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施策 系统治理——高台县地下水超采治理见实效

发布时间:2025-08-27 16:21  浏览量:4

面对地下水超采的严峻挑战,高台县坚决扛起治理责任,以超采区治理“十四条”硬措施为总抓手,打出“节、换、调、管、智”组合拳,推动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取得显著成效,涌现出一批生动实践和感人故事。

拧紧“水龙头”,刚性约束见真章

“总量上限把控、预算管理、网格监管”这十四条硬措施条条都是硬约束。在骆驼城灌区,机井管理员蒋兆新的日常工作多了一项新内容:通过县水务局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一码通”实时查看辖区内每一眼机井的取水量。“一旦接近预警值,系统会自动提醒,我也会立刻联系农户,现在大家心里都有本‘水账’”。这套严密的管控体系,像一双无形的“手”,牢牢拧紧了地下水的“龙头”。

节水“唱主角”,各方参与见行动

节水是治本之策。在工业领域,一份“节水成效红黑榜”让企业们“较上了劲”。兰能投推行废水集中处理,实现废水“零排放”,宏源矿业通过沉淀过滤,做到水循环利用,一年下来节省了可观的水费支出,“节水就是增效”已成为企业共识,预计全县工业节水超10万立方米。

走进县职业中学,洗手池换上了感应式节水龙头,绿化设施也是节水型的。这是“合同制节水”项目带来的变化。项目投资方负责人介绍:“我们通过技术改造和管理提升帮学校节水,从节省的水费中分享收益,实现了双赢。”这种市场化模式正推广至医院、养老院等公共机构,预计年节水10万立方米。与此同时,人饮工程打造的“互联网+40分钟服务圈”,实现了供水故障快速响应,维修员小范说:“手机一响,派单就到,我们快一步,水资源浪费就少一分。”此举年减少浪费2万立方米。

农业是用水大户,更是节水主战场。在许三湾村,共裕农场今年把4000亩林果地由滴灌换成了更节水的小流量双滴灌带+防草膜,“亩均用水从175方降到了不到140方,省水超过五分之一,梨树长得反而更好了!”农场负责人张正宏脸上洋溢着笑容。通过种植结构调整、推广高效节水技术、实施灌区节水改造等综合措施,农业节水贡献巨大,累计节水量惊人。

置换“新水源”,开源减采见实效

置换地下水,关键在引来地表水。

在山水河水库工业供水站,机器轰鸣,清澈的库水正经过净化处理,即将通过管道输向南华工业园区。“这100万立方米地表水送过去,就能把园区原来用的100万立方米地下水顶替出来,对保护地下水源意义重大。”项目负责人望着汩汩清流,充满自豪。

在广袤的田野上,一座座新建的“港湾式”泵池成为新地标。骆驼城超采区通过建设84座引流泵池,将地表水引入田间地头机井灌溉管网,实现了1.68万亩耕地“喝上”地表水,直接关停了92眼机井。村民李大爷感慨:“以前浇地全靠抽井水,心里不踏实,现在用上‘河里的水’,又方便又放心!”

智慧“来赋能”,精准治水见水平

走进县智慧水务中心,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全县机井的运行状态、取水数据等信息。“你看,我们通过精准计量和远程控制,可以对超量用水进行远程关停,还能执行阶梯水价,用价格杠杆促节水。”工作人员一边操作平台一边介绍。这套“数字治水”系统如同给水资源管理装上了“智慧大脑”,实现了从“人防”到“技防”的跨越,预计超采区内今年可压减地下水用量500万立方米。

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像蒋兆新、范兴海一样的普通人的努力与付出,是全县上下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的生动实践。高台县正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守护着宝贵的地下水资源,为子孙后代留下永续发展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