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崖式崩盘!曾炒到5千的“稀缺款”四连体邮票,集邮人亏麻了
发布时间:2025-08-27 02:00 浏览量:4
双拳难敌四手!
老祖宗早就告诉我们,人多力量大的真理。
正像这邮票圈的四连体邮票,四兄弟手挽手一字排开,这仗势俨然就是大佬。
既然是大佬,身价自然不菲,所以从出生的那一刻,它就被标注为珍邮,超面值溢价出售。
忘不了当时为了得到它,省吃俭用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如今多年过去了,这匹黑马级别的邮品,在邮市混的怎么样?还值得收藏吗?
你还别说是那个鬼才,想出来的鬼点子,这四连体小型张的创意着实让人惊掉了下巴。
更加让人忌惮的是它的发行量被严格控制,邮票公司用最明显的信号告诉你,这个题材是精品。
2010年首枚四连体邮票《世博园》发行量仅有5.8万枚,中国邮票界只有《梅兰芳舞台艺术》和《牡丹》能够压着它。
什么猴票、《爱科学》小型张统统靠边站。
这样的深水炸弹丢下,集邮市场瞬间翻江倒海。
发行价888元,很多集邮人眼都不眨,托关系找门路,也一定要搞到一枚。
市场表现更是一骑绝尘,坐火箭般的价格飞涨,短时间就蹿升到了5千元,惊人的溢价比恐怖至极。
这种热血沸腾的刺激感堪比你投资黄金与比特币的回报。
极低的发行量是邮票能否增值的重要砝码,此后其他四连体邮票的发行,坚持住了此原则,拿捏住了集邮人。
这些所谓精品,上市后统统实现过溢价惊人的高光时刻,5千元的《关公》、1千元的《诸葛亮》,很多集邮人心甘情愿的掏钱买单抢破了头,彼此的蜜月期甜的如糖。
藏品增值,秒变富翁,是所有收藏邮币卡人士共同做过的美梦。
很多的收藏爱好者都有一个误区,总觉得沉淀的时间越久,藏品越值钱。
这玲珑八面的四连体邮票又给我们深深上了一课。
当大家都认为它会成为市场的金字招牌,屹立不倒时,如今四连体邮票行情却集体断崖式崩盘,价格跌破发行价,进入打折甩卖区。
很多北京、上海的邮商被它折腾到神经错乱,打折都卖不动,亏得血本无归,昔日的“招财猫”变成了“烫手山芋”。
市场认可度逐年下降,庞大的票幅,太难保存,一不小心压出个折印,秒变废纸,交易起来十分麻烦。
单一重复的设计也引起了审美疲劳,初看是贵妃,厌了是嬷嬷,新鲜感荡然无存。
过度的炒作更是原罪,虚高的价格泡沫与实际需求严重不符,动摇了收藏者的信心。
怕被宰、被割韭菜、被当成傻子骗,即便心中想要,集邮人出手也变得越慎重。
过高的发行价更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邮票公司透支了市场的增值潜力,上涨的利润先行抽走,后面再想盈利,再想从消费者口袋里掏钱,只会越来越难。
谁都不是傻子,集邮人早已亏麻,不打折才怪。
市场是无情的,自然分化是必然。
老纪特、文字票、编号票中一些真正稀缺,具有特殊文化意义的老品种,才是市场中的中流砥柱,才是爱好者们关注的焦点。
至于评选张,双联张,四连体这些幺蛾子,这些市场中的蛀虫、敛财工具,注定被淘汰。
回归我们讨论的话题,四连体邮票还值得收藏吗?
大爷实话实说,个人观点:不值得!
打折甩卖是明显的信号,潜台词就是没人要,击鼓传花的游戏,我们就别做最后的那个接盘侠了。
这种萎靡的行情,你以为决策者没有发现吗?
你仔细分析《张仲景》四连体,发行量腰斩到了15万枚,并且官方给你直接塑料封装,官方背书加字“FZ-1”。
各种套路手段和操作无奇不有,救活四连体,继续赚钱是他们最丑的嘴脸。
坑已挖好,诱惑你的条件也已加码,这一次你还要踩吗?
四连体邮票的行情,就是一场浓缩的市场经济学课。
用曾经辉煌的溢价讲述狂热追捧的故事,如今又用现实无情的打折甩卖揭示炒作与需求的悖离。
当一种邮品因设计重复、极难保存、淤堵交易、发行策略扭曲背离本质时,即便你给它套上“皇帝的新衣”,贴上“稀缺”的标签,也终究难逃疲态。
收藏,藏的不仅是物,更是心。
不投机、不盲从,不轻信神话,才能拨开市场的迷雾,找到真正传承的价值。
亏麻了,比割肉还疼。
四连体邮票,再见,再也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