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平定天山收复新疆
发布时间:2025-08-31 12:45 浏览量:3
明朝对西域的控制始终局限于哈密以东,天山南北的权力格局则由两大势力主导。南疆的叶尔羌汗国建于1514年,察合台汗国后裔赛义德汗攻占喀什噶尔后,以叶尔羌(今莎车)为都城,统治着当地维吾尔族民众。这个汗国依托丝绸之路,成为内地茶叶、丝绸与中亚玉石、马匹的贸易枢纽,境内推行“伯克制度”,由维吾尔贵族管理民政与税收。但到17世纪中叶,统治阶层分裂为“白山派”与“黑山派”,两派为争夺宗教与政治权力常年厮杀,汗国国力日渐衰微,如同风中残烛。
与此同时,北疆的准噶尔部(漠西蒙古一支)正在迅速崛起。首领噶尔丹是位极具野心的军事家,他先于1635年统一漠西蒙古四部,制定《卫拉特法典》强化管理,又通过与沙俄贸易获得火枪、火炮,组建起当时中亚最精锐的骑兵部队。1680年,噶尔丹以“调解叶尔羌教派冲突”为由,率3万骑兵南下,一举攻灭叶尔羌汗国,将天山南北纳入掌控;1688年,他又东进攻克喀尔喀蒙古(今蒙古国),直逼内蒙古边境。
面对噶尔丹的步步紧逼,康熙皇帝深知“西北不安,则中原难稳”。从1690年到1697年,他三次御驾亲征,以强硬姿态遏制了准噶尔的扩张势头。1690年,噶尔丹率2万大军采用“驼城战术”(将骆驼捆缚卧倒,背负木箱作为防御工事)逼近北京,康熙派福全、常宁分兵迎击。清军以火炮轰开“驼城”缺口,骑兵趁势冲锋,噶尔丹部众溃散,只得率残部逃往漠北,这便是“乌兰布通之战”。
1696年,恢复实力的噶尔丹再次东侵,康熙亲率中路军进驻克鲁伦河牵制敌军,同时命费扬古率领西路军在昭莫多(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东南)设伏。当噶尔丹大军进入包围圈后,清军突然夹击,激战中噶尔丹的妻子阿努可敦战死,部众死伤惨重,他仅带数十人突围。1697年,康熙进驻宁夏,对走投无路的噶尔丹形成合围,此时沙俄拒绝接纳他,手下也纷纷叛离,噶尔丹最终在科布多(今蒙古国西部)病逝,残部尽数投降。康熙虽未彻底消灭准噶尔汗国(其侄子策妄阿拉布坦随后继位),但成功守住了蒙古高原,为数十年后乾隆统一西北奠定基础。
康熙、雍正两朝,清朝与准噶尔汗国长期对峙,雍正九年的“和通泊之战”中清军甚至惨败,损失近万兵力。直到乾隆十年(1745年),准噶尔首领噶尔丹策零去世,汗国陷入严重的权力内斗。这给了乾隆彻底解决西北问题的绝佳机会。
乾隆二十年(1755年),准噶尔贵族达瓦齐在辉特部首领阿睦尔撒纳的支持下成为大汗,却不愿兑现分权承诺,阿睦尔撒纳转而投靠清朝,建议趁机出兵。乾隆派班第、永常分南北两路进军伊犁,北路军由阿睦尔撒纳率领,沿途准噶尔部落因厌倦内斗纷纷归附;西路军直抵伊犁,达瓦齐退守格登山,被清军夜袭后被俘。然而,阿睦尔撒纳的野心很快暴露,他拒绝接受清朝的部落分封,于同年9月在伊犁举兵反清,杀害清军主帅班第,北疆再度陷入混乱。乾隆派兆惠率军平叛,清军顶着北疆零下几十度的严寒,克服部落反复叛降的困境,终于在1757年收复伊犁,阿睦尔撒纳逃往沙俄后病逝,北疆彻底平定。
北疆甫定,南疆又起波澜。大小和卓(维吾尔族贵族波罗尼都、霍集占)是叶尔羌汗国末代君主的儿子,清军灭准噶尔后将其释放,命他们回南疆招抚民众。但二人不愿受制于清朝,于1757年举兵反叛,控制了喀什噶尔、叶尔羌等重镇。1758年,兆惠率3000清军南征,在叶尔羌河畔的黑水营被1万叛军包围,清军挖井取水、煮马鞍为食,坚守三个月直至援军赶到。1759年,清军收复南疆全境,大小和卓逃往阿富汗,被当地部落处死。至此,天山南北完全纳入清朝版图,“新疆”之名正式确立。
1762年,乾隆设立伊犁将军府,以伊犁(今霍城县)为新疆军政中心,第一任伊犁将军明瑞统辖2万驻军(包括八旗兵、绿营兵),同时掌管民政、税收与外交事务,乌鲁木齐、喀什噶尔等地的参赞大臣、办事大臣均受其节制。为强化统治,清朝从内地调派5万余名官员、士兵及家眷定居伊犁,修建惠远城,使这里逐渐成为西北边疆的军政重镇。
清朝推行“多元治理”以适应不同民族的特点。天山北路的蒙古族、哈萨克族游牧区,保留部落组织并推行“札萨克制度”,任命部落首领为世袭“札萨克”,负责管理部众并向清朝缴纳赋税、出兵助战;南疆维吾尔族聚居区,沿用传统的“伯克制度”但加以改革,伯克由清朝任命而非世袭,任期三年且需考核,职权被分割为民政、司法、税收等,避免权力集中;汉族移民聚居的乌鲁木齐、昌吉等地,则实行与内地一致的州县制,官员从内地选派,行政流程完全接轨。
清朝在新疆大力推行屯田制度,兵屯(绿营兵半兵半农)、旗屯(八旗兵及家眷耕作)、民屯(内地移民开垦,政府提供土地、种子并免三年赋税)、回屯(维吾尔族农民垦荒)并举,至1800年屯田面积超百万亩,粮食产量足以满足驻军与民众需求。同时开放新疆与内地的贸易,晋商等商帮纷纷来此经营,1760年设立“宝伊局”铸造统一铜钱,取代中亚银币促进经济一体化。边防上,从伊犁到塔尔巴哈台(今塔城)再到喀什噶尔,设立100余处“卡伦”(哨所),每年春秋两季派兵巡查边界,还与哈萨克汗国约定放牧区域并征收“马税”,既稳定了边境,又加强了联系。
19世纪中叶,清朝国力衰退,太平天国、捻军起义耗尽了财力与兵力,新疆治理逐渐松弛。地方官员腐败、伯克横征暴敛,最终在1864年引发库车农民起义,这场民变迅速蔓延,乌鲁木齐、喀什噶尔、伊犁等地先后出现割据政权,互相攻伐不休。中亚浩罕汗国军官阿古柏趁机率300余人进入新疆,先帮助喀什噶尔的柯尔克孜族首领思的克,随后反客为主将其赶走,1867年建立“洪福汗国”,1870年又攻占乌鲁木齐,控制了天山南北大部分地区。
英俄两国趁机介入,英国向阿古柏提供1万支步枪、20门火炮及军事顾问,签订通商条约获取特权;俄国则于1871年以“保护边境”为由出兵占领伊犁,声称“代为管理”。新疆危在旦夕,清廷内部爆发“海防与塞防之争”:李鸿章主张放弃新疆,集中财力建设海军防备日本;左宗棠则坚决反对,痛陈“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1875年,光绪帝最终采纳左宗棠的建议,任命他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时年64岁的左宗棠患有眼疾,却以“缓进急战”的战略投入西征:先用两年时间在肃州(今酒泉)囤积3000万斤粮食,从江南制造局订购克虏伯后膛炮、雷明顿步枪等先进武器,还将10万大军精简为7万精锐;1876年4月起,清军分三路进兵,先北后南,当年收复北疆,1877年攻克达坂城、吐鲁番,阿古柏服毒自杀,1878年1月收复除伊犁外的新疆全境。为收回伊犁,68岁的左宗棠抬着棺材进驻哈密以示决心,沙俄迫于压力同意重新谈判,1881年《中俄改订条约》签订,清朝收回伊犁(仅割让霍尔果斯河以西小块土地)。
收复新疆后,左宗棠认为“军府制”难以长期稳定,多次上书建议设立行省。1884年,清廷批准设立新疆行省,任命刘锦棠为第一任巡抚,省会定在迪化(今乌鲁木齐)。行省建立后,新疆推行与内地一致的行政区划(4道、6府、10厅等),废除伊犁将军的军政大权与伯克世袭特权,又迁移10万内地移民,兴修坎儿井、开办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