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下扎根 向上生长 王兴华
发布时间:2025-08-28 04:04 浏览量:3
人们谈论人才时,总爱用“引进”“塑造”这类带着强烈雕琢感的词汇,仿佛人才是可按固定图纸批量锻造的器具,需用统一标准衡量、用既定模具塑造。但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农牧区便会发现,真正的人才成长从无统一模板。对于牧区而言,最需要的从不是“镀金式”的过客,而是愿意将根系深扎戈壁草原的“在地者”,也就是能在马头琴声里听懂牧户的心事,能在转场路上摸清草原的脉络,能真正与这片土地、当地百姓同呼吸、共命运的人。
这种“扎根”,本质上是褪去“天之骄子”光环、甘做“小学生”的清醒认知。不少人初到基层时,总带着厚厚的政策汇编,以为仅凭条文就能厘清草场纠纷的最优解,却在跟着老书记调解邻里矛盾时猛然醒悟:一本《草原法》的条文,有时不如毡房里的热奶茶更能拉近人心、化解分歧。也有人以为卫星地图能清晰辨明草场肥瘦,却在跟着牧户巡护草原时才懂得:手掌抚过牧草时感知的韧劲,比任何冰冷的数据都更能精准判断草场长势。这便道出了人才之“才”的核心要义:它从来不只是学历证书上的烫金文字,更是将书本里的“大道理”,转化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小办法”的转化力,是让知识真正落地、服务现实的能力。
这种“生长”,是拒绝“一次性成型”的固化思维、保持“动态进化”的敏锐姿态。基层的问题从不是静态的,尤其在牧区,发展需求的变化往往瞬息万变。昨天或许还在琢磨如何让退化的草场重焕绿意,今天就需思考如何让优质畜产品搭上冷链快车、走出草原;上午刚学懂草畜平衡的计算公式,下午就得帮牧户梳理牛羊奖补资金的申请流程。所谓“栋梁之材”,从不是天生就适配所有“鞍鞯”,而是像草原上的骆驼一般,能在每一次沙暴中调整脚掌的落地方式,在每一轮新需求里拓展自身的能力疆域,于动态适应中不断成长,于解决问题中持续精进。
当下,我们常焦虑于“人才流失”,却往往忽略了人才生长的“土壤质地”。若缺乏完善的培养体系、包容的创新环境与匹配的发展空间,再优秀的种子也难扎根结果。要给想干事的人留足试错的空间,不因一次失误就全盘否定;给能干事的人搭稳成长的“马桩”,让他们有平台施展才华、有机会实现价值。就像牧民用“轮牧”的智慧保持草场活力,人才生态的生机,也藏在“各美其美”的包容里。有人擅长政策宣讲,便让他成为连接帐篷与城镇的纽带,让政策红利真正走进牧户;有人精于技术推广,便给他一片试验场,让“科学养畜”的诺言在草原上落地生根。
从校园到基层,从理论到实践,人才成长的过程,与其说是“成为人才”的修行,不如说是“学会生长”的历练。那些曾被我们视为“人才标配”的光鲜履历,终将在基层的风雪洗礼中渐渐淡去。而沉淀下来的,是对大地的敬畏之心、对群众的赤诚之情、对问题的敏锐之感。这些看不见的“根系”,才是支撑一个人在时代浪潮中站得稳、长得茂的根本。
- 上一篇:从传统村落到世界遗产的生态诗篇
- 下一篇:属牛的,伤官大运、应该注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