在榆林;形势危急,军事前线在绥德或延安。

镇北台古老的夯土城墙

若仅就防御而言,“前线布防”直接或间接导致了榆林城的形成。

长城修建是榆林庄变为榆林城的重要烘托。

在冷兵器时代,“长城”是抵御马背民族的重要防御“工具”。无论是秦代长城还是明代长城,今天的榆林城所在地总是“重镇”之一。

秦长城途经榆林榆阳区的红石桥乡,距离榆林城区60公里,但秦代大将蒙恬曾在榆林地区修建过类似长城的工程:“辟地数千里,以河为境,累石为城,树榆为塞”。蒙恬修建军事工程的目的是抵御匈奴人的南下,而榆林的“榆溪塞”则是重要的关塞之一,是举足轻重的军事基地。

榆林城内的凌霄塔

明代初期,朱元璋虽然将蒙元贵族逼进了大漠,但蒙元贵族心有不甘,他们不断南犯,而榆林首当其冲。当时榆林的军事防卫仅有“卫屯所”,相当于今天的哨所,营级编制,故称“榆林寨”,而明军的“延绥镇”(大本营)在今天的绥德。绥德距离榆林两百多里,因此,当蒙古人抢掠榆林时,“延绥镇”往往鞭长莫及:等到明军大部队闻信赶到榆林,骑着快马的蒙古人早就带着财物与人口跑得无影无踪了。于是,明政府就将“延绥镇”前移,迁到榆林,把榆林称为“延绥镇”,从此榆林在“榆林寨”“榆林关”“榆林卫”等名称的基础上又多了个“延绥镇”。

榆林古城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朱元璋下令重修长城,阻止北逃的蒙元贵族反扑。“明长城”东起今天的府谷县清水营,西至宁夏的花马池,全长1770里,总共设置九个“重镇”,而榆林是九镇之一。毋庸赘言,“重镇”的确立,为榆林城的诞生埋下了伏笔。

榆林古城(卫城)的城墙

这里我们顺便谈到历代“北伐”对榆林的地位的提升。从秦代到清代,“中原统治者”多次“兵出榆林”,北上或西进攻打骚扰内地的马背民族。秦代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途经榆林,北上打击匈奴,曾在榆林修建临时性防御工事。汉武帝时,大将军卫青攻取河套时,也是沿着榆溪塞进军的。清代康熙皇帝率大军西征蒙古族噶尔丹准噶尔叛乱时,西渡黄河来到榆林,御笔亲书“两守孤城,千秋忠勇”八字, 高度评价了榆林城的历史地位……

匈奴将领

“兵出榆林”,自然提升了榆林的战略地位与知名度。例如,从唐代开始,许多诗人吟诵榆林,歌咏大多关联陕北的榆林。

——内蒙准格尔旗的二十连城乡也有一个“榆林”,古代归属胜州,其知名度远远不及陕北榆林。

这里我们还要顺便提及羌人对榆林地区的控制。

榆林地区被党项羌人控制了五百来年,而今天的榆林城区所在地一直是重要军事基地,城区边沿的红石峡一直驻扎重兵。在唐代,党项羌人几十万人内迁,他们向唐王朝俯首称臣,年年进贡,还辅助朝廷镇压黄巢起义。

党项人的皇帝李元昊

然而,进入宋朝后感觉翅膀硬了,党项羌人建立了西夏国,随后一直与汉人为敌,不断进犯周边的神木、府谷、绥德等地,而榆林则是其大后方。李继迁等王公贵族死后埋葬在红石峡,红石峡是其进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

红石峡的摩刻石壁(东侧)

党项羌人控制西北,皈依汉文化,客观上促进了榆林地区的发展,是榆林庄向榆林城“转化”的重要一环。

……

从秦代到明初,无论是防御还是进攻,榆林关/寨/镇/卫,一直是重要的关口或要塞,刀光剑影,腥风血雨,不知有多少士兵战死在这里。唐陈陶的《陇西行》诗云:“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然而,在明代中期之前,军事或战争只是使榆林庄变成了“寨”“关”“镇”,而让“庄”变为“城”的关键性因素是明长城完工之后的“关防”。

红石峡的摩刻石壁

上面已经提到,榆林城区最早且有一定规模的建筑是“卫屯所”,其全名是“绥德卫屯所”。出于军事的需要,公元1449年修建以关防为主、居住为次的“堡城”,公元1471年将“堡城”扩张为“卫城”,公元1473年巡抚都御史余子俊扩建卫城。此后,三次大规模扩建卫城,即"三拓榆阳"。——“榆阳”即榆林。

榆林古城内的主街与塔楼

时至17世纪初,“榆林卫城”初具“现代规模”:东西长3250米,南北长1212米,周长8924米,城门7座……随之,人口激增,城内街巷纵横,店铺林立,商贾云集,寺庙、私塾、牌坊、塔楼之类建筑涌现……

古城内的万佛楼

——笔者游玩古城,有电动通勤车免费运送游客,往返于南北北门之间,钟楼等六个标志性建筑是停靠点。

关防,是促成“卫屯所”变“堡城”、继而扩张为“卫城”的决定性因素。

明长城修建完工、“榆林镇”成为重要防卫枢纽之后,榆林成为军队驻扎的兵站和军需物质集散的中心,因而无论是出于人员居住的需要,还是出于物质保管的诉求,“城堡”必须扩建。

古城内的主街

康熙《延绥镇志·地理志》记载,明代万历年间,榆林驻军达3644人,马骡1978匹,为此需要相应的管理部门与容纳宿空间。也因此,“榆林镇”出现了布政司、管粮厅、兵备道、都察院、总督府、会事厅、左营衙门、右营衙门、游击衙门等“军事单位”。当然,还有堆积如山的军用物质,当时设有广有库、新建库、抚赏库、榆林卫库、神机库、军器库、利益库、药局、置造局等“后勤保障单位”。因此,榆林不得不由“镇”向“城”扩展以容纳这些机构。

榆林卫城的城楼

我们必须特别提到“军屯”对榆林城的诞生的影响。“军屯”或军垦导致大量军队进入榆林地区,还有随行的“军属”,而垦荒与生产所需的生产生活需求直接刺激了榆林城的形成及扩展。后来的“民屯”导致更多人口进入榆林地区,这一因素在更大范围内刺激了榆林城的扩张。

卫城内的矮房子

时至明末清初,“卫城”已经不能容纳“现有人口”了,而今天的“卫城”仅仅是榆林城的“一隅”——宽阔的马路、高楼大厦皆在“卫城”之外。

卫城的“墙头”

……

——汉蒙外贸的急剧增长、地区经济的发展、口外土地的开发与“走西口”的勃兴……这些因素也是“榆林镇”变榆林城的关键因素,限于篇幅,我们对此暂不讨论。

航拍当代榆林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