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昌平青年 | 刘俊一:2000小时志愿路,用青春书写奉献(志愿者篇三)
发布时间:2025-05-23 07:31 浏览量:2
0、5
志愿周五,
双向奔赴~
2025年是昌平区第一个党、团组织成立100周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纪念昌平区党团组织建设红色起点,突出“昌平青年”品牌特色,昌平团区委特推出“何以昌平青年”专栏,全面展示昌平青年形象。
你知道昌平的社区里
藏着一位“时间管理大师”吗?
他叫刘俊一
是中央财经大学的“斜杠青年”
既是国际经贸专业的学霸
又是北京市五星级志愿者
累计服务时长2000小时
真正诠释了什么是昌平青年的奉献与担当
!!!
从帮新生搬行李的“校园导游”
到把垃圾分类讲成“省电小妙招”的社区达人
……
他的故事里没有“高大上”的口号
只有一个个热乎乎的微笑
一句句接地气的讲解
和一群被他的热情感染的“粉丝”
PART1
童年筑梦开启志愿服务之路
刘俊一的志愿之路始于小学时期,当时他加入了班级组织的志愿团体,参与公园和小区的垃圾清理活动。这些经历成为了他参与志愿活动的启蒙。
在中央财经大学的迎新现场,他是“行走的校园攻略”。新生拖着行李箱迷路?他掏出手机调出“3D版校园地图”,连食堂的糖醋里脊窗口都能精准导航。有内向的学弟全程沉默,他硬是靠聊“家乡天气”“宿舍WiFi密码”打破尴尬。“后来学弟成了我的‘小迷弟’,还总给我寄他老家的辣椒酱呢!”
刘俊一不仅自己积极参与志愿活动,还带动身边的人一起加入。他参与组织了“医路有我”志愿服务活动,与团队成员一起联系医院,招募志愿者,为患者提供门诊引导服务。他的行动感染了许多同学和社区居民,让更多人加入到志愿服务的行列中。
PART2
从课堂到社区的跨界实践
谁说经济学知识只能用在股市里?在社区垃圾分类宣讲中,他现场算了一笔账:“我给大家算算,咱们小区要是每天少烧10吨垃圾,这节省下来的能源,跟省一台冰箱电费差不多。别小瞧了,这可都是真金白银。要是把这些节约下来的钱合理利用,咱们搞搞绿化、修修设施,这不就是用小改变换来大实惠嘛。”
居民们听得频频点头,还有人立刻掏出手机对准黑板上的“垃圾分类经济账”公式拍照,说要回去跟家里人“好好讲讲”。
PART3
真心奉献助力银发一族
刘俊一说:“我服务的过程中,在养老院里遇到一位老奶奶,一开始她不会发微信,没办法随时随地与子女联系……”刘俊一一脸骄傲地说着,我们了解后,便带着这群“银发族”开始学习智能手机的使用,教他们视频通话聊天。当时有位爷爷,学会后立即打电话给子女,对着屏幕热泪盈眶地喊:“闺女,你离远点,我瞅不清。”
“你整天往社区跑,帮助那些人,你图啥呀?”面对许多人提出的质疑,刘俊一说:“‘奉献’不是一味地付出,而是出于真心地希望帮助他人。”
PART4
从政策“传声筒”到治理参与者
在昌平社区宣讲时,他总能把“高大上”的政策翻译成“唠嗑式金句”:“创建文明城市?简单说就是楼道别堆快递箱,腾地方跳广场舞!”遇到油盐不进的居民,他就发动“沉浸式体验”:带大爷大妈参观改造后的垃圾站,用“厨余垃圾变肥料”现场教学。居民李阿姨感慨:“这孩子比我家闺女还能说!”
2000小时,66次服务,刘俊一的故事早就不只是个人履历表上的数字。他是迎新时扛着行李的“骆驼祥子”,更是能把政策讲成脱口秀的“宝藏男孩”。
他说:“昌平社区就像多维交互的生活图景,居民们既是社会网格的坐标点,更是生活故事的书写者。我存在的意义,就是化作他们人生方程式里的温暖参数,用志愿服务帮助他们……”
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
像刘俊一一样
把志愿活动变成“日常副本”
昌平的街头巷尾便多了些温暖细节
老人会熟练使用手机了
楼道变得清爽了
连流浪猫都有了固定投喂点
……
这些细微改变
正是青春与城市双向奔赴的最好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