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历史上第二杀神,在中亚沙漠里筑了一座恐怖魔城,剑指何方?
发布时间:2025-08-09 15:23 浏览量:3
本源 正史引证
本相 实地考证
本论 客观论证
力证西域 本来本真
西 域 本 纪
漫隅子 作品
第一部
西 汉 纪
五十
杀神再起
建昭三年(前36年),西域,安西都护府。
这一年的冬天来得特别早,秋天的绚烂还没来及尽情铺展,塔里木河的胡杨就已褪尽黄叶,因为一场凌厉肃杀的朔风一早便从西北方向刮了过来,漫天的黄沙翻越巍巍天山,一气杀入了广袤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然后直压西域都护府驻地——乌垒城。
沙幕如同一堵巨墙,翻滚着,激荡着,隆隆逼近……
见惯了黄沙的乌垒城汉军见此情景,也禁不住大声惊呼:“哇,好大的风沙!”
很快,沙幕笼罩了整个城池,城头上黑压压一片,三丈之外已看不见人影,守城军士只能倚靠城墙,扶住摇摇欲坠的战旗,当真是黑云压城城欲摧——
以上气象用来借喻当时汉朝在西域的形势,最是恰当不过,因为就在乌孙的西北方向,多年前来了一支特殊的匈奴部族,该部族人数不多,但作战之骁悍却是前所未见,先是击破了乌孙东北部的另一支匈奴部落,将其首领闰振单于斩于马下,然后又击败了一路追来的南匈奴呼韩邪单于的部队,迅速扩张了起来。
以上还只是他们的开胃菜,正儿八经的筵席才刚刚开场,很快,该部又先后击败了西部的乌揭、坚昆和丁零:
“由是遂西破呼揭、坚昆、丁零,兼三国而都之。”(《汉书•傅常郑甘陈段传》)
待到建昭三年,该部势力已扩展到乌孙和大宛西北部的康居一带,并和康居联姻,成为了儿女亲家。至此,该部已变得无比雄强,严重威胁到西域诸国的安全,甚至天山南路的西域都护府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
所以在乌垒城的汉军将士们看来,这场沙暴其实就是该部发来的战书,因为风向正是他们所在的西北方向。
这一部落的首领是谁,怎会有如此恐怖的战斗力?
该部首领名叫呼屠吾斯。
知道此名的人不多,但知道其名号的不少,那便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郅支(zhì zhī)单于,全称——郅支骨都侯单于。
中华历史上,郅支单于率领的这支部落被称为北匈奴。
关于郅支单于,前面文章中已有介绍,此人原本流落于民间,后来被其弟呼韩邪单于找回,并委以重任——左谷蠡王,然后又提升为左贤王——仅次于单于的第二把手,但呼屠吾斯居然率众造反,反将呼韩邪单于打得逃无可逃,可以说是个十足的白眼狼。
跟呼韩邪单于性格软弱不同,郅支单于性格刚烈,气度豪狠,手段和本事绝伦逸群,是匈奴历史上少有的一位雄主,可以媲美一个半世纪前的冒顿单于。
影视剧中的郅支单于
160年前,刘邦击败西楚霸王项羽不久,借着争霸之余威讨伐匈奴,人数多达三十二万,结果反被冒顿单于率领的四十万骑兵包围于白登山。
虽然汉朝将士都是历经战火的开国精锐,但在匈奴骑兵面前根本施展不开,被围困了整整七天七夜。若非最后买通匈奴阏氏,劝说冒顿放人一马,刘邦只怕当时就呜呼哀哉了,刚刚建立的汉朝或许还未来得及发育,便夭折在了襁褓里。
能够想象冒顿单于是怎样一位厉害人物了吧?
而眼下的这位郅支单于毫不逊色,匈奴历史上唯有他可以跟冒顿单于相提并论。
郅支单于的坐大,还极大地影响到了西部的康居国。
史书关于康居的记录由来相当模糊,只知道大体位于如今的哈萨克斯坦一带,处于乌孙更西部,大宛西北部,三国体量大致相当。
当时史书明确记录到的汉朝影响范围是乌孙和大宛,那更西部的康居呢,是否已在汉朝影响力之外?
这个问题,两千多年来一直没有答案,直到1987年甘肃酒泉的悬泉置遗址出土了一封简书,这才让世人明白了两者的关系。
这封简书由七片木简组成,全文复录如下:
“康居王使者杨伯刀,副扁阗;苏瀣王使者姑墨,副沙囷即贵人为匿等,皆叩头自言:前数为王奉献橐佗,入敦煌关,县次购食至酒泉,昆口关大守与杨伯刀等杂平直肥瘦。今杨伯刀等复为王奉献橐佗入关,行道不得食,至酒泉,酒泉大守独与小官直畜,杨伯刀等不得见所献橐佗。姑墨为王献白牡橐佗一匹,牝二匹,以为黄。及杨伯刀等献橐佗,皆肥,以为瘦,不如实,冤。永光五年六月癸酉朔癸酉,使主客谏大夫汉侍郎当移敦煌大牢。书到验问言状,事当奏闻,毋留如律令。七月庚申,敦煌大守弘长史章守部候修仁行丞事,谓县,写移书到,县移康居苏王使者杨伯刀等献橐佗食用谷数,会月廿五日。如律令,掾登,属建,书佐政光,七月壬戍,效谷守长合宗。守丞敦煌左尉忠谓置,写移书到,具写传马止不食谷。诏书报,会月廿三日,如律令,掾宗,啬夫副。”
(因为无缘亲眼目睹木简,网传图片清晰度不够,以上内容转录于央视新闻。)
这是一段最为可靠的历史原证,读懂它便读懂了康居和汉朝的关系。
悬泉置驿站位于敦煌东60多公里处,隶属于敦煌郡效谷县,因为有水从石崖间冒出,仿似悬于空中,故称悬泉。到过敦煌的人都知道,这里全是干旱无垠的戈壁荒漠,任何水源都弥足珍贵,如此甘泉自然不可能放弃,被汉朝设置为驿站。当时长安和敦煌间驿站多达80多个,悬泉置是已知发现的最大驿站。
悬泉置遗址发现后,考古人员在上面先后发掘出了汉简23000余枚,麻纸20余页,各类遗物6000余件,陶片30000余件……因为地处丝绸之路上,这些物件无疑是当时东西方文明交往的最直接证据,所以历史文化意义极大,毫不逊色于敦煌莫高窟。
这七枚汉简被称为康居王使者册,虽然只有短短七根木简,但透露出的信息却非同小可,下面尝试来解读。
这是汉朝廷关于康居王使者和苏瀣王使者的一封调查文书。
苏瀣在《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中华正史中都没有提及,实在找不到任何有关此国的资料,猜测可能是康居下属的一个小国,两者的关系如同当年的郁成和大宛。
当时康居国正使为杨伯刀,副使为扁阗,苏瀣国正使为姑墨,副使是该国的一位沙囷(音qun),也就是贵族,名叫为匿。
“橐佗”就是骆驼;“大守”即为太守,“大”可能通“太”,也可能因为字迹蜕化所至;“杂”意为大致,“平”意为评估,“直”通“值”,意为价值,“杂平直”就是粗略地评估价值。
“牡”意为阳,雄性;“牝”意为阴,雌性,古代牝牡意为雌雄。
永光五年是公元前39年,汉元帝刘奭在位的第十个年头。
“如律令”意为依法行事,这在当时是通用用语,后来道教的“急急如律令”法令即来源于此,意为事态紧急,火速执行。
“长史”不同时代有不同授权,大致意为副职或幕僚长、秘书长;“掾”,副官,助理;“属”,下属;“佐”,协助,辅助。
“具”通“俱”,意为都;“啬夫”意义众多,这里意为驿站长。
这封文书的大致意思是:
当时康居国和苏瀣国向汉朝多次朝贡骆驼,进入敦煌后,每个县城都会依次购买谷物喂养,然后到酒泉评估肥瘦价值。但这次康居使者杨伯刀和副使扁阗贡献骆驼时,地方上没有提供喂食,到了酒泉后,酒泉太守私底下和下属小官进行评估,没让杨伯刀等人参与;苏瀣国使者姑墨和副使为匿也贡献了三匹白骆驼,一匹公的,两匹母的,但评下来不算白骆驼,颜色有点黄,康居的肥骆驼更是被评为了瘦骆驼。因为所言不实,两国使者都被具体过问此事的汉朝侍郎关入了敦煌大牢。
以上两国使者都认为很冤,于是上书汉朝,朝廷为此下文查验对证,不得扣留。当时敦煌太守弘及一帮下属官员具体过问此事,要求下属的效谷县汇报两国骆驼所食谷物的数量。效谷县守丞名叫忠,当时兼任敦煌左尉,当即让下属按要求置办,然后上传移书,都说是骆驼到后不肯食用当地的谷物。
以上各环节都有专门人员留证存档归宗,可见当时汉朝政治之严明细致。
也就是说,两国骆驼没被评为肥骆驼,客观原因是因为骆驼水土不服,吃不来当地的谷物,但汉朝地方官员不分青红皂白,明显存在刁难两国使者的行为。
要知道此前两国多次贡献骆驼都没遇着这种情况啊,不仅如此,据悬泉置遗址出土的其它文书记载,康居王都一度前来长安朝拜,如今怎会风向突变了呢?
原来问题就出在时间上——此事发生于永光五年,那正是这道风沙爆发前三年,康居王移情别恋了。
怎么个移情别恋呢?
影视剧中的郅支单于和康居王妃
原来眼见郅支日渐坐大,康居王觉得可以争取他来对抗自己的死对头乌孙——乌孙因为受到汉朝的支持,一直是康居的天敌。
为了拉拢郅支,康居王甚至把女儿也许配给了郅支:
“康居王以女妻郅支。”(《汉书•傅常郑甘陈段传》)
这样从辈分上来讲,郅支就成了康居王的女婿,也许觉得低人一头不行,郅支反过来也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康居王:
“郅支亦以女予康居王。”(《汉书•傅常郑甘陈段传》)
这样康居王也成了郅支的女婿。到这个份上,到底谁是丈人谁是女婿,估计也只有康居王和郅支自己分得清了。
但不管怎样,郅支和康居互为亲家,自然亲上加亲,康居想以此来威胁恐吓周边国家:
“康居甚尊敬郅支,欲倚其威以胁诸国。”(《汉书•傅常郑甘陈段传》)
典型的狐假虎威,扯起虎皮当大旗。
当然,这种亲近也只是表象,因为康居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正、副国王和诸贵族之间也各有矛盾和冲突,多年后一代儒帅段会宗主政西域,康居太子保苏匿就因为国内势力所迫而投奔大汉。
所以郅支和康居其实也只是一种利益关系,走近走远都要看利害得失,没有一方会为了另外一方倾其所有付出。
影视剧中的郅支单于和王妃
两国和亲后,郅支自认为有了稳固的大后方,于是便在康居东部临近大宛和乌孙的三国交界处筑了一座城池,取名郅支城。
用自己的名字来命名一座城池,看得出来,郅支具有强烈的个人英雄主义情结。
这座城池的选址很有特点——坐落在中亚聚宝盆费尔干纳盆地北部的沙漠中。
为何选址沙漠呢,没有水和草,匈奴部众怎么生存呢?
别急,虽然是沙漠,但未必就没有水,现实中就有一条河道流经这里,那便是都濑水,发源于伊犁盆地的一条内流河,最终干涸于这片沙漠深处。
郅支城就紧临都濑水而筑。
作为游牧民族的匈奴,向来逐水草而居的匈奴,如今却要筑城定居了。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都是匈奴历史上一件很有意义的大事,因为早在壶衍鞮单于时代,卫律就曾想过筑城藏粮,但匈奴人不善守城,筑城被认为是给汉人送粮,所以只能半途而废。
郅支为何要违背这一铁律呢?
郅支当然有自己的道理。
那就是郅支认为,他这座城池固若金汤,牢不可破。
作为部族领袖,生存和发展从来都是首要考虑之事,郅支一代枭雄,战略眼光肯定异于常人,他这么想必然有他的理由,不妨从地缘政治和军事角度来观描这座城池,看看郅支到底是怎么想的。
从如今的地图上看,都濑水便是如今吉尔吉斯境内的塔拉斯河,郅支城也就是如今的江布尔城,该城距离吉尔吉斯最大的湖泊伊塞克湖大约400公里,距离当时的乌孙都城赤谷城大约500公里左右。
这个地理坐标相当特殊。
首先我们站位康居角度看,会发现康居王非常乐意郅支入驻这里,因为这里处在康居的东部边境,康居素来忌惮东部的乌孙,如今有郅支在这里驻守,等于为康居把守了国门,极大地缓冲了乌孙对康居的压力。
我们再站位郅支角度看,会发现郅支更沾光,竟然获得了一块进退自如的宝地:这里东距乌孙不远,南距大宛也不远,两个方向都有发展空间——进可攻;这里还有姻亲康居这个大后方,一旦遭遇不测,便可随时撤回康居境内——退可守。
郅支选择这里筑城,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对郅支来说,西域小国都属于食谱,唯有汉朝才是天敌,这里和汉朝隔着天山,山太高,路太远,汉军前来攻打的难度太大,要知道当年贰师将军李广利西域求马,最远也只杀到大宛的贵山城,距离郅支城还有两百来公里呢。
只是,汉军能够万里来到贵山城,还怕多走这两百来公里吗,郅支是不是太过托大?
对郅支来说,还真不算托大,因为这里不仅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地貌也异常特殊:城池建在沙漠中,唯有都濑水流经这里,敌军如要来攻打,首先要进入大沙漠,然后在此长期围困,那样的话,粮草物资便很难供应得上;而郅支城高筑墙,广积粮,平时储存了充足的粮食,都濑水又能提供足够的生活用水,坚守上两三年毫无问题。
自己耗得起,对手耗不起,这便是郅支选址这里的军事和地理依据,在他看来,没有任何对手能在沙漠里长驻上两三年,自己只需将郅支城打造得足够坚固,高大,那便高枕无忧,万无一失。
从郅支城的选址可以看出,郅支单于还真不是一般的人物,其战略眼光超出了冒顿单于以外的历代匈奴单于。
影视剧中的郅支单于
只是,匈奴是游牧民族,习惯于住毡房,哪来这套筑城的本事呢?
匈奴人筑不了城,自然有筑得了的,那便是康居人。郅支先后征用了500多名康居人来此夯土筑城,此外还有一些城郭诸国的工匠,他们来自天山以南塔里木河沿岸的绿洲国家,夯土筑城正是他们的拿手好戏。
正是在这些人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两年多的建设,中亚魔城——郅支城悄然崛起于大漠之上,都濑水之畔。
仰头眺望高大坚固的土城,再纵目四顾苍茫无垠的沙漠,郅支心头生起一股难以自抑的豪气,禁不住纵声长啸,身旁的匈奴将士们也跟着纵声长啸,他们深信,在这位两百年一遇的雄主引领下,匈奴一定会重新焕发出当年的雄风。
站位历史角度看,郅支多少给人一点井底之蛙的感觉,他不知道汉人的城郭殿堂何等壮伟,那可是动辄征用几十万军民来建造,历时也往往以数十年来计算,郅支仅凭郅支城这个小工程便想获鲁班大奖,是不是太不自量力了?
没办法,都是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对游牧出身的郅支而言,郅支城已是他想象的极限,用汉人的思维来概括:郅支之于夜郎,孰大?
再回到东面的乌孙。
眼看郅支在身边强横发育,近在咫尺的乌孙受得了吗,要知道乌孙可是西域第一大国,兵众多达十八万啊?
乌孙当然受不了。
当时的乌孙刚刚分裂为大小昆弥两派,北部由小昆弥乌就屠掌控,此人是翁归靡和匈奴公主所生,前面文章已予讲述。郅支想着自己跟乌就屠多少有点远房亲戚关系,于是派使者前来招揽乌就屠。
但乌就屠不傻啊,他深知得罪汉朝会有什么后果,而且自己和南匈奴呼韩邪单于关系很铁,当时呼韩邪在汉朝支持下日渐壮大,乌就屠不会傻到放弃汉朝和呼韩邪而去结交落拓的郅支,于是果断地拒绝了郅支,同时还将嚣张的郅支使者给咔嚓了。
这样,双方口舌不可调和,唯有拳脚调和了。
郅支单于,乌就屠小昆弥,谁才是这方土地的霸主呢?
前面文章讲过,乌孙第二黄金时代雄主翁归靡为了配合汉朝对匈奴发动围剿,亲率五万精兵从西部发起进攻,结果正好撞上匈奴避难至此的政权老巢,当即一呼噜给端了。此战后乌孙信心爆棚,虽然此后又多次遭到匈奴的攻击,但再也没了以往的那种匈奴恐惧症。
如今郅支虽然厉害,但和强盛时期的匈奴还是没得比,所以乌就屠并不怎么害怕郅支,再说如今大小昆弥已经和解,乌就屠没有后顾之忧,想着一方面讨好大汉,一方面恢复翁归靡时期的荣光,竟然主动率领8000精骑向郅支发起了进攻。
这是乌孙和北匈奴之间的首次正面碰撞。
乌就屠这8000人是乌孙十里挑一的精兵,战斗力在西域诸国数一数二,照理说和郅支绝对有得一打,然而乌孙精骑和匈奴骑兵甫一接触,便一触即溃,落荒而逃。
郅支的部队,竟然强得出奇!
郅支乘胜追击,深入到乌孙境内,这样大昆弥部族也被迫参与进来,联手小昆弥一起对付郅支。
此时的乌孙处在第二黄金时代和第三黄金时代之间的青黄不接期,大昆弥元贵靡和小昆弥乌就屠虽然人数占优,但都不是郅支的对手,几场战争下来,基本上输多赢少。大小昆弥无计可施,只能收缩防线,带领部族整体东迁,西部的千里沃野全都沦为了无人区:
“郅支数借兵击乌孙,深入至赤谷城,杀略民人畜产,乌孙不敢追,西边空虚,不居者且千里。”(《汉书•傅常郑甘陈段传》)
这真的很发人深思:当初匈奴强盛时候都没能将乌孙怎样,为何削弱了反而能大败乌孙呢?
只有一种解释:这位郅支单于真的凶悍无敌。
至此,郅支修成了传说中的魔君,进可调动诸国军队进攻,退可依托郅支城防守,当真是挥洒自如,游刃有余。
影视剧中的郅支单于
乌孙落败后,据守在赤谷城的汉朝屯垦部队便暴露在了第一线,这支部队本为分隔大小昆弥矛盾而设,算得上是大汉在天山北路的定海神针,一旦失守那便一溃千里,整个天山以北都得让给郅支了。
那样的话,大汉在天山南路的形势也将变得异常被动,五千多里的漫长战线上,郅支可以选择任意一点发动进攻,真发展到那个地步,大汉的整个西域布局都将变得无险可守。
所以今冬这场大沙暴惊动的不只是乌垒城军民,更惊动了乌垒城里的两位头脑人物,他们远比万里之外的朝廷更清楚当下的紧张局势。在两人心目中,郅支城才是沙暴的发源地,郅支随时可能发动一场更大的沙暴,如不及早防范,未雨绸缪,必然会深受其害:
“西域本属匈奴,今郅支单于威名远闻,侵凌乌孙、大宛,常为康居画计,欲降服之。如得此二国,北击伊列,西取安息,南排月氏、山离乌弋,数年之间,城郭诸国危矣。”(《汉书•傅常郑甘陈段传》)
这是这两位头脑人物的部分对话,意思是如果任由局势发展下去,必然会招致连锁反应,届时周边的城郭诸国都会归于郅支了。
必须及时止血!
在介绍这两位头脑人物之前,我们须先介绍另外一桩事情,那便是野心萌动的郅支竟然给汉朝写了一封信,直气得当时的汉元帝刘奭拍案而起——
那是怎样一封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