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新时代的“人民艺术家”老舍
发布时间:2025-08-31 20:51 浏览量:2
所评图书:
书名:《舍不掉的予:老舍与中国现代文化》
作者:孔庆东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5年6月
老舍,是新中国成立后唯一正式获得过“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其代表作《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龙须沟》等是中国现代文学殿堂中分量最重的巨著。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庆东所著的《舍不掉的予:老舍与中国现代文化》一书,收入了作者2015年秋季学期在北大开设的“老舍与中国现代文化”课的14讲内容。
这本书完全不同于常见的文学分析、作家分析课程或专著,并没有简单从作家生平和作品内容入手进行讲解。书作者用了近半内容讲述了老舍的成长背景,将老舍这样一个北京满族正红旗子弟的成长,纳入到满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融合背景中进行展开,解析了清代后期和民国时期满族下层平民的失意沉沦,指出深处其中的老舍如何因此树立了平民情怀。全书后半部再将老舍的人生经历与作品人物经历进行对照,挖掘老舍与北京地域文化、平民价值信仰等文化、价值理念的深层次联系。
老舍是中国文学历史上非常少见的平民作家,基本上不具备更为清晰的意识形态价值立场。老舍的作品专注于描绘和思考普通人的命运,如书作者所说,我们对于老舍的理解也应当从普通人命运的角度去看待。
书作者指出,不同于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和曹禺,还有赵树理、钱钟书、穆旦、张恨水、张爱玲、郁达夫,老舍是真正的平民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老舍降生于1899年。他的父亲是普通的旗人士兵,在八国联军入侵时战死。老舍一家因此彻底断了钱粮,他的母亲一人操持整个家,靠为人洗衣持家。而在清末和民国时代,满族底层民众不仅生活窘迫,而且遭受着相当强的社会排斥,甚至不敢自称满人,老舍显然也是在这样的困窘和艰难中成长起来的,所以新中国成立后写过一首诗,回忆往昔艰难岁月,感恩新时代。有人据此认为,老舍是政治上取悦于新政权,但孔庆东反驳认为,老舍的成长经历使得他的感叹和感恩其实是高度真诚的。
底层生活成长,就不免陷入彼此为争夺生存资源和机会所展开的激烈倾轧。而底层人之所以得以维持这种倾轧和竞争,其实全凭着一口气,也就是维持个人尊严,这也是穷人为什么特别在意会不会被人看不起。而这些艰难岁月,以及这段生活经历中对于形形色色底层穷人的深刻了解,就赋予了老舍作品塑造人物的活力。
当然,必须指出的是,作家很喜欢描绘穷人,因为穷人相比富人,可供刻画的艰难情境和人格特质煎熬等要素,更具描绘价值。但老舍与其他作家不同,在他的作品中,对于穷苦人真正意义上展现了鲁迅所说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而不是像其他很多作家去嘲讽。
老舍在通过学业竞争成长为教师,后来还成为北洋政府的教育部官员后,又放着好端端的公务员不当,返回当起了教书匠。他在20多岁的时候,作出了人生的几个重要选择,首先是去燕京大学自学英语,然后受邀去英国的伦敦大学当中文老师;之后,老舍开始撰写长篇小说,如《老张的哲学》等作品,一举成名;再然后,返回祖国,开始在大学担任教授,并继续进行文学创作。孔庆东说,研究老舍,不能如同研究郭沫若、巴金那样忽略其地域、民族特征,因为郭沫若和巴金这些特征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很少,而研究老舍必须了解满族的政治、文化史。
前面已经提到,清末兴起的民族主义革命思想,直接舶自欧洲,在当时渲染满汉对立,而在辛亥革命后,满民不得不为此小心掩盖自己的民族身份。尽管从孙中山到北洋政府,都在宣传五族共和,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满民的处境仍然十分艰难。包括很多原本具有许多专业技能的满族中下层平民,在被扫除出体制后,只获得了挨饿的自由。北平在民国时期经常出现粮食供应不足、物价飙涨的情况,平民尤其是满族平民的生活十分艰难。
如前述,新中国成立后,北京以及东北地区的满族平民终于能够吃饱。而毛泽东主席通过接见老舍和侯宝林两个满族文艺界的代表人物时,强调满族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为中华民族作出过重要贡献,这就起到了为老舍和侯宝林,以及千千万万满族平民政治上解放的积极意义。
所以我们来看老舍的很多作品,不难发现,旧社会北平的很多底层人物,虽然没有明确交待民族身份,但各种描绘非常明确地指向他们、她们就是破落的满族居民——民国时期,北平的满族平民中,男性除了当巡警就是车夫,而女性除了帮人洗衣就是去做妓女。老舍赢得“人民艺术家”荣誉的话剧《龙须沟》中,更加明白无误地写明了主人公程疯子就是个典型的游手好闲的又被迫害被侮辱的底层旗人,而新中国的成立,让这样一个底层旗人得以翻身,成为平等的公民。孔庆东说,《龙须沟》就是个男性版的《白毛女》,“《白毛女》就是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将鬼变成人,《龙须沟》是旧社会把好人变成疯子,新社会把疯子变成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