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丨正义必胜 和平必胜 人民必胜

发布时间:2025-08-30 23:03  浏览量:2

得道多助,中国人民的浴血奋战,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和支持。海外华侨华人出人出资出力,与祖国共命运。白求恩、柯棣华等国际友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与中国人民同呼吸。美国志愿航空队奔赴中国战场,与中国人民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在这些来自海外的正义力量中,还有200多名苏联飞行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重庆市万州区西山公园里,矗立着一块特殊的汉白玉墓碑,正反两面用中俄双语镌刻着:“在抗日战争中为中国人民而英勇牺牲的苏联空军志愿队大队长库里申科之墓。” 这是一位英雄飞行员最后的归宿,也是世界各国人民无私援助中国抗战的见证。

中国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其中苏联向中国派遣了由2000多人组成的援华航空志愿队参与作战。由库里申科做队长率领的轰炸机大队是当时中国战场先进的空中打击力量。

库里申科对中国人民遭遇的苦难充满同情。他在给妻子的信中动情地记述道:“在汉口街道上,我看到母亲抱着被炸断双腿的孩子哭泣。”“但中国人更坚韧,他们用木棍和石块反击坦克。”“如果牺牲了,请告诉我们的儿子:爸爸的飞机残骸里有一本中国孩子的课本,扉页上写着‘正义必胜’”。

正义必胜的信念让库里申科创下惊人战绩:在武汉空战、重庆保卫战中,他指挥的机群摧毁多架日本战机。

1939年10月14日,库里申科率队执行任务时遭遇日机拦截,库里申科的战机被击中。为避免坠毁在人口密集的居民区,他放弃了跳伞机会,选择在长江江面迫降,被江水卷走牺牲。

万县群众为库里申科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当地绸缎商捐出了珍藏的楠木棺材,学生们合唱《伏尔加船夫曲》为他送别。这份跨越国界的真情,仿佛在回应库里申科曾在给家人的信中描述的一幕:“中国农民给我送来新摘的柑橘,他们就像家乡第聂伯河畔的乡亲。”

抗战期间,苏联援华航空队有236名苏联飞行员长眠于中国。重庆万州民众至今仍坚持为库里申科守墓。

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副院长 何虎生:守墓有两个含义,第一个含义是中国人民不忘恩情,守的是一种中华民族的美德;另一方面守的是一种抗战精神,抗日战争是正义与邪恶一个生死局面的较量,中国人民抗战的勇气和决心,使世界人民看到了希望,得到了世界爱好和平和正义人民的支持。

苏联、美国、英国等反法西斯盟国是支持中国抗战的重要力量,为中国人民提供了宝贵的人力物力援助。

美国向中国提供了武器、弹药、汽油等抗战物资。美国志愿航空队——也就是“飞虎队”奔赴中国战场。“飞虎队”共击落敌机2600余架,2000多名队员在作战中牺牲。飞虎队不仅直接对日作战,还建起了向中国运送急需物资的“驼峰航线”。

1942年3月,日军切断运输援华物资的滇缅公路,为打破封锁,中美两国共同开辟了空中航线。这些航线必须飞跃地形复杂、气象多变的喜马拉雅山脉,一座座高山峻岭有如骆驼之峰,所以称作“驼峰航线”。

飞虎队飞行员们在援华作战中,展现了无畏的勇气。

1943年8月21日—24日,飞虎队第308轰炸大队连续空袭日军在汉口的基地。8月24日,日军集中优势兵力围攻,飞虎队出击的24架轰炸机,17架被击落。飞行员们明知生还无望,仍坚持以200米超低空精准投弹,摧毁了汉口港80%的日军燃油与弹药储备。

在烈焰吞噬机身的最后时刻,多名飞行员坚持用无线电传回敌情。罗伯特·李机组在坠毁前发送的电文尤为悲壮: “坐标N30°35' E114°17',高射炮密集区……永别了,愿你们顺利。” 这份以生命为代价的情报,被地面完整接收,标注于作战地图。

回望抗战史,这样的身影还有很多。

1942年10月,载有1800多名英军战俘的日军运输船“里斯本丸”,未按国际公约悬挂战俘船标识,在舟山海域被美军潜艇击沉。舟山渔民出动46艘小渔船、65次往返,顶着日军机枪扫射,救起384名英军战俘。

1937年南京大屠杀期间,来自德国的拉贝联合15位国际友人建起4平方公里的安全区,庇护了25万中国难民。拉贝和同伴们每日徒步为难民搬运粮食,赢得了中国人民的感激和尊重。

当拉贝因为德国政府的强令,必须离开中国时,自发为他送行的难民队伍绵延数公里,大家将连夜赶制的礼物塞进他的行囊。对于自己的离开,拉贝在日记中写道:“我像罪犯一样羞愧。”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郝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其实是共同爱好和平的人们的一场双向奔赴。一方面是双方不断认识,不断融合,形成世界反法西斯强大力量的过程;另外一方面在这个过程中,其他国家、其他政党、其他国家的人民也在认识中国共产党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是各国正义力量共同努力的结果。中国共产党持续倡导和践行共同抗击法西斯的理念,是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的关键推动者。

早在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的《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就预见性地将中国抗战纳入世界反法西斯体系。

1937年毛泽东在延安接见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时,首次系统阐述建立“太平洋联合战线”主张,并通过海外报刊向国际社会传播“联合战线”理念。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即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太平洋战争的宣言》,呼吁“缔结军事同盟”、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宣言》敏锐指出“日本在太平洋的进攻直接威胁世界四分之三人口”,这一论断打破了当时的“欧洲中心主义”战争观,促使反法西斯阵营重新评估亚洲战场地位,对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形成起到促进作用。

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苏等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承诺动用全部资源对抗轴心国,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副院长 何虎生:珍珠港事件发生以后,迅速发表宣言,显示出中国共产党伟大的战略预见和对战争以后形势发展的趋向判断。

1945年9月2日,随着日本签署《降伏文书》,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告诉世界,弱肉强食、丛林法则不是人类共存之道。

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正式成立,将维护国际正义与全球化国际秩序确立为基本宗旨。

时至今日,中国始终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传承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人类“守望相助”的宝贵信念。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精神的时代延续。

2015年3月,也门爆发大面积武装冲突。在亚丁湾海域执行护航任务的中国海军赶赴也门,不仅在炮火中撤出中国公民;同时协助来自15个国家的外国公民安全撤离。

中国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正是打破地缘政治隔阂、“共商共建共享”理念的实践。十多年间,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共建“一带一路”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不仅给相关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也为推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破解全球发展难题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作出积极贡献。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郝栋: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单边主义、霸权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等不断交织,中国共产党人洞悉世界发展的局势,把握时代发展的大势,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越来越多的国家响应我们的三大全球倡议,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这既是对伟大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精神的继承,也是新时代守正创新,推动构建更加美好明天的中国共产党的具体举措。

历史证明,任何割裂人类的霸权强权终将被埋葬,唯有文明互鉴的星火能融解一切坚冰,引领我们走向和平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