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人击退一万人!万军丛中取上将首级,一位新疆民团首领的传奇

发布时间:2025-08-24 23:46  浏览量:4

编辑|避寒

1872年石河一战,500骑兵击退万人大军,单骑冲阵擒杀敌将。

主角徐学功,一个屯田把总的儿子,成为《清史稿》中唯一有传记的新疆汉人。

当外敌入侵、兄弟阋墙时,他用马锤和战马书写了怎样的血色传奇?

1864年春天,新疆彻底乱了。

妥明的军队像疯狂的野兽,攻下阜康后将四五万居民全部屠杀。呼图壁的汉民被杀得"得脱者少",济木萨的村庄被焚烧殆尽,血腥味弥漫天山南北。

这时候,一个叫徐学功的年轻人站了出来。

他不是什么世家公子,祖父徐正泰,甘肃凉州的一个千总,乾隆四十二年调防迪化,就在新疆扎了根。父亲徐登治,达坂城把总,管着南山几个屯田点的一亩三分地。

徐学功排行老二,上有兄长学信,下有六个弟弟:学明、学忠、学孝、学第、学策、学义。八兄弟,名字里都带着忠孝节义,看起来,这个屯田军官的家庭很传统。

十二岁那年,徐学功拜师吕六爷学武,十年苦练,练成一身硬功夫,乡里人叫他"徐无敌"。

1864年同治新疆回乱爆发时,徐学功23岁,他决定聚集南山汉民,组建民团自保。

这个决定救了无数人的命。

南山成了乌鲁木齐一带汉民避难的港湾。 徐学功在山中修建碉堡,组织屯田,训练民兵,短短几个月,民团从几十人发展到5000多人。

消息传到妥明那里,这个河州来的军阀首领冷笑一声:"区区民团,也敢挡我?"

他派兵攻打南山。

第一次交锋,徐学功就让妥明见识了什么叫"南山王"。,民团居高临下,凭借地形优势,将妥明的攻势打得粉碎。

妥明不甘心,集结更多兵力,发誓要将南山夷为平地。

徐学功知道硬拼不是办法,他将民团转移到马桥城,与绿林首领高四会合,高四见徐学功文武双全,主动让出首领之位。

实力在增强,敌人也在增多,除了妥明,还有从南疆北上的阿古柏,两股势力都盯上了北疆这块肥肉。

1868年6月,妥明集结吐鲁番元帅马仲、马占奎、马全等部队,对徐学功发动总攻。

决战时刻到了。

"步队居中,马队环外,敌前则退,敌退则前。"

这是徐学功创造的战术,面对妥明的优势兵力,他要用机动性换取胜利。

妥明的军队如潮水般涌来,徐学功的骑兵队伍像游鱼一样在敌阵中穿梭,打了就跑,跑了再打。

连续十多天,双方僵持不下。

妥明越打越焦躁,这个河州来的军阀习惯了硬碰硬,面对徐学功的游击战术束手无策。

机会来了。

妥明部队连日征战,戒备松懈, 徐学功抓住时机,在妥明不备时突然发起夜袭。

"杀!"

黑夜中,徐学功的骑兵队如疾风骤雨般冲入敌营,妥明部队被打得措手不及,伤亡惨重。

这一战,马占奎、马全等将领当场毙命,妥明的主力遭重创,只能狼狈撤退。

胜利的代价是沉重的,徐学功的兄长学信在这次战斗中阵亡八兄弟,已去其一。

消息传开,"南山王"徐学功的名声响彻天山南北。

更传奇的战例还在后面。

依勒和布与徐学功合作,在沙枣园布下了一个局,当时阿古柏的部队帕夏率军前来增援,以为可以轻易击破这支民团。

他错了。

"依勒和布与游击徐学功率骑五百败贼沙枣园,擒斩无算。" 这是《清史稿》的记录,短短十几个字,记录了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500骑兵对阵万余敌军,按常理,这是一场必败的战斗。

徐学功不这样看,他知道新疆地形复杂,戈壁大漠正是骑兵发挥的舞台。

当帕夏的大军进入沙枣园时,徐学功的骑兵队突然从四面八方杀出。

"骤若风雨" 这是史书对徐学功骑兵的描述,敌人还没反应过来,骑兵已经冲到眼前。

帕夏的步兵队形被冲得七零八落。"枪炮不得施,见之辄走" ,敌军连开火的机会都没有,就被这支神出鬼没的骑兵队打得溃不成军。

擒斩无算,帕夏遁归吐鲁番,沙山子之围得解。

这一战,彻底打出了徐学功骑兵的威名,从此,"敌人每闻学功至,无不胆落。"

阿古柏听到消息,对这个汉人民团首领刮目相看。

阿古柏是个现实主义者,既然打不过徐学功,不如拉拢他一起对付妥明。

1867年,阿古柏派人找到徐学功,提出合作建议,徐学功权衡再三,同意暂时联手。

妥明是屠杀汉民的刽子手,必须先除掉他。

合作初期还算顺利,徐学功协助阿古柏攻占了乌鲁木齐、古牧地、绥来县等地。 这些地方原本都在徐学功控制之下,算是他的地盘。

阿古柏开始变脸了。

占领这些城镇后,阿古柏开始排挤汉人,解散汉人队伍。 更让徐学功愤怒的是,阿古柏任命降将马仲为当地阿奇木伯克,而徐学功却什么职务都没有。

"我为你打下江山,你却让降将当官?" 徐学功的怒火可想而知。

矛盾彻底爆发了。

1871年4月,阿古柏命马官围攻南山,想要彻底消灭徐学功。

徐学功早有准备,他暗中联络妥明,约定共同对付阿古柏。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个道理徐学功懂。

灵应台首战,徐学功趁夜色攻击马官营地,当场斩杀马官。 随后联络沈廷秀、赵兴体、孔才等民团,分路攻打昌吉、绥来、古城。

形势一片大好,徐学功率部攻克巩宁城,对迪化形成包围态势。

马仲坐不住了,这个投靠阿古柏的降将从绥来回援,在仓房沟安营扎寨。

7月,马仲部对撤退的徐学功形成包围,敌众我寡,情况危急。

历史的传奇时刻到了。

徐学功向弟弟徐学策交代后事,然后单骑冲向敌营,这不是冲动,而是精心计算的决死一搏。

万军丛中,徐学功策马直奔马仲,两人擦肩而过的瞬间,徐学功挥动马锤,重重砸向马仲。

马仲坠马!

看到主将被擒,马仲部顿时大乱,徐学策趁机出兵拦击,斩杀敌军500余人。

这就是"万军丛中取上将首级"的由来。史书记载简洁,但那一刻的惊险可想而知。

一锤定乾坤,单骑破万军,徐学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阿古柏震怒,派遣更多军队围攻徐学功,战局愈发惨烈。

1872年,俄国趁机南下,企图占领玛纳斯甚至乌鲁木齐,徐学功面临两线作战的困境。

关键时刻,他又一次展现了过人的勇气。

俄军伪装成商队,行进到距玛纳斯80里的石河,徐学功率马队突然出击,斩杀俄军数十人,缴获全部骆驼马匹。

从此俄人不敢东窥,这一战,徐学功为阻止沙俄东进立下汗马功劳。

战争是残酷的,尤其对徐家而言。

1865年2月,巩宁城被围时,徐学功的三个弟弟学明、学忠、学孝在突围送粮时全部牺牲。

1872年迪化城南激战,徐学策和徐学义在炮阵中阵亡。

加上1868年战死的学信,徐家八兄弟已去其六,只剩徐学功和幼弟学第。

1873年4月,徐学功到奇台向乌鲁木齐都统景廉汇报军情,阿古柏趁机偷袭南山根据地,徐学功"家属积储,屠掳一空"。

家破人亡,孤军奋战,徐学功面临人生最黑暗的时刻。

形势已经明朗,继续孤军作战只能全军覆没。

同年,徐学功做出艰难决定,接受景廉招安,部队被编为振武中营,这不是投降,而是为了保存实力,等待时机。

时机很快就来了。

1876年,左宗棠正式出兵收复新疆,徐学功率部配合官军作战,在收复新疆的战役中发挥重要作用。

因功授总兵,这个屯田把总的儿子,终于得到了朝廷的正式认可。

后来的日子平淡了许多,徐学功历任昌吉游击、济木萨参府、玛纳斯副将、记名提督等职。1880年因故被罢免,1894年重新起用。

1912年,徐学功在任上病逝,享年70岁。

《新疆图志》这样评价他:"徐学功,一时之枭雄也。负胜勇、饶声望...屡建奇功"。

重要的是,徐学功是《清史稿》中唯一有传记的新疆汉人,这个殊荣,说明了他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1961年徐学功迁坟时,墓中遗物只有帽顶和翎管,没有金银财宝,其妻陪葬品也只是银耳环、玉镯等简单饰品。

清廉如此,令人敬佩。

2014年,徐学功的第四代传人将他缴获的阿古柏指挥刀捐赠给昌吉市文物局,这把战刀刀鞘锈迹斑斑,但刀刃依然锋利。

就像徐学功的传奇故事,历经150多年风雨,依然闪闪发光。

500骑兵击退万人大军,单骑冲阵擒杀敌将,七兄弟血洒疆场报国恩,这不仅是一个人的传奇,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当外敌入侵、山河破碎时,总有人挺身而出,他们用血肉之躯筑成长城,用生命诠释什么叫家国情怀。

徐学功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英雄不问出处,关键看你在历史的关键时刻选择什么。

选择逃避,还是选择担当?选择屈服,还是选择抗争?

徐学功用一生给出了答案。

参考资料:

《清史稿·卷四百三十九》:依勒和布与游击徐学功率骑五百败贼沙枣园,擒斩无算。帕夏遁归吐鲁番,遂解沙山子之围。

《新疆图志·卷一百一十六》:徐学功者,一时之枭雄也。负胆勇,饶声望,集民团二三千人,专以马队挠贼锋。

新华网新疆频道报道:徐学功是《清史稿》中唯一列有传记的新疆汉人,被誉为"关外三义士"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