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去世的人越来越多?医生再次强调:宁可打打牌,也别做这5事
发布时间:2025-08-29 09:37 浏览量:4
前几天,我爸又偷吃了半块咸鸭蛋,还一脸满足地嚷嚷着“这才叫味道”。我妈在厨房气得直念叨:“你血压才刚稳定一点,又来!”我在边上听着,心里其实有点不是滋味。
这几年,我们家已经不是第一次碰到心血管方面的问题了。隔壁李姨的老伴,才65岁,前阵子突然心梗去世了,送到医院已经来不及。说实话,一家人吃饭的时候都沉默了好一会儿。我小儿子还小,不明白大人们的沉重气氛,只顾着往嘴里塞菜。
那天晚上我刷手机,翻到一条医生讲心梗的视频,标题很扎眼:“心梗年轻化,越来越多的人躺着走了”。
我瞬间想起了我弟弟,他才刚40出头,工作压力大,常年熬夜,外卖是主食,运动基本为零。他前阵子跟我说总是胸口憋闷,我让他去做个心电图,他只说“没事,就是累”。但很多人,就是在“没事”这两个字里,突然倒下了。
我不是危言耸听,这几年,心梗的发病率确实在不断上升,年轻人也中招。很多时候不是年纪的问题,是生活方式出了问题。有些事,真不如坐下来打几圈牌、聊聊天,至少人放松了,也活得久一点。医生反复强调,有五件事最好别做,心脏真的吃不消。
我小姑就是个例子。她退休后没事干,一天到晚盯着电视里各种健康讲座看,搞得自己压力特别大。不吃盐、不吃油,连苹果都要削得干干净净,说怕农残。
结果体检发现营养不良,心率过慢。她自己还不信,说自己吃得多清淡多健康。我拉着她看了几份研究报告,才慢慢接受。人不是靠“戒”来活命的,心脏也不是越空越干净越好,有些营养,少了它就罢工。
我们家后来调整饮食的时候,我是把它当成“调心”来做的,而不是“节食”。我爸那口咸鸭蛋没收回来了,但我们换了低钠版的,他吃得开心,血压也稳了。关键是别极端,极端就等于给心脏上紧箍咒。而现在很多人,不是太放纵,就是太苛刻,都在伤心。
我弟弟那种人,最典型的就是不动。早上起不来,晚上不睡觉,中午靠咖啡撑着,晚上靠酒精解压。去年过年,我们聚餐,他吃了两口就喊“胃不舒服”,我赶紧让他坐下量了下血压,结果一测,飙到170多。那一刻我真的有点后怕,心梗就是这样,前一分钟还在说话,下一秒可能就倒下了。
医生说,长期不运动、久坐,是心梗的“温床”。我家现在有个小规定,饭后全家散步,不求快,就求动。连我妈都说,走着走着心情也不烦了。活动不一定要去健身房,哪怕在家跳个广场舞、擦擦地板,心脏都能受益。关键是别让自己坐成“沙发土豆”,这不是在偷懒,是在偷命。
我一个邻居老王,退休后开始打麻将,每天雷打不动地去社区活动室,我妈还笑他不务正业。
后来我们才发现,他那几位“麻友”都有高血压糖尿病,在那儿聊天、打牌、喝茶,每次打牌间隙就喝点水,顺便走动一下,心脏反而比以前更稳定。有时候,健康就是这么简单,不惊天动地,但能保命。
反而是那些天天追着跑业务、忙得不见天日的人,最容易出问题。我一个表叔,去年在出差途中突发心梗,送医抢救才保住命,医生看了他体检报告,说血脂高得离谱。他自认为自己不胖,结果内脏脂肪已经严重超标。现在市面上的“精瘦型心梗”越来越多,外表看不出,里头全是病。
还有一件事,是很多人忽略的——长期压抑情绪。我婆婆以前总是把事都往心里藏,儿女的事、老伴的事,她都不说,就自己一个人闷着。
那年她突然胸闷,我以为是感冒,结果医生说是应激性心绞痛。情绪压着压着,心脏就先受不了了。现在我们家一有事就开会,什么都说出来,吵也行,哭也行,但不能憋着。
我自己也做过个实验。有段时间我带两个孩子太累,晚上睡不好,白天还要工作、做饭、辅导作业。连续十几天之后,我开始心悸、出冷汗。
我一测心率,平时60多,那天飙到90多。医生说是自律神经紊乱,休息不够直接影响心脏功能。我吓了一跳,赶紧调整作息,让老公多分担一点,晚上也不刷手机了。
还有一个坑,是很多人掉进去还不觉得的——乱吃补品。我有个亲戚,听别人说吃红参养心,就天天炖着喝,结果心跳越来越快,脸也红得吓人。医生说她阳虚没调清,硬吃红参等于火上浇油。养心不是“补”出来的,是调出来的。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别人的法子不一定适合你。
心梗不是突然的,它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吃、动、情绪、作息、用药,每一项都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我现在看家里人,谁脸色差、谁情绪低落、谁吃得不对,我都要提醒一句。不是多管闲事,是不想再看着亲人心梗倒地那一幕。
我爸现在每周都去打一次麻将,我妈拿着计步器跟邻居比步数,我弟弟也开始做饭了,说是“为了孩子”。我觉得这些转变,比任何药都管用。人活着,最怕的是心累,其次是心堵,再然后就是心梗了。
我最怕的不是病,而是病来了我们还不知道怎么应对。很多人一听“心梗”就怕了,只要躲开那五件事,心脏真的能挺住。别让压力、久坐、暴饮暴食、情绪压抑、乱补这五件事,把你推向心梗的边缘。
你不需要变成“养生达人”,也不需要背一堆理论。只要你肯把日子过得稳一点,吃饭吃得顺口一点,情绪放得开一点,心脏就能轻松一点。命不是拼出来的,是养出来的。
参考文献:
1.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
2.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3. 《中华内科杂志》心血管系统疾病专刊
4.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心梗防控手册
5. WHO《心血管疾病预防与生活方式干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