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宋江坚持不接受招安,梁山好汉的下场如何?其实就是两个字
发布时间:2025-05-22 15:02 浏览量:1
《水浒传》做为中华文化经久不衰的作品之一,浓缩了侠义之士对朝廷贪腐无能的痛诉与申斥,可朝代更迭,依旧每时每刻都有良民被逼为匪的事情发生,不管是唐宋还是明清,“寨主”们的结局大多逃不出招安的宿命,就是做了官,依旧离不开上级欺压和剥削,最终走向新一次的灭亡。那么如果宋江当年没有接受招安,梁山英雄好汉的结局还会是这样么?
上梁山的英雄分为很多种,一些是因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替天行道的同时也背上了人命官司,在官府的追捕下不得不逼上梁山逃难,比如鲁智深、武松;还有些本就是地方的刀笔小吏,兵场教头,在上司的欺压之下落得妻离子散的下场,最终走上梁山,例如宋江和林冲。
这些好汉大多光明磊落,行事作风爽快利落,没有多少心机,他们不仅仅是因为自身遭遇而反,也是因为对贫苦百姓们感到不公,虽然走上梁山的原因不同,但志同道合,都是为了心中的大义和准则。
有黑就有白,有直就有曲,梁山好汉中也不乏有小人存在,宋江就是其中一个。
宋江的“宋”,正是“宋朝”的宋,他从头到尾都没有想背叛过朝廷,并非瞧不见朝廷黑暗官场腐败,而是安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并没有匡扶正义,救赎天下的大志向,他是被逼无奈才走向的梁山。晁盖之死蹊跷无比,先是一支暗箭淬毒伤人,再是跟他一起来梁山的张顺为晁盖寻医,晁盖一命呜呼!
晁盖临战前,战旗被风一吹竟断,可见晁盖的权力早就被宋江架空,没人对晁盖的事情上心,这场天灾说到底还是人祸。射中晁盖的箭上写着“史文恭”的大名,可这又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史文恭为什么会把名字刻在箭上呢?能在深更半夜一剑射中人头的少之又少,宋江身边的花容被列为重点怀疑对象之一。不少人要问了,宋江为什么要这么做,杀人总要有动机吧!
还能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宋江想当头领,只有扩大梁山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朝廷才能看见,否则一心讨伐方腊的朝廷不知什么时候才能想起他这个小吏?虽然晁盖临死前“杀史文恭者做头领”的话差点打乱他的计划,可最终的结局还是朝着他预想的方向走的,死去的晁盖比活着的晁盖对他有用多了。
晁盖死后,他表面上说着为他复仇,实则将梁山上的人手进行了一次大清洗,阮家兄弟几乎就此失去话语权,可如果站在宋江的角度看,不招安又能怎么办呢?
他要以梁山的利益为主,梁山上不仅有他一个人,他不顾劝阻,执意接受招安,为的就是大家都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最后加官进爵,只可惜,他只看见了一时的利益,断送了兄弟们的活路,“土匪”打“土匪”的方式换得了朝廷的安稳,梁山好汉死伤无数,班师回朝后迎来最后的死亡。
如果当时宋江没有同意招安,还会是这样的结局么?
我们不妨大胆设想一下,当时的宋朝已经是朝政纷乱纷杂,皇帝游手好闲,臣子纵情享乐,百姓民不聊生,宋江要是咬牙坚持,能打出一片新的天下么?答案是,不能。
就算宋朝再怎么破败不堪,依旧能准备出十万大军征讨方腊,只不过恰好这时候宋江带着梁山众人招安,这份苦差就落到了宋江头上,梁山好汉竟成了朝廷打手,解决了宋徽宗的心头大患。这样看来,朝廷并非没有解决梁山的能力,只是宋徽宗无暇顾及,所以才让他们逐渐发展壮大罢了。
当时梁山上的兵力有多少?一万左右,而且大多都是江湖人士组成,单独作战的能力非常强,可配合起来不一定能够以一敌百,如果梁山不招安,依旧逃不开覆灭,其中一些武功高强的就算能成功逃生,依旧是换个地方当土匪罢了。只有同意招安,他们其中有些人才能成为官方人员,就算依靠着这棵将要腐败的大树,也能保证最起码的生存。
如果宋江不招安,梁山的结局又会是什么?两个字:覆灭。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宋朝再腐败不堪,攻打梁山的实力还是有的,梁山军备并没有人们想象中强大,如果宋江不同意招安,不仅梁山中会有一部分人不服,朝廷也会像讨伐方腊一样派兵攻打,梁山依旧要走向最终的覆灭。不管是故事还是人,用现在的眼光看以前,十有八九都会后悔,我们能做的,也只能是遵从本心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