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 壁画里的千年时光
发布时间:2025-08-13 21:50 浏览量:1
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 资料图
敦煌莫高窟 侯崇慧
天梯山石窟 资料图
编者按 甘肃,这片形似如意的沃土,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在这里,古丝路的文化记忆与珍贵史料得以相对完整地留存,石窟艺术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马蹄寺石窟群的奇幻,到炳灵寺石窟的古朴;从麦积山石窟的精巧,到庆阳北石窟寺的厚重;再到名扬中外的莫高窟、榆林窟与西千佛洞……众多石窟遗迹串联成一条璀璨的石窟艺术长廊。它们如同一串串流光溢彩的明珠,静静镶嵌在河西的大地上,不仅为这条承载千年文明的历史长廊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更以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让每一位慕名而来的中外游客为之惊叹,沉醉于这场穿越时空的文化盛宴之中。
车子刚驶出敦煌市区,戈壁的风便带着几分莽撞撞了过来。不过片刻,车窗上已蒙了层细密的沙粒,阳光一照,竟如撒了把碎金般闪闪烁烁,晃得人下意识眯起眼。
路两旁的胡杨渐渐疏朗,褪去了成排的葱郁,最后只剩贴地而生的骆驼刺,灰绿的枝丫倔强地扒着沙土,仿佛要将这片干涸的土地攥得更紧些。极目远眺,天际线处,祁连雪山投下一抹淡青色的影子,时隐时现,像画师未干的水墨,在苍黄的戈壁画布上洇开几缕清浅的凉意。
导航屏幕上,“莫高窟”三个字正一点点逼近,那跳动的光标像是在轻轻叩击心弦,引得人心里头痒痒的,满是按捺不住的向往。
一
抵达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时,阳光烈得像要把大地烤化。停车场的地面蒸腾着热气,脚踩上去能感觉到鞋底微微发黏,空气里浮动着干燥的尘土味,混着远处沙丘传来的、若有似无的草木气息。排队的人群在遮阳棚下缓缓挪动,有人举着草帽扇风,有人掏出湿巾反复擦拭额头。仰头望去,天空湛蓝,干净得没有一丝云,仿佛被戈壁的风洗过千百遍,连光线都带着棱角,落在皮肤上是细密的刺痛。
“三十年前哪有这些高楼啊。”身旁一位老人用草帽扇着风,声音里带着点悠远的感慨。他指了指远处的宕泉河谷,“那时候从这儿到崖下,全是漫滩的沙子,骑上骆驼走半个钟头,能听见宕泉河的水在沙子底下叮咚响。”他说,当年的栈道还是木头搭的,踩上去咯吱咯吱地晃。“现在好喽,路修得平平整整,可以让更多人亲眼看看这些老祖宗留下的宝贝!”
老人的话像颗石子投进心里,泛起圈圈涟漪。直到走进球幕影院,被裹进一片黑暗,才暂时忘了外面的烈日。当光束亮起,眼前忽然铺开连绵的戈壁:乐僔和尚站在鸣沙山东麓,看见金光如万佛临世,崖壁上的石头仿佛活了过来;历代工匠背着工具攀爬在脚手架上,一锤一凿的声响穿透时空,红砂岩的碎屑簌簌落下,在宕泉河的水边堆成小小的沙丘;藏经洞被打开时,卷轴上的灰尘在阳光下飞舞,像一群受惊的蝴蝶……光影流转间,我忽然觉得座椅在微微晃动,仿佛正骑着骆驼穿过时光,那些洞窟在黑暗里眨了眨眼,像是在发出无声的邀请。
二
走出数字中心的光影幻境,宕泉河谷的风已携着红砂岩的气息扑面而来——是时候让那些在光影里苏醒的洞窟,为我们展开更厚重的篇章了。
跟着讲解员的手电筒光束,我们钻进了第一个洞窟。适应瞬间的暗之后,眼前的景象让呼吸都轻了几分——四壁与穹顶被色彩填满,从顶到底,从左至右,没有一寸留白是浪费的。讲解员的声音压得很低,像怕惊扰了什么:“这是北魏的洞窟,你看这些飞天,还带着西域的硬朗线条,衣袂是贴体的,不像唐代那样飘举如仙。”
光束移到壁画一角,我忽然怔住了。那是一幅狩猎图,骑手的弓弦拉得满圆,箭矢正要离弦,而前方的奔鹿回头张望,眼里竟似有惊慌的光。颜料早已氧化发黑,却掩不住笔触里的张力,仿佛下一秒,箭羽破空的声音就会从墙里钻出来。“莫高窟的壁画,从来不只是佛国的故事。”讲解员轻笑,“你看那些耕作的农人、纺线的妇人,甚至市集上叫卖的小贩,都是当时的人把生活搬进了洞窟。”
转到唐代的洞窟,画风骤变。第130窟的“都督夫人礼佛图”里,侍女们的发髻梳得一丝不苟,金箔贴成的花钿在昏暗里闪着微光,裙摆上的团花图案繁复到让人眼花缭乱。讲解员指着一位侍女腕间的镯子说:“这是典型的波斯风格,丝绸之路的驼队不仅运来了丝绸瓷器,也把异域的审美刻进了这些壁画里。”而在不远处的经变画里,亭台楼阁依山而建,桥下流水潺潺,连岸边的芦苇都画得根根分明。
最让人心头发颤的,是那些未完成的痕迹。某座洞窟的角落里,还留着工匠用炭笔打的草稿,线条歪歪扭扭,像初学写字的孩童留下的涂鸦。讲解员说,或许是工期仓促,或许是画师突然离世,这一笔终究没能填上色彩。可正是这些不完美,让冰冷的岩壁有了温度——原来千年前,也曾有一群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在这里屏息凝神,用毕生精力完成一场永恒的约定。
三
爬上最高处的栈道时,风更大了。宕泉河的水在脚下蜿蜒,像一条碧绿的丝带,绕着崖壁缓缓流淌。据说当年的工匠们,就是用这条河的水调制颜料,用木炭打底。如今河水依旧,只是再也见不到那些背着工具、攀着绳索的身影。
在第17窟——也就是著名的藏经洞外,许多人久久伫立。这个仅十平方米的小窟,曾藏着五万多件文书经卷,其中很多珍贵经卷在百年前的动荡中流散于世界各地。洞口的墙壁上,还能看到当年凿开的痕迹,边缘的泥土早已板结,像一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疤。同行的年轻人说,他在伦敦的博物馆里见过从这里流出的经卷,“隔着万里,却能认出同一种笔触。”
夕阳西斜时,我们站在九层楼下仰望。弥勒佛的轮廓被镀上一层金边,栈道上的游客渐渐散去,只剩下风穿过木廊的呜咽。忽然明白,莫高窟最动人的,从不止“完美”二字。它的壁画会褪色,造像会风化,甚至有些洞窟早已永久关闭,但那些笔触里的虔诚、色彩里的智慧、不同文明碰撞出的火花,却像宕泉河的水,从未真正停歇。
离开时,又望了一眼那片崖壁。洞窟里的灯光次第熄灭,仿佛星星沉入了沙海。而那些壁画上的飞天、佛陀等,似乎正从黑暗中探出头,目送我们这些来自千年后的访客。风依旧在吹,只是这一次,它带来的不再是叩问,而是一声悠长的回响——关于文明,关于传承,关于所有被时光记住的,温柔而坚韧的痕迹。
相关链接
甘肃石窟地图
榆林窟
榆林窟开凿于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境内的榆林河峡谷两岸直立的东西峭壁上,1961年被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称为莫高窟“姊妹窟”的榆林窟,是古丝绸之路沿线的重要石窟,它与莫高窟、西千佛洞等共同组成了敦煌石窟艺术体系,以精美的壁画和彩塑享誉世界。
榆林窟又名榆林寺、万佛峡,位于今瓜州县西南的南山山谷中,因榆树成林而得名。石窟创建于盛唐初期,经中唐、晚唐、五代、宋、西夏、元及清代续建,现存41个洞窟,其中东崖上层19个,下层11个,西崖仅有1层11个洞窟。保存壁画约5000平方米,彩塑200余身。西夏时期开凿的第二、三、二十九窟均分布在榆林河东崖上。
榆林窟古代属于敦煌郡管辖,因此无论从洞窟形制还是壁画内容、艺术风格,都与莫高窟有着密切关系。作为莫高窟的姊妹窟,它们同属敦煌艺术。
金塔寺石窟
金塔寺石窟位于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它始建于北凉时期,与沮渠蒙逊的王室信仰息息相关,历经1600余年的风雨,虽仅存东西两座洞窟,却以独特的“悬塑”技法惊艳后世。
270尊塑像与600平方米壁画,共同构成了金塔寺的艺术谱系。北朝的造像带着“秀骨清像”的飘逸,北魏的壁画线条刚劲,西魏的壁画色彩趋于柔和,西夏的供养人画像则融入了游牧民族的风情。中心柱的藻井更是精妙,层层叠叠的莲花与忍冬纹,从中心向四周辐射,既有印度佛教的庄严,又有中原文化的对称之美,堪称“中西艺术融合的典范”。
马蹄寺石窟
马蹄寺位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城东南80余公里的临松山中,因传说中的天马在此饮水落有马蹄印而得名。始建于北凉,距今已有1600年的历史,石窟群由千佛洞、马蹄寺、金塔寺、上、中、下观音洞等七处组成,共有70余处窟龛。
马蹄寺石窟由于历史悠久,同敦煌莫高窟、榆林窟齐称为“河西三大艺术宝窟”。
在古丝路繁盛期间,受东传佛教影响,历代凿窟不止,开凿成规模宏大的洞窟群落,留下历代大量风格不同的壁画与塑像。丝路洞窟虽有损坏,但仍有许多保存完好。每一座塑像都表现出工匠们高超的艺术水平,所塑菩萨立体感很强,躯体结实丰满,神情生动自然,惟妙惟肖。飞天酷似河西一带的女子,身材苗条,相貌秀丽,嘴唇小巧,胳臂修长圆润,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文殊山石窟
文殊山石窟位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祁丰区嘉谷山文殊沟北岸两座山腰间。寺院及洞窟遗存分为前山和后山两个区域,是一处规模较大的佛教石窟群。
洞窟依山势开凿于文殊山前山和后山的崖壁上,分布于南北1.5公里、东西2.5公里的范围内。现存窟龛100多个,其中有早期中心柱窟8座,禅窟1座,窟前寺院遗址28处。现存较重要的洞窟有前山千佛洞、万佛洞、后山古佛洞和千佛洞等,均为穹窿顶、平面近方形的中心柱窟。千佛洞窟顶及四围壁画色彩鲜艳,风格古朴,保存完好的西壁、南壁均绘有千佛之像。中心柱上下分三层,下层为方形台基,上面两层每面凿圆拱龛,龛内塑一佛像,龛外塑二胁侍菩萨,造像躯体健硕古朴。洞窟四壁及顶部彩绘壁画,题材有千佛、说法图、七佛、伎乐天、供养人等。
除了这些石窟遗存外,文殊山石窟的自然风景也很美,石窟区域是西北地区特有的高原风情,而另一侧则是雪山之景,一定让你不虚此行。
天梯山石窟
祁连山脉的黄羊河畔,天梯山因“山路如梯”得名,而山巅的石窟,正是中国石窟艺术的“鼻祖”。始建于北凉的天梯山石窟,距今1600余年,不仅是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源头,更在佛教东传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天梯山石窟也称大佛寺,位于武威市城南50公里处的张义镇灯山村,始建于北凉,距今约有1600年历史。天梯山石窟是我国开凿最早的石窟之一,也是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代表,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天梯山山峰巍峨,陡峭峻拔,高入云霄,山有石阶,拾级而上,道路崎岖,形如悬梯。石窟开凿在天梯山南北长130米、高30米至60米的崖壁上,大体可分为4层。2001年,天梯山石窟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天梯山石窟大佛窟释迦牟尼造像高28米,大佛左右两侧有6尊造像,神态逼真,形象各异,塑造精致。窟前碧波荡漾,薄云缠绕其身,构成了一幅山、水、云浑然一体的壮观奇景。
炳灵寺石窟
炳灵湖的水温柔而清澈,缥碧如玉;炳灵峡的山深沉睿智,峰峦起伏。古老的黄河一路跌宕曲折穿山劈谷,一块惊世瑰宝便横卧于黄河宽阔温暖的怀抱里,这就是炳灵寺石窟。
坐落于千山万水之间的炳灵石林,奇峰怪石勾连成串,彼此遥相呼应,构筑成一个气象万千的神奇世界。寺沟口矗立的两个石峰叫作姊妹峰,是炳灵寺世界文化遗产旅游景区的旅游标志。
而在刘家峡水库的西南方向,这座“湖畔石窟”如同一颗绚丽多彩的明珠,镶嵌在水库西南的小积石山中,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石窟艺术。
炳灵寺石窟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被誉为“中国石窟的百科全书”。炳灵寺最早称“唐述窟”,是羌语“鬼窟”之意,唐代称“龙兴寺”,北宋称“灵岩寺”,明永乐年后,称“炳灵寺”,又名“冰灵寺”。炳灵寺石窟始建于西秦建弘元年(公元420年),历经北魏、北周、隋、唐、宋、元、明各代,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
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是中国四大佛教石窟之一,最高处离地面近百米。密如蜂房的洞窟之间,全靠架设在崖面上的凌空栈道连接,惊险陡峻极为罕见。因是小陇山中的一座孤峰,其山形酷似麦垛而得名。
麦积山石窟以其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世界,塑像主要题材包括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等,尽管各代塑像同处一堂,但并不因袭模仿,而是保持各自的时代特色,艺术造型上采用“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的方法,采用多线条语言塑造人物特征,刻画了个性鲜明独具特色的众多佛像。系统地反映了我国泥塑艺术的发展、演变过程。无论是高达15米的巨像,还是只有0.3米的佛像,都给人以美感。
麦积山石窟是中国主要石窟营造时间最长的一座,比营造莫高窟的千年时间还要长。从北魏时期,先后经历西魏、北周、隋、唐及宋、元、明不断地营造,并以精美的泥塑造像独步中国各大石窟,闻名海内外。最终在20世纪50年代,成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被学界称为“东方雕塑馆”。
北石窟寺、南石窟寺
北石窟寺俗称大佛寺,位于庆阳市西峰区城区西南25公里处,蒲河和茹河交汇至东岸的覆钟山下。
据史料记载,北石窟寺始建于北魏永平二年,即公元509年,经历代不断扩建形成一处窟龛密集的石窟群。现存大小窟龛308个,石窟造像2000多身,分布在蒲河两岸的黄砂岩崖面上,在我国佛教石窟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石窟分上中下三层,其中以奚康生创建的165号窟为最大,它是以七佛为内容的大型窟。七佛造像工艺精湛,庄严肃穆,不失北魏造像的光彩和魅力。
南石窟寺则位于平凉市泾川县城东7.5公里的泾河北岸。保存在洞内的南石窟寺碑,有“大魏永平三年”题记,晚建于北石窟寺一年。与庆阳北石窟寺,被誉为“陇东石窟双明珠”。
南石窟寺又称为东方洞。窟龛开凿在泾河北岸红砂岩上,现存5窟,1号东大窟和2号西小窟保存较为完整。东大窟为南石窟寺的主窟,高达13米,宽约17米,深14米,结构独特,造型精美。入窟后迎面三壁围立高达2米多的7尊佛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均为北魏风格。(作者 杨兰香 甘肃日报编辑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