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晚霞老师:做幸福的领读者

发布时间:2025-05-23 09:23  浏览量:2

有人说:“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 在教育这条奔涌不息的河流里,教师既是摆渡学生的引路人,也是终身泛舟的学习者。当知识的浪潮加速更迭,南昌现代外国语象湖学校王晚霞老师始终相信:阅读是照进教育的一束光 —— 它不仅是职业的必需,更是一场精神觉醒,阅读可以点燃思想的火种,而且她始终以领跑者的姿态引导学生喜欢读书。

一年级:绘本里的 “时光魔法”

学生初入校园的半个学期,教室里总有些 “兵荒马乱”:铅笔滚落的声响、排队时的小推搡、作业本上歪扭的字迹…… 王晚霞老师一边用耐心打磨孩子们的日常习惯,一边以师生共读的方式创造一段“岁月静好”的时光。在午餐后的时光里,她用绘本为他们筑起一座 “宁静岛屿”。

那时,班级里半数孩子留校午餐,午后的一个多小时曾是最喧闹的时段,午餐之后王老师常常陪着他们做游戏。直到某个雨天,王老师用 PPT 给几个孩子讲《好饿的毛毛虫》,投影里彩色的苹果、草莓渐渐勾住了更多小身影。从此,每天午后的 “图画书阅读时光” 成了雷打不动的约定:她轻翻书页,用声音演绎《蚂蚁和西瓜》的欢快,用手指点着《大卫不可以》里妈妈叉腰的姿势问:“猜猜大卫又闯了什么祸?” 孩子们的眼睛追着画面发亮,渐渐从 “听故事” 变成 “找故事”。一个学期结束后,学生对阅读有了更加浓厚的兴趣,王老师与他们共同读完了《日有所诵》《百岁童谣》等朗朗上口的童谣和儿歌。

朱永新说:“图画书是孩子认识世界的基石。” 当40双小手跟着她的指尖划过书页,当稚嫩的讨论声如蒲公英般散开,王老师忽然明白:共读不是单向的传递,而是师生一同在图画的秘径里寻宝的旅程。

二年级:图书角里的 “秘密花园”

二年级时,班级图书角像一株小树苗般生长起来。孩子们从家里带来《格林童话》《小猪唏哩呼噜》,王老师带着他们给每本书贴上带学号的标签,用彩纸写下《图书公约》,还在角落摆了一盆名叫 “阅读小卫士” 的多肉。

从此,课间的教室多了安静的风景:阳光斜斜切过窗台,总有人抱着书蜷在书架旁,或是三三两两凑在《木偶奇遇记》旁争论 “匹诺曹的鼻子能不能碰到书架”。有个男孩甚至画了张 “书架安全地图”,用箭头标出 “匹诺曹禁止区域”。王老师看着这些充满童趣的发现,忽然懂得:当书本里的角色走进现实,阅读便有了心跳。

中年级:共读里的 “精神交响”

冬日的午后,《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共读时光总是带着暖茶般的温度。古筝曲流淌间,王老师和孩子们一人一书,在 “女娲补天” 的故事里放慢脚步。有次读到 “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平时 shy 的小雨突然举手:“老师,女娲补天时会不会担心石头不够用?” 这个问题像一颗小石子,激起了千层浪 —— 孩子们分组设计 “补天计划书”,用彩泥捏五彩石,甚至画出 “无人机运送补天石” 的科幻画。

王老师开始尝试共读交流。分享的形式、内容都是由学生自安排的,学生对此热情高涨。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分组、分工、自主选择故事、自由选择分享形式:一个人讲故事、几个人合作制作“人物名片”、小组故事表演等。

阅读的力量悄然渗进笔尖。当孩子们读完《骆驼祥子》,作文本里开出了比喻的花:“风像喝醉的大力士,把树叶抛向云端”“雨点打在玻璃上,像无数小鼓在敲春天的门”。最让王老师惊喜的是一篇《暴雨中的树》,字里行间仿佛能看见祥子在雨里挣扎的影子 —— 那些从名著里 “偷” 来的细腻,正在孩子们的文字里生根发芽。

永恒的领读者:在书中遇见彼此

如今,王老师的办公桌上总摆着。她常说:“教师的阅读有两面镜子:一面照见孩子,一面照见自己。”

在教室后墙的 “阅读愿望树” 上,贴着孩子们的小心愿:“想读完所有恐龙书”“想和王老师读《哈利波特》”。而树下的留言本里,藏着最动人的礼物 —— 一个女孩用拼音写:“王老师,书里有糖,你是撒糖的人。”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对王老师而言,这份营养不仅滋养着学生的心灵,更让她在日复一日的共读中,遇见了更辽阔的教育天地。当她看着孩子们捧着书跑向操场的背影,忽然明白:所谓领读者的幸福,大抵就是这样 —— 不是站在岸头的指引,而是跳进河里,和孩子们一起溯流而上,看两岸花开,看星辰渐亮。(雷杰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