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选:用毛选的阶级视角来揭开《盐铁论》的真面目

发布时间:2025-08-10 14:03  浏览量:1

朋友们,今天咱们打开一本两千年前的老账本,《盐铁论》。

乍一看,里面讨论的无非是盐和铁由谁来卖、酒能不能私营这类买卖问题,似乎和今天的市场经济、反垄断听着也沾边。

但细究起来,这场辩论的核心矛盾,穿透时光的烟尘,直指我们当下仍在探索的根本问题:国家的手和市场的手,该怎么放?放哪儿?最终,这关系到社会财富这条大河的流向,是滋润辽阔的原野,还是只汇流进少数人筑起的深潭?

西汉中期的这场经济大论战,用《毛选》的放大镜和《资本论》的X光片一看,那隐藏的肌理和骨骼,远比字面上的“是否与民争利”要深刻得多,复杂得多。

今天就让我们回到那个烽火连天、府库空虚的年代,结合所写的系统解析毛选及资本论等著作的方法论来为你分享思考。

汉武帝刘彻在位几十年,连续打击匈奴的铁拳挥出去,耗费的是海量的真金白银。仗打完,国家已是囊空如洗。

更要命的是,国内那些握有盐井、铁矿、铸钱炉子的地方豪强大贾,趁着管制松弛,就像吸饱了水的藤蔓,疯狂膨胀敛财。他们吞并土地,让小农失地破产,甚至沦为奴隶。中央政权虚弱,边防吃紧,国库连救灾都捉襟见肘。

怎么办?桑弘羊,这位掌舵财政的能臣挺身而出,提出了一套猛药:盐、铁、酒这些最来钱的行当,收归国家统一经营(官营),推行“均输平准”调节物价。

他要为国家抓住这些关键的经济命脉,挤出银子来安边、救灾、维持国家这架大机器的基本运转。桑弘羊的目光是现实的,他看到了富可敌国的地方豪强对国家统制能力的侵蚀和对底层民众的榨取。

然而,桑弘羊的药方一出,立刻招来一片反对声。

以“贤良”、“文学”身份被地方举荐进京的士人们,在盐铁会议上慷慨陈词。他们口口声声说的是大义:国家不能与民争利啊!要行仁政!要德主刑辅!痛斥官营盐铁价格又贵质量又差,铁器粗笨,盐带苦味。

听着全是替百姓叫屈的正义之声,但矛盾就在这里。

当时真正的“民”,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小农,可有条件推举代表在朝堂上高声抗议?他们的利益,真靠这些满口仁义的“贤良文学”就能代言了吗?

用《毛选》教给我们的阶级分析法往深里一剥,这层迷雾就能散开。

贤良文学们嘴里高喊的“民”,绝非我们通常理解的广大平民百姓。他们本质上是被地方上的大商人、掌握土地的豪强们推出来的政治代言人。

这些地方豪强,一部分是旧有的、依靠奴隶劳作起家的大奴隶主家族残余,一部分是新兴的、借私营垄断迅速致富的商人集团代表。

他们高呼“自由经营”反对官营,喊的是动听,但核心诉求是什么?

是反对国家用“官营”这根绳子捆住他们攫取暴利的手脚,他们要的是“自由”——无拘无束地榨取财富、兼并土地、奴役小农的“自由”!他们的“仁义”旗号下,裹藏的是赤裸裸的、不可遏制的资本原始积累欲望。

这才是“与民争利”这个大义名分背后的真实阶级面孔。

那么,桑弘羊坚定推行的官营政策,又代表了谁?他是为皇帝个人敛财吗?还是代表全体地主?不能这么简单看。

作为中央政府的核心财政官员,桑弘羊代表的是汉武帝之后力图挽救危局的汉朝中央政府。这个中央政权,在历史进程中逐渐转变为地主阶级的总代表,但其政策的目标首要在于维系整个政权的生存、稳定和社会的基本运转。

具体来看,对内,要遏制地方豪强的恶性膨胀,缓解日益剧烈的土地兼并和社会冲突;对外,要筹集军费,抵御强敌匈奴的威胁。

桑弘羊看到了关键:盐铁这类行业就是巨大的财富源头。让私营力量掌握,财富必然大量流入私人腰包,进一步加剧贫富两极分化,最终动摇国本。国家通过官营这个粗糙的办法,试图控制住这条财富大河的一部分主流,让它能流向国家财政这个“蓄水池”,用于安边、救灾等必需的公共支出。

这是一种国家资本主义的初步尝试,目的是集中有限资源办成紧要的大事。

让我们再用《资本论》的穿透力看看“利”的本质。

盐铁官营之争,剥开层层外衣,争夺的是什么?是这些关键行业所能创造的巨大的社会剩余价值的支配权!

煮盐炼铁,耗费的劳动和原料是成本,但它的产出价值远远超过这个成本,中间这块肥厚的差额——剩余价值,就是各方争夺的焦点。

私营模式下,这块巨额剩余价值几乎尽数落入大盐商、大铁商等私人资本寡头的私囊。结果就是他们的财富滚雪球般增长,拥有了更多的铜钱去买地(加剧土地兼并),去奴役失地农民(提供更廉价的劳动力)。这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加速着社会的撕裂。

贤良文学们指责官营是与民(私人资本)争利,逻辑上成立吗?

私人资本的本质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并本能规避公共责任。所谓“争利”,实际上是夺回本该投入公共领域的剩余价值控制权。

官营,至少在初衷上,是尝试由国家来主导这部分剩余价值向公共资源的转化。但桑弘羊们也面临一个无法回避的难题:官僚系统自身在经营过程中滋生的低效、腐败和质量问题,同样也在变本加厉地压榨着民众!这就形成了那个时代的悖论。

如此看来,盐铁之争的核心矛盾,可以归结为国家试图集中控制关键领域(为了应对危机、提供必要公共服务)与私营资本力量要求自由扩张攫利(导致无序垄断和尖锐社会矛盾)之间的紧张关系。

桑弘羊官营路线面对的是两把刀:一把是私营力量的贪婪割裂社会,另一把是官僚体系的劣化自我腐蚀。西汉王朝后来的历史发展不幸地应验了这两难结局的沉重打击。

桑弘羊死后,部分官营政策被废弃,私营力量乘机反扑。失去约束的资本寡头加速土地兼并,形成盘踞一方的豪强坞堡势力,并最终催生出了东汉的门阀士族集团。

社会矛盾愈演愈烈,赤眉绿林揭竿而起,外戚宦官轮番祸乱朝纲。最终,庞大的帝国在各种矛盾的总爆发中走向崩解,王莽激进的改制也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而即便在官营鼎盛时期,官僚系统的剥削性(因为政权并非完全由劳动人民掌握),也让政策在执行中变形走样,所谓“服务公共利益”的理想打上了深深的折扣。

从这场历史的泥淖中抽身,用《毛选》提供的方法论来总结盐铁论的深刻教训,我们能得到几条穿透时空的启示。

首先,立场问题是根本问题。桑弘羊看到了问题一部分,他反对放任私营是对的,但他未能清晰地认清贤良文学所代表的“民”的阶级本质(主要是豪强势力的代言人),也未能充分理解真正沉默的大多数(农民和小手工业者)的利益诉求。

毛主席教导我们,“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同样也是经济政策的首要问题。

任何经济政策的灵魂在于回答:为谁服务?依靠谁?限制谁?脱离了最广大劳动者(在那个时代主要是农民和小手工业者)的根本权益去谈国策,必然是空中楼阁。

其次,必须坚持矛盾分析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盐铁论警示我们,既不能因噎废食,因害怕私营的破坏性就全盘否定市场、扼杀一切经济活力;也不能饮鸩止渴,因官营存在官僚病就彻底放弃国家在经济命脉上的调控职责、任由资本无序膨胀剥皮吸血。

关键在于“实事求是”,找准那个“度”。这个“度”,必须基于生产力的现实要求(如当时抵御匈奴需要)和最广泛民众的生存发展需求来界定。

桑弘羊的困境在于官营效率问题难以解决,而贤良文学则站在了限制国家能力、纵容豪强的错误立场上。

再者,就是调查研究的极端重要性。

盐铁会议本身,朝廷召集各郡国贤良文学来议政,就是一种大规模的社会调查尝试。遗憾的是,桑弘羊虽然掌握了实际情况,但在阶级分析这个关键维度上被对手华丽的道德辞藻遮蔽了视线,未能完全“看透实质”。

这提醒我们,调查必须深入到生产关系的层面,看到人群背后代表的不同物质利益。

归根结底,《盐铁论》揭示的,是一场围绕社会财富分配权和国家发展道路选择权的历史性大辩论。

盐和铁不过是符号,核心是谁掌握了社会剩余价值的控制权,它最终是流向公共福祉还是私人豪奢。

读懂了这个本质,再看两千年后我们面临的结构性难题:如何在维护市场活力、鼓励公平竞争的同时,有效防止资本的无序扩张、破除垄断、守护产业安全与民生底线,这穿越历史的回响就显得格外清晰。

历史的经验凝结为一把尺规:衡量一切经济制度成败得失的最终标准,永远是它能否让最广大的劳动者真正分享发展的果实。

脱离了占人口绝大多数工农大众根本利益的国策,无论披着怎样华丽的理论外衣,无论喊着多么动听的“自由”“仁政”口号,终将被历史的车轮碾碎。

盐铁之争的账簿虽然古老,但其中书写的人心向背与兴亡铁律,依然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值得我们每一个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人,常读常新。

到最后,还是再说一句:至少这是一场讲“分配”的会议。

所以,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爱读毛选?

因为里面确实是大家解决遇到的生存和发展问题的指南书,确实是具备实践和理论的指导作用,确实具备顽强的生命力。

只要活学活用,一定会成为改造我们思维的强大“法器”。如果你坚持读下去,看这个世界也会更加“清晰”的。只是这部高深的、充满智慧的著作涉及到的历史、形势和考量太多,我们都容易读不通、读不透,完全不得要领。

甚至,时间久了,成了本本主义、只能咬文嚼字,但是不会活学活用,完全就是背离了读毛选的初衷,无法提炼其中的思维模式、方法论,也谈不上指导我们的工作、生活、创业等,更帮助不了提升认知。甚至,很多人读久了,读了几年,就读不下去了。

所写的系统解析毛选及马列等著作,就是解决这些问题,可私信、联系买。为了真正地让大家能带着去读懂原著,能够把其中涉及到的方法论学着用。我也补充了一些结合我们工作的案例和思考,便于都能举一反三,帮助您真正地读懂、读透毛选,从毛选中汲取智慧。

每一篇都有深度解析,都结合实际、提炼方法、剖析思维、活学活用写完了,帮助真正地提升思维和洞见能力,也会额外送您《毛选1-7册原著完整电子版》(标注每篇的重点)、《辩证法随谈》供您日常阅读用。每篇都是写的干货、写的是具体的思维方式,读完了可以拿到实际去用。

包含:剖析每篇文章背景、含义、个人思考,联系实际运用,运用蕴藏的战略思维、矛盾思维、阶级分析法,以及将独立自主、群众路线等观点运用到工作之中。每篇都是写的干货、写的是具体的思维方式、读完了可以拿到实际去用。我从不写那些畅销书一般的道理,读完根本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我不是带你分析历史,而是只想带着对教员的尊重去学习他的思维方式和智慧,再联系实际运用到现实的工作和生活之中,重点走好这一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