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万旗丁入关统治上亿汉人,满清倚仗的是骑射还是下马重步兵?
发布时间:2025-05-22 10:01 浏览量:3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独家发布,谢绝转载」
自从藏狐老师用《鉴定网络热门生物视频》开启了鉴定系列的大航海时代,各种鉴定水生物、军事、航空等等视频层出不穷。不仅做了科普,更是带来了大量优质的电子榨菜。
虽然没什么人类低质量视频可以搞鉴定,但网络上冷兵器相关的各种讨论却从未停息,其中也确实存在一些错漏之处。
本期冷研就借着网络上的几个误区,跟大家探讨探讨带清究竟是怎么打仗的。
在网络时代早期,大家都认为建州女真人能从一个小小的游牧部落起家,最终发展到入关南下,定鼎中原,靠的就是骑射。劲旅骑射无敌的形象也广受认可,在很多文艺作品中更是被表现得神乎其神。乾隆皇帝也曾强调,“我国家以骑射为基业”“我国士卒,初有几何,因娴于骑射,攻城则取”所以有人表示,明军是废材,用火器还打不过一群野蛮人。
明军废,但也没那么废。我们在《家丁》那期视频里也聊过,大明朝廷烂是烂了点,但大明军民还是很有血性,很有战斗力的。能打赢他们的建州女真,也必然有其可取之处。
于是,新的网络热门清军战术新鲜出炉:
清军是靠精锐札甲重装骑射手和布面甲中型骑射手为核心的骑射型军队,靠骑射箭雨来打垮明军的火器手。
这个说法主要还是加强了下建州女真的装备,还基本符合大家对游牧民族的固有印象。当然,还有一个更颠覆的观点:
建州女真压根就不是游牧部落,而是渔猎农耕部落,其主力其实是下马重步兵。
作战时,楯车居前,掩护弓箭手对敌实施火力压制,重甲步兵随后跟进,并且非常擅长使用火器,甚至依赖火器。
有趣的是,这两种观点其实并不冲突。
▲平番得胜图
徐光启确实说过:“奴之步兵极精,分合有法;而谈东事者但以为长于弓马而已。”,认为大家对建州女真有误解,人家有着非常精锐的步兵。但后文也说了:“奴酋积强久练、步骑俱精”,最后还有总结性发言:“奴众数万皆久练之卒。”表示建州女真无论步兵还是骑兵,都有着非常强的战斗力。
另外,八旗军也很重视火器,努尔哈赤就在天命八年(1623年)四月一日,定下了部队中携带武器装备的数量,其中就有大量火器火炮。
之后的浑河之战,八旗军在火器使用方面已经相当娴熟。当时,明军以川兵、浙兵挖壕相拒,结果被后金军的大炮打垮,之后川兵发动反击,结果后金军在远处“虚发”火铳,骗明军冲上去肉搏,等到了二三十步的距离,再“真铳齐发”,造成明军巨大的伤亡,几乎全军覆没。
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打造的八旗军,本质上是一支军事贵族集团。可以理解为欧洲骑士或者日本武士,他们拥有包衣作为侍从,有从关内掠夺的人口作为奴仆(阿哈),从而成为军事小贵族。
这样的职业战士,其实是全能型的,可以下马步战步射,也能上马骑射和冲锋。一切都是根据战场实际和战术需求。
认为八旗军骑兵弱,大多是因为《明神宗实录》中的一句:“我畏奴步,奴畏我骑”。
但问题是,说这话的,是骑射高手叶赫女真。
这么说吧,这就相当于姚明说刘翔没他高,这是事实,但这不等于刘翔得身高只有1米4对吧。
更何况,建州女真发展前期战马其实相对较少,但在萨尔浒大战前,其已经吞并了海西四部中的乌拉、辉发、哈达三部,有了大量的马匹,骑兵的综合战力自然会因此大幅提升。
总而言之,建州女真的真实面貌和大家的刻板印象还是有那么一点小差距,想用一两句话就总结出他们的优势和弱点,还挺难的。
想要了解一支军队的战斗力,与其分析来分析去,不如直接看战绩。建州女真的步兵,确实打得很有章法,称得上战功赫赫。
努尔哈赤之前在其统一女真的过程中,面对其余女真部族的军队,八旗军往往依靠步战取胜。比如在征服乌拉部时,就是靠下马步战。
与明军的对战,同样有步兵的高光时刻。
由于明军在和北方游牧民族交手时,经常会在阵前利用大车和拒马形成野战工事来抵御对手的冲击。面对这种敌人,骑兵突击就很难建功。于是,在萨尔浒之战中,八旗军驱赶大量牛羊冲破拒马,再以步兵冲锋抵近厮杀才击败对手。
皇太极也非常重视步兵部队。1631年,皇太极在进攻南海岛时首次使用成建制步兵部队,数量是参战骑兵的三倍。
1633年旅顺口之役,清军的步兵发挥了重要作用,步兵翼帅萨穆什喀凭此得了一个前程。
阿济格、阿巴泰于崇德元年(1636年)九月八日一份奏报中还提到,萨穆什喀旗之步兵共掳获马骡1401头、驴4020头、牛4054头、骆驼2头、羊600只,人4800口。在这次奏报中,萨穆什喀旗与满洲八旗、蒙古八旗以及石廷柱的汉军等旗并列,就俘获总数而言,仅仅次于满洲正黄旗(18207)、蒙古镶白旗(18100)。
崇德二年(1637)四月清军袭皮岛之役,步兵又发挥了重要作用。清军事先议定作战计划是:因皮岛不可一路攻取,欲分兵两路偷袭。 这次兵力部署,以满洲步兵担任主攻,在步兵前又配置精锐护军为前锋,令步兵固山额真萨穆什喀督率。四月八日夜幕降临之际,偷袭成功,皮岛陷落。
所以说,搞偷袭也好,攻城攻坚也好,满清八旗的精锐步兵都有优良表现。
而八旗骑兵的战绩,其实更辉煌,甚至有了点善战者无赫赫之功的感觉。仿佛用骑兵打胜仗是常态,就没啥可记录的,反而是面对八旗骑兵的人留下了不少记载。
后金军的主要敌人是朝鲜军和明军,而对付这两位,后金就更喜欢用骑兵。
在《朝鲜宣祖实录》中,认为当时努尔哈赤统治的建州女真“彼虏善射惯战,长于驰击,我兵单弱怯懦,争锋于原野其势必败。而平地之城亦恐难守,须令择山城入据之” 。
亲历过萨尔浒之战的朝鲜官员李民寏,在他的《栅中日记》中,记载萨尔浒之战时,朝鲜军便是遭到后金骑兵的突袭,朝鲜士兵“才得成列,贼骑齐突,势如风雨,炮铳一放之后,未及再藏,贼骑已入阵中”,而这些后金骑兵,也并非是如某些人想象的骑马突入战场,接敌后下马步战干架,而是“射矢如雨,铁马进退,而恍惚难状矣”。
曾任蓟辽总督的兵部尚书王象乾,就描述后金骑兵“夫虏本强悍,闲于骑射,马又壮大”;时任兵部右侍郎的霍建光对比明军与后金骑兵“与奴争于数步之内,我之骑射不如奴”。
众多历史人物对后金骑兵的评价高度统一:骑射非常厉害。
在此基础上,明军为对抗后金的战术,都是围绕如何有效遏制后金的骑兵展开。
要么用火器,要么挖陷阱,要么固守在城池或工事之内,正面对攻是不可能正面对攻的。
显然,朝鲜和明朝官员,都认为清朝骑兵在正常的骑兵范畴内,并不会把下马步战作为常规战术。而后金的骑兵,也确实给明军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老话说得好,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建州女真的军队,也不是一开始就能把明军堵在山海关。
冷研之前也介绍过,17世纪东亚,唯一认真搞军队建设的政
权统治者就是努尔哈赤。努尔哈赤靠着13副铠甲起兵,是满洲八旗的创业神话。而这13套铠甲,其实是大明的风投。
一切的起点,是他以大明龙虎将军的身份,获得大明的军事装备技术支持,代表大明去欺负其他女真部落。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努尔哈赤铠甲和皇太极铠甲,就很好的证明了这点。这两件铠甲与不少明代绘画上的边军铠甲颇为相似,实际上这就是明军边军甲。八旗军的起家就是靠给大明当打手,类似俄罗斯瓦格纳那种军事承包商。
▲皇太极甲
在这个过程中,努尔哈赤接触和掌握了明朝的规范化军事体系,这不光是朱元璋、沐英、朱棣、于谦、戚继光等大明军事改革家的功劳,更多的是华夏从战国秦汉传承下来的规范化军事体系的精华。
明朝末年,绝大部分明军的战斗力低下是因为腐败、训练废弛、没有实战经验和长期欠饷。但就冷热兵器集合的17世纪火绳枪长矛方阵时代而言,明军已经有了一套非常完善的训练操典。深受明朝边军影响的后金军队,通过学习明军来压过已经衰朽的明军。
李如梅评价努尔哈赤麾下的建州兵时表示:“此贼精兵七千,而带甲首三千。若贼七千,足可挡倭奴十万。西北虽有鞑靼,皆不如此贼!”这只是努尔哈赤尚未统一女真的情况,当女真统一之后,拥兵十万,战兵五万左右的后金八旗已经是列强级别的武装力量了。
不要觉得五万战兵少。1756年,已经是欧洲近代列强的沙皇俄国,有军队34.4万人,但其中野战部队,或者说战兵也只有9.5万人。这还是托了燧发枪刺刀大量装备,战兵价格已经相当廉价的福。
但五六万战兵,其实就是建州女真的极限了,毕竟战兵太贵了,而且要保证本民族的基本盘。而从此时开始,他们的战术打法也开始围绕旗丁包衣进行。
后金军也好,清军也罢,是禁止自己的核心精锐随意下马步战的。
理由也很简单,前排的铁头子死兵往往是抓来的炮灰,八旗自己人肯定要保持骑兵状态,当督战队。这样打赢了便于扩大战果抢功劳,打输了便于跑路减少损失,毕竟满清是个小民族,承受不住大的人口损失。
就这么不断地扩张征服,收服了大量满蒙汉旗丁包衣,让他们逐渐拥有了逐鹿中原资格。
清军入关后,因为明清战争的巨大消耗,满洲旗丁依然只有五万多,但满蒙汉旗丁包衣,却足足有三十四万。这是当时大顺,大西,南明谁都拿不出的庞大军事力量了。
从建州女真,到后金,再到大清,他们的军队构成和战术打法其实一直在变化。一切的基础,既是随着势力扩张越来越丰富的军械物资,更是严格操练掌握各项军事技能的军事贵族。
而核心满洲脱产军事贵族,蒙古骑射手,汉人朝鲜火器兵所构成的健全军事体系,才是满清在军事上取得优势的最重要因素。战争就是如此,胜利的天平,终将倒向组织度更强、军事性价比更高、资源投入更好的一方。
参考资料:
《朝鲜实录》
《明实录》
《清实录》
《明清史料癸編》
李民寏《栅中日记》
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
杨英《从征实录》
《熊襄愍公集》
《袁督师遗集》
许旭《闽中纪略》
讷尔经额《兵技指掌图说》
周维强《明季沈辽之役新探》
卫匡国《鞑靼战纪》园田一龟《鞑靼漂流记》段琳娜《清代射箭运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