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克伯格2亿办学梦碎,科技巨头办学只有死路一条?

发布时间:2025-09-02 08:40  浏览量:1

大家好,这是 的第773篇文章。

去年年底,由扎克伯格夫妇斥资2亿美元创办的The Primary School 宣布将于2026年永久关闭。

消息一出,不仅让关注教育改革的人感到唏嘘,也让科技巨头办学再次站上风口浪尖。

图源:CNN

作为硅谷最具代表性的教育实验之一,The Primary School的初衷是为低收入家庭子女免费提供世界级教育,但最终依然没能摆脱资金困境与运营压力。

学校在声明中坦言,除了最初的创始资金,几乎再没有其他持续捐助者愿意接盘,财务困境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过去二十年,从硅谷的AltSchool、Summit Public Schools,到中国科技大厂的亚迪学校等...

资本与技术的介入让教育创新成为新的可能,却也暴露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

究竟什么样的未来学校,才能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平衡,真正长久存在?

未来学校为何纷纷倒闭,硅谷式办学的理想幻灭

过去二十年,加州硅谷不仅是科技创新的热土,资本、科技公司和社会精英在这里尝试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来改造传统学校模式。

一批打着颠覆教育旗号的明星学校由此诞生,一时间吸引了全美甚至全球的目光。但十多年过去,当初的辉煌难以再现。

最具代表性的是由前谷歌高管创办的 AltSchool。2013 年,这所学校以小班化、个性化和AI驱动为特色,提出通过数据采集与算法分析,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制学习路径。

AltSchool

它曾获得硅谷顶级风投和扎克伯格的投资,融资规模超过1.7亿美元,但是学校的运营成本极高,教师需要花大量时间维护平台数据,家长也觉得学习体验缺乏人情味。

结果从2017年起,AltSchool陆续关掉校区,2019年彻底转型为一家教育软件公司,最终在2021年被出售。

除了已经倒闭的学校,还有一批学校在时代车轮中摇摇欲坠。

Summit Public Schools是加州最早一批倡导项目制学习和在线平台的特许学校。

由于理念先进,加上得到扎克伯格基金会与比尔·盖茨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一度被认为可能成为美国公立教育的未来模式,Summit的平台也被推广到全国数百所学校。

Summit Public School

但随着时间推移,问题开始出现,学生花太多时间盯着屏幕,缺乏深入的师生互动,家长也开始质疑孩子的学习成果。

到了2020年,Summit在加州的校区面临招生压力,一些项目被削减,扩张势头大不如前。

创办于2000年的High Tech High曾被比尔盖茨称为“每一个美国孩子都向往的学校”。

作为美国最知名的项目制学习的样板,强调真实世界的跨学科项目,弱化标准化考试,让学生在“做中学”。

High Tech High

但是随着扩张,学校也遭遇师资不足、资源分配不均和学生成绩参差等问题,如今这所学校更多是被看作一种教育理念的象征。

这些学校的发展轨迹惊人地相似,它们诞生于硅谷的理想主义和资本推动,高光时被媒体吹捧为重塑教育的先锋。

但这些学校之所以没有颠覆教育,最大的问题在于他们试图用硅谷的工程师思维改写教育,却忽视了教育是一门深度依赖人文、关系和情感的事业。

孩子不是一串可以优化的数据,老师也不是只会输入输出的机器,教育远比程序代码的运行逻辑要复杂得多得多。

科技巨头跨界办学,更符合中国家庭的未来学校

近些年,在教育产业化和资本化浪潮的推动下,中国不少科技巨头也纷纷下场搞教育。

与硅谷巨头们的理想化冒险不同,中国的科技大厂在教育上虽然依然倡导创新理念,但在跨界办学中显得更加现实。

最早的案例可以追溯到2003年比亚迪创办的亚迪学校,这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

由深圳中学负责管理,并与比亚迪、华大基因合作开设STEM课程,强调科技与教育融合,目的在于培养未来科技人才。

学校虽然背靠企业资源,但在运作方式上高度依赖传统名校的办学经验,并没有推翻原有教育体系。

深圳亚迪学校

华为与清华附中合作的清澜山学校是不彻底颠覆,而是在传统框架里做改良的一个典型案例。

作为一所15年一贯制的非盈利国际化学校,它既有清华的教育资源,又能借助华为的产业背景,形成了较完整的课程体系比如核心课程、跨学科PBL学习、领导力课程等。

学校倡导沉浸式、跨学科教育,但也重视升学和学术成绩。今年清澜山拿到4封牛剑offer,美国方向拿到西北大学、康奈尔、达特茅斯、UCLA等名校offer,是大湾区的黑马校。

图源:东莞青澜山

由阿里巴巴合伙人出资创办的云谷学校,引入了导师制、学院制、走班制等支持体系,强调以人为本。

但同时,云谷学校也与国际教育接轨,兼顾创新与升学出口,避免了家长对未来教育是否能带来实际升学竞争力而产生焦虑。

云谷学校

腾讯在早在2013年,它就和深圳市政府合作创办了明德学校,实行十二年一贯制教育,而且曾连续两年入选全球基础教育风向标Top100。

今年腾讯在总部企鹅岛开办明湾学校即将开学,定位于国际化教育,涵盖K-15阶段。消息一经传出就吸引了大家的关注,线下信息分享会场场爆满。

深圳明湾学校

从这些办学来看,国内科技巨头办学有创新,依然在原有的框架内加入先进的教育理念。

这些学校最大的特色是兼顾了家长和学生的升学需求,而且大部分学校和政府、名校合作,借鉴优秀的教育经验,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理想化的教育实验。

虽然国内科技巨头办学没有像硅谷那样激进、热血,但渐进式改良更适合本土的教育需求,更有可能长期存活下来。

或许他们的成功恰恰说明了,教育不能被简单颠覆 ,而是要有慢工出细活的耐心。

创新教育不是实验,未来教育不只是理想

回顾过去二十年科技巨头办学的兴衰,依然屹立不倒的未来学校并不是没有。

甲骨文Oracle园区的内的d.tech高中,可汗学院Khan Academy的创始人Sal Khan创办Khan Lab School以及马斯克创办的Ad Astra都展现了教育创新的另一种可能。

由此可见,教育的未来必须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平衡。

Ad Astra

技术赋能教育,而不是取代教育

教育创新不是要让AI或平台替代教师,而是要让技术成为教师的助力。比如智能评估、学习数据分析等都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

但教育的核心依然是人与人的关系,未来最成功的学校,一定是技术+人文并重。

不考虑升学目标的学校都是耍流氓

不管教育理念多么先进,对于绝大多数家庭来说,如果无法保障孩子的升学与未来发展,就很难得到支持和信任。

未来学校一定是兼顾创新的教育理念、先进的教育模式以及有保障的升学成绩,才不至于脱离现实需求。

教育不是实验,核心是培养未来的人才

大部分硅谷创新学校都是一场理想主义者的实验,但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每一个环节都关乎未来。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有独立思考力、创造力和责任感的人,而不是盲目追求效率、规模和短期成果。

图源pexels

公平性是教育最不可忽视的一点。

大部分倒闭的硅谷明星学校主要服务的只是少数精英家庭,难以在大规模教育体系中普及。

真正成功的教育创新,要能够可复制、可推广,既能保证质量,又能面向更广泛的群体。否则,它们只是小众实验,而不是真正的教育改革。

所以,能走得长远的未来学校,必然是兼顾理想与现实的教育探索。

从扎克伯格学校的倒闭,到AltSchool的落幕,再到中国大厂的谨慎探索,我们看到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也见证了教育创新的复杂性。

成功的未来学校并不是一味追求颠覆,而是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将技术、理念与人文巧妙结合。

在兼顾孩子成长、教师价值与家长期望的同时敢于创新,又稳步推进。

教育不是一次实验,更不是资本游戏,而是一项影响一代人未来的系统工程。

只有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平衡,未来学校才能真正长久,为孩子创造可持续的成长空间,也为社会培养出兼具创造力与责任感的未来人才。

参考资料:

A tuition-free school created by Mark Zuckerbergand Priscilla Chan will shutter next year

红极一时的加州创新性学校,如今怎么样了

编辑:萝拉

排版:汤包

本期福利

从扎克伯格夫妇的 The Primary School 到国内大厂的清澜山、云谷,我们看到教育创新既需要理想,也离不开现实土壤。那家长最关心的一个问题是:未来哪些教育趋势能真正走得长远?

为便于大家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参考,我们收集到一份权威资料:OECD《Trends Shaping Education 2025》。我们提供一份权威落地资料:,涵盖全球教育趋势与未来走向。比起零散的新闻,它能帮助更冷静地看清:哪些是真趋势,哪些只是阶段性热闹。

近期活动推荐

未来教育的探索,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到孩子的成长路径上。对家庭而言,比起焦虑,更重要的是学会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平衡。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你正身处新加坡,或者孩子就读于本地国际学校,可以关注我们即将举行的线下讲座:

9月27日|2025 EduKnow 英美留学分享会·新加坡站

本次活动聚焦 英美本科申请,特别面向新加坡国际学校家庭。现场将解析最新的申请趋势与案例,帮助家长更清晰地理解如何在本地背景下规划升学路径。

活动还将涵盖 2026 美英港新申请季趋势、顶尖学府录取逻辑、申请策略、文书规划、竞赛提升、职业发展与海外生活等话题。嘉宾包括申请导师、国际竞赛教练、藤校毕业生,以及不同领域的资深老师。现场同时设有留学博览会,便于与机构代表、顾问面对面交流,获取一手信息与建议。

无论你正在申请、提前规划,还是仅想探索更多可能性,这一天都值得留出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