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新规即将落地,企业用工成本增加!以后只能兼职了

发布时间:2025-08-08 19:58  浏览量:1

北京胡同里一家开了8年的拉面馆悄然关闭,老板老张的账本上写着:3个员工每月社保多掏1.8万,而店铺月利润仅2万元。

最高人民法院《劳动争议司法解释(二)》9月1日实施后,“自愿放弃社保协议”一律无效。所有用人单位必须为员工缴纳五险,包括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

对于全国数千万小微企业和个体户,这项旨在保护劳动者权益的政策,却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最高法新规核心明确:任何“不缴社保”的协议均属法律无效,无论劳动者单方承诺还是双方协商。这意味着过去常见的“现金换社保”操作被彻底堵死。

违规成本高昂到让企业颤抖:补缴欠费+每日万分之五滞纳金+最高5万元罚款,劳动者还可随时解除合同索赔N+1经济补偿。

更关键的是,政策覆盖范围扩大到曾被忽视的角落——兼职、临时工、个体户雇工均需参保。北京一家包子铺老板算过账:5名员工每月社保总成本1.365万元,直接超过店铺净利润。

餐饮行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代表,首当其冲受到冲击。中国烹饪协会数据显示,小餐饮平均利润率仅5%-8%,而社保支出将直接吞噬30%利润。

武汉户部巷的王记热干面店面临残酷现实:6名员工按实际工资缴纳社保,每月多支出1.2万元。老板王建国叹息:“热干面6块钱一碗,一天卖300碗才够交社保”。

广州现炒快餐店经营者肖前计算更揪心:6名员工每月多缴6000元社保,而门店月利润仅剩几千元。“遇到恶劣天气客流减少,立刻陷入亏损”。

而对于这些小微老板,亏钱那么就是亏身家,做买卖不就是为了赚点钱吗?如果赚不到钱,肯定不会亏钱养员工,关门可能是最好的选择。

面对成本陡增,小微企业展开艰难自救:

断臂求生式裁员:西安李记凉皮把5个全职换成3个兼职,虽避开社保却导致高峰期服务瘫痪。

家庭作坊回潮:夫妻店重启“全家上阵”模式,广州烧腊店老板坦言:“父母六十岁还得熬夜剁烧鸭”

外包陷阱频发:有企业将员工包装成“个体工商户”,结果被查处重罚5万元。钻法律的漏洞,风险很大,恐难承受。

灵活用工成救命稻草。深圳湘菜馆老板周玲采用“小时工”模式:旺季服务员每天工作4小时内免缴社保,比上海标准月省3200元。也许不是最佳选择,但是也是无奈之举。

深圳

政策执行中显现出务实弹性。深圳对小微餐饮的特殊政策:员工少于10人的,前3年可按基数80%缴纳,第4年过渡到100%。

地方创新方案正在铺开:

成都对月营收低于10万的小餐饮,社保缴费比例从24%降至21%

杭州允许按季度缴纳社保缓解现金流

青岛建立“社保补贴池”,合规企业可获50%补贴

这些措施核心在于既守住“必须参保”底线,又给出爬坡过渡期。正如深圳人社局工作人员所言:“逼死小店,最后员工还是没社保;让小店活下来,慢慢规范,才能双赢”。政策的执行也需要温度,不能盲目的一刀切。

社保新政正倒逼餐饮业告别粗放生长。业内人士预测,2025-2027年或有150万家小餐馆关门,市场集中度将提升。

存活者已开始转型之路:

购进设备智能化:中央厨房、智能炒菜机减少人工依赖;

经营多时段化:南城香推行“早餐+午餐+夜宵”三时段经营,以此来摊薄成本

人力架构重构:核心岗(厨师/店长)保留全职,因为不能缺,服务员等转兼职

红餐网专栏作者翟彬指出:缴纳社保本质是“花小钱买大保障”。当员工发生工伤烫伤时,社保基金承担的医疗赔偿远超企业自付成本。从风险控制上,确实可以变相减少运营风险,但是当前众多小商家其实舍不得给自己上社保,勉强维持活着,现实情况也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美团等平台开始在泉州、南通试点灵活就业人员参保补贴,预计覆盖上百万人。

社保新规引发的行业阵痛终将过去,而制度刚性红利正在积累。当深圳服务员小陈的医保报销比例从50%升至80%,住院一次省下3000元时,社保的长远价值便超越眼前现金。

近期京东七鲜小厨和美团的浣熊厨房开始全国布局,对于小型餐饮转型和智能化设备的应有毕竟加速,同时也会带动自动化餐饮设备的销量。

在当前小微企业面临生存挑战的关键时期,部分率先引入智能化设备并实施人力资源效能优化的经营主体,正通过前瞻性战略调整,将外部政策环境变化转化为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