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中国8月份制造业活动连续第五个月萎缩 ,凸显结构性挑战

发布时间:2025-09-01 17:24  浏览量:2

信息来源:https://www.reuters.com/markets/asia/china-manufacturing-activity-shrinks-fifth-straight-month-august-2025-08-31/

中国经济正面临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为复杂的挑战组合,最新发布的8月份采购经理人指数显示制造业活动连续第五个月萎缩,PMI仅为49.4,虽然较7月份的49.3有所回升,但仍低于50的荣枯分界线。这一数据不仅反映了中美贸易摩擦的持续影响,更暴露了中国经济内在的结构性问题: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消费需求持续疲软、地方政府债务危机加剧,以及就业市场面临的多重压力。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在当前多重不利因素交织的背景下,中国政府设定的2025年"5%左右"经济增长目标面临严峻考验。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非制造业PMI从8月份的50.1升至50.3,表现出相对韧性,但这一数字仍然反映出服务业和建筑业的增长动力有限。综合PMI为50.5,较7月份的50.2略有改善,但整体经济活动仍处于温和扩张状态。品点资产管理公司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张志伟指出,由于国内需求持续疲软和房地产市场降温,中国经济增长势头在第三季度明显放缓,这种趋势可能延续到年底。

多重挑战交织下的经济困局

中国经济当前面临的挑战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系统性特征。首先,中美贸易关系的不确定性继续对制造业造成冲击。虽然两国本月初将关税休战期延长90天,暂时缓解了贸易战升级的风险,但30%的对华商品关税和10%的对美商品关税仍在实施,这种不确定性正在削弱两国企业的投资和扩产信心。

2025年8月14日,中国江西省赣州市威拉森特工厂,工人们在铜扁线生产线的托盘上搬运铜棒。路透社/Florence Lo/档案照片购买许可权

更为严峻的是,中国出口商为应对可能的市场准入限制,纷纷将生产基地转移至东南亚等第三国,形成了业内人士所称的"疯狂的老鼠赛跑"。这种产能转移虽然在短期内帮助维持了出口数据,但对国内制造业就业和产业链完整性造成了长期冲击。7月份出口数据的超预期表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低基数效应和企业的提前出货策略,其可持续性存疑。

房地产市场的持续低迷构成了另一个核心挑战。作为中国家庭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房地产市场的深度调整不仅直接影响相关产业链,更通过财富效应抑制了消费支出。7月份银行贷款数据出现20年来首次萎缩,充分说明了家庭和企业对经济前景的谨慎态度。消费者不愿申请抵押贷款,企业缺乏投资扩张的动力,这种需求不足正在形成负反馈循环。

就业市场承压与社会保障困境

就业市场的恶化进一步加剧了经济下行压力。7月份城镇失业率从6月份的5.0%上升至5.2%,这一数字可能还未充分反映实际就业状况的严峻性。更令人担忧的是,最高人民法院最近发布的关于禁止企业和员工逃避社保缴纳的司法解释,可能在短期内推高企业用工成本,进而导致更多就业岗位流失。

这一政策变化虽然有助于保护劳动者权益和充实社保基金,但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其时机选择颇具争议。许多中小企业本就在微利边缘挣扎,强制执行社保缴费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对于资金短缺、土地出让收入锐减的地方政府而言,虽然社保收入的增加有助于缓解财政压力,但可能以牺牲就业为代价。

地方政府的财政困境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复苏的重要因素。随着房地产市场调整,土地出让收入大幅下降,而基础设施维护、公共服务供给等支出刚性增长。仅从7月1日以来,极端天气就造成了22亿美元的道路损坏,凸显了地方政府面临的财政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很难承担起刺激经济增长的重任。

政策工具效果递减的现实

面对多重挑战,中国政府已经推出了一系列刺激措施,包括增加消费者补贴、降准降息、加大基础设施投资等。然而,这些传统政策工具的效果正在递减。消费补贴虽然能够在短期内刺激特定商品的销售,但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消费者对未来收入和资产价值的悲观预期。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也面临阻滞。7月份工业企业利润连续第三个月下降,企业盈利能力的恶化使得即使降低融资成本,企业也缺乏扩大投资的动力。同时,持续的通货紧缩预期进一步抑制了当前消费和投资需求,形成了流动性陷阱的典型特征。

财政政策的空间同样受到限制。在地方政府债务高企的背景下,继续依靠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刺激经济的模式已难以为继。而且,传统的投资驱动模式对于解决当前结构性问题的效果有限,甚至可能加剧产能过剩和债务积累。

结构调整的必然性与紧迫性

当前的经济困难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经济转型的阵痛。从投资和出口驱动向消费和创新驱动的转变、从数量增长向质量增长的升级、从要素投入向效率提升的转换,这些都是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然而,结构调整的过程往往伴随着短期痛苦。制造业PMI的持续收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传统产业的出清过程,这种出清虽然有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但在短期内不可避免地会对就业和经济增长造成冲击。关键在于如何在维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顺利完成这一转换过程。

国际经验表明,成功的经济转型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充足的财政资源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在当前复杂的内外环境下,中国需要更加精准和有效的政策组合,既要防范系统性风险,又要为新动能的培育创造条件。

张志伟强调,今年剩余时间的宏观前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出口能否维持强劲态势,以及财政政策是否会在第四季度加大支持力度。但更根本的是,中国需要在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通过深化改革释放经济活力,通过创新驱动培育新的增长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出当前的经济困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