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新规压垮奶茶店?9月起,数万小店面临生死劫
发布时间:2025-08-11 11:05 浏览量:1
一杯奶茶的利润,正被不断上涨的成本层层吞噬。
“加盟店本来利润就不高,一个月交三个人社保就得两三千块,这还怎么开?”一位奶茶店主在社交平台的留言,道出了整个行业的集体焦虑9。
2025年8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一纸新规引发行业地震——《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二)》明确规定:自9月1日起,任何形式的“自愿放弃社保”协议均属无效,用人单位必须为所有员工缴纳社会保险。
消息一出,奶茶店主群里炸开了锅。一位经营四年奶茶店的老板无奈表示:“流动那么强,怎么交?我们店都是小年轻,没一个做得长。”
在现制饮品行业,“不交社保”早已是公开的秘密。这种默契背后,藏着行业残酷的生存逻辑。
人员流动性过高是首因。“干几天就跑了,交什么社保?”一位店主直白地道出苦衷。奶茶店员多为年轻人,将工作视为短期过渡,流动性极高。频繁更换人手让社保办理成本变得“不划算”。
加盟体系的灰色操作则加剧了这一现象。虽然直营品牌社保相对规范,但加盟商执行参差不齐。不少个体店主采用“现金补贴代替社保”或让员工签署“自愿放弃协议”规避责任,门店老板在用工方面拥有绝对话语权。
更深层的是收入与社保的尖锐矛盾。“最低工资2000左右,社保个人+公司要1800左右,摇奶茶工资4000左右,扣掉社保剩2000没人愿意干。”这种双向妥协形成了行业特有的“互不追问”模式。
社保新政带来的是真金白银的成本飙升。对利润微薄的奶茶店而言,这笔新增开支足以颠覆生存平衡。
以上海一家7人小型餐饮店为例,全员合规缴纳社保后,年支出预计增加22.4万元,利润率将从8%暴跌至3%6。同样,北京一家10人小店为此将年增24万元左右支出,相当于半年房租。
聚焦到奶茶行业:一家普通加盟店为3名员工缴纳社保,每月就需多支出2000-3000元。武汉户部巷一位餐饮老板的账本更直观:“新规后每月需多掏1.2万元社保支出,一天卖300碗热干面才够交社保。”
现制饮品行业本就面临严峻形势。2025年上半年,26个主流茶饮品牌总门店数仅增长0.74%,近乎停滞。过去一年,15.7万家奶茶店已从市场消失10。头部品牌加速下沉,中腰部品牌则深陷闭店潮——书亦烧仙草半年净减少1049间门店,柠季手打柠檬茶关店404间。
雪上加霜的是席卷行业的外卖补贴战。平台补贴推动10元以内饮品销售占比激增25%,20-30元价格带大幅萎缩。许多店主陷入“单量涨、利润降”的怪圈:“一天爆卖3000杯,利润却不到400块”。
社保新政如同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将割去行业的“病变组织”,却也难免带来阵痛。
首当其冲的是小微加盟店与个体户。在房租、原料、平台抽佣持续上涨背景下,社保支出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品牌要抽成,房租又高,再合规交社保,闭店只是时间问题。”行业人士预言。
用工结构脆弱的品牌同样岌岌可危。以烧仙草、酸奶为代表的单品类品牌,因品类热度下降已大规模退场;中腰部综合茶饮品牌则在价格战与头部品牌下沉的双重压力下被迫收缩阵地。
豪虾传创始人蒋毅指出,即便部分拥有上千家门店的连锁品牌,往往仅在总部层面实现全员参保,大量一线门店尤其是加盟店员工社保仍未完全落实。“还有一些连锁品牌,门店几十家,员工数百人,一旦遭遇集中维权或稽查,极有可能被一纸诉状告到破产。”
业内预测,若无法消化新增成本,2025年国庆后可能迎来更猛烈的闭店潮。
头部品牌展现抗压韧性。喜茶、奈雪的茶、茶百道等具备管理体系与直营能力的品牌,在合规化进程中展现出更强的适应能力。它们正通过两种战略寻找增量:
中小品牌的生存法则转向效率革命。超人东方中国茶与咖啡创始人王凤龙指出:“市场正倒逼品牌向专业化、差异化发展”10,具体路径包括:
用工结构优化:采用“核心员工+灵活用工”混合模式,服务员、保洁等岗位转向小时工
技术替代人工:加速引入智能点单机、自动摇茶设备,降低人力依赖
差异化创新:区域品牌通过地域文化主题店、限定产品建立竞争壁垒
COMEBUY甘杯市场总监JOJO预判,下半年将呈现“高审美需求、高内容密度、高性价比感知”的“三高一稳”趋势:“消费者不再只看价格,更考量‘喝下去的价值’”。
行业阵痛中的奶茶店主们,站在了命运十字路口。北京朝阳区一家自创奶茶品牌的老板在玻璃门上挂出“店面转让”的牌子时苦笑:“社保是员工的保障,可谁来保障小店的生存?”
答案或许藏在上海一家顽强生存的社区奶茶店里。面对新规,老板连夜重算成本,将5名员工精简为“3名全职+4名大学生兼职”的组合,同时推出“包月会员卡”锁定老顾客。“要么进化,要么出局,抱怨解决不了问题。”他在朋友圈这样写道。
奶茶行业从不缺乏创新基因。当政策从模糊走向刚性,当灰色地带被阳光照亮,这场社保引发的行业地震,终将震出一个更规范、更健康的新生态。阵痛过后,活下来的不仅是规模更大的品牌,更是经营更合规、模式更健康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