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问孙家珩:段熲“首先向宦官发难”了吗
发布时间:2025-05-22 08:31 浏览量:2
四问孙家珩:段熲“首先向宦官发难”了吗?
孙国有 孙福明(2025 年 4 月 27 日)
近日,在网上见到孙家珩先生的大作《孙锺为什么会来武宁杨洲种瓜?》。在该文中,原作者对流传于武宁的“孙锺种瓜”传说进行了大幅度的扩张,其中包括为孙锺找到外祖父,是陈蕃,从而把“孙锺种瓜”与东汉末年的“党锢事件”扯上了关系。又进一步把孙锺之父孙耽,与马融、段熲等人组成了“戍守西陲的官员是清流派的中坚力量”。更提出,马融和段熲“首先向宦官发难”,从而使“汉阳太守”孙耽(据《宰相世系表》)受到牵连,让孙锺母子不得不“逃亡避难”。这样,他就用堆砌谎言的办法把传统的“孙锺种瓜”故事改写得面目全非了。在笔者的《三问孙家珩》中已经考察了马融与“孙锺种瓜”的关系,本文接着《三问》继续考察段熲与“孙锺种瓜”的关系。为此,仍需首先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
一 段熲与“党锢事件”
据《后汉书·段熲传》第 2145 页,段熲,?—179年,字纪明,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汉西域都护段会宗的从曾孙【注意,史籍记载从曾祖父,而不载其父、祖、曾祖,盖直系亲属为平民之故】。自幼“便习弓马,尚游侠,轻财贿,长乃折节好古学。”以孝廉入仕,后颇有能政,一生征战疆场,屡建大功。156 年平息太山、琅邪地方叛乱,被封为列侯。159 年迁护羌校尉。至 165 年,“熲凡破西羌,斩首二万三千级,获生口数万人,马牛羊八百万头,降者数万落。封熲 都乡侯,邑五百户。”167 年,再战,又大破之,“西羌以此弭定”。桓帝命段熲移兵东讨先零东羌,至 169 年,“凡百八十战,斩三万八千六百余级,获牛马羊骡驴骆驼四十二万七千五百余头,费用四十四亿,军士死者四百余人。更封新丰县侯,邑万户。”史籍还说他善于带兵:“熲行军仁爱,士卒疾病者,亲自瞻省,手为裹创。在边十余年,未尝一日蓐寝。与将士同苦,故皆乐为死战。”170 年,征还京师,拜侍中,转执金吾河南尹。
段熲在战场上堪称良将,然而对待宦官的态度却很暧昧,甚至是曲意逢迎。《段熲传》记载;“熲曲意宦官,故得保其富贵,遂党中常侍王甫,枉诛中常侍郑颯、董腾等,增封四千户,并前万四千户。”说段熲为了保其富贵,与中常侍王甫【即 168年八月逮捕陈蕃,并送黄门北寺狱害死的宦官】结为一党,参与宦官的内斗,为王甫诛灭异己,获得增封4000 户。由此可见,他与王甫的勾结有多深。
《后汉书·宦者列传》第 2525 页还记载,段熲与宦官曹节也有勾连。172 年,窦太后崩,有人在朱雀阙上留言:“天下大乱,曹节、王甫幽杀太后,常侍侯览多杀党人,公卿皆尸禄,无有忠言者。”灵帝命司隶校尉张猛追查留言者,张猛认为所言属实,不肯急捕,月余,被降职。以御史中丞段熲代张猛。段熲四出追捕,查到太学游生,抓了一千多人。曹节怨恨张猛,命段熲以它事诬告张猛。幸有多位朝臣为张猛辩白,才免除刑罚,重新召回。
段熲的结局也与王甫紧密相连。据《段熲传》,经过几轮官职升降转徙,时间来到 179 年,段熲“复代桥玄为太尉。在位月余,会日食自劾,有司举奏,诏收印绶,诣廷尉。时司隶校尉阳球奏诛王甫,并及熲,就狱中诘责之,遂饮鸩死,家属徙边。后中常侍吕强上疏,追讼熲功,灵帝诏熲妻子还本郡。”“日食自劾”,是汉代关于“三公”的一项制度。段熲“日食自劾”本来是虚应故事,汉灵帝却借此收了他的印绶,并送到廷尉府羁押。其政治背景是:到 179 年,汉灵帝倚重宦官的态度有所转变,认为是时候需要压一压宦官的势头了。十年前大杀党人,气焰熏天的宦官王甫,此时被司隶校尉阳球“奏诛王甫,并及熲,就狱中诘责之”。段熲“遂饮鸩死,家属徙边”。这样,一代名将段熲,就与宦官王甫死在一起了,家属也连带遭殃,迁徙边疆,真是令人不胜感慨。后来,还是中常侍吕强为他“上疏,追讼熲功”,灵帝才让他的家属迁回本郡。
由此可见,在东汉末年统治集团内部的派别斗争中,段熲是站在了宦官一边的。但是,21 世纪的孙家珩却说:“在东汉桓灵两朝,出现了以清流派为主的士大夫集团,与宦官为主的浊流派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戍守西陲的官员是清流派的中坚力量,是他们首先向宦官发难,如马融、段熲等。”他应该是读过《后汉书》的上述这些记载的,可见,他在这里完全是睁着眼睛说瞎话,故意把黑的说成白的。
二 说谎成性,何以取信于读者和孙氏族众?
通过《三问》和本文的分析,可以确定,身为“九江历史学会理事”的原作者,硬把一个是与宦官交往不多的马融,和另一个是与宦官沆瀣一气的段熲,都说成“是他们首先向宦官发难”,并不是因为他没有读懂古书就信口开河,而是因为别有用心而故意编造谎言,想用马融、段熲的名字与《宰相世系表》的孙耽来虚构一个“清流派的中坚力量”。他以为这样做就可以向大家“证明”一个更大的谎言:《宰相世系表》中的“孙锺之父”孙耽受到“党锢事件”的牵连,孙锺母子因此而“逃亡避难”于豫章。这样的“证明”在现代学术研究中是不能成立、一文不值的,道理很简单:虚假的论据,或存在错误的分析推理,都不可能产生正确的结论。
瓜源孙氏族人应该都还记得,原作者为了呼应淮南孙╳安“姬姓孙氏消亡殆尽”的胡说八道,曾一本正经地对族人说:“后学欧阳修肯定是认识到这一点,所以才摒弃了外姓给予孙氏姓源诸多杂说,而采信了我孙氏本家的说法,正式录入进国史作为正式性结论确定下来。”(见 2022 年 2 月22 日原作者《谈谈孙氏姬妫来源之我见》,瓜源孙氏内部交流。)“欧阳修”,《新唐书》的主编。“外姓”,指《新唐书》之前的史籍《春秋左传》《世本》《潜夫论》《姓谱》《建康实录》《元和姓纂》《广韵》等等的作者。“我孙氏本家”,指唐代 200 年豪门孙逖家族。原作者实际上是说:欧阳修编《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只记载了妫姓孙氏,而“摒弃了”姬姓孙氏、羋姓孙氏等等“诸多杂说”。然而,大家都知道,《宰相世系表》实际上是先叙述姬姓孙氏,其次羋姓孙氏,最后才是妫姓孙氏。可见,“欧阳修”并没有“摒弃了外姓给予孙氏姓源诸多杂说”。对于如此简单而明白的事实,原作者竟然也敢当着瓜源孙氏族人的面说假话,说明此人已经说谎成性,不可救药了。
现在,此人荣任“九江学院庐山文化研究中心孙吴文化研究所所长”了,编谎的对象和规模自然也会有所不同,扩展到《后汉书》记载的“党锢事件”和众多官员的姓名了,可以把故事编得更热闹了。但是,无论他在社会上混一个什么头衔,在自己头上戴一顶什么桂冠,说谎也许能骗人于一时,但早晚总是要被戳穿的。连原作者的“孙氏本家”孙逖家族在1200 多年以前编造的“田书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的谎言,也因为他们的墓志铭在近代出土而彻底露馅了。现在,科学昌明,资讯发达,交流便利,已经不是产生神话故事的时代了,公然违背史籍记载而编造的谎言是很难找到生存余地的。坚持用谎言来堆砌关于自己祖先的故事,其实是在侮辱每一个人的智商,更是令人反感。所以,要搞孙氏历史文化研究,劝君还是不要说谎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