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和凤都是公的,为啥结婚时却称“龙凤呈祥”?
发布时间:2025-05-22 08:54 浏览量:3
最近有小伙伴问:龙和凤明明都是公的,为啥结婚却要说"龙凤呈祥"?
这事儿其实得从汉字的老底子说起。
首先咱们要认识一个概念——"联绵词",就是古代人用两个字组合起来表示一个意思,拆开就完全不是那个味儿了。
举个栗子:
葡萄(你单说"葡"是啥意思?)
骆驼("骆"单独用又是啥?)
蝴蝶("蝴"字单独存在有意义吗?)
凤凰、鸳鸯、麒麟这些瑞兽的名字都属于这类词。
重点来了:这些词原本是"不可拆分"的整体!
战国时期的龙凤帛画
那"雄凤雌凰"的说法哪来的?
其实这是后人的"同人创作"!就像现在网友给老故事写续集:
西汉司马相如的《凤求凰》带火了这个设定,就像《哪吒》电影改编自传统故事,古人也爱搞"二创",但要注意,二创和原作设定有出入很正常。
比如,“凤凰”最早的写法是"凤皇",就不可拆开,而且“皇”字显然不能设定为“雌性”,所以后人就造了一个“凰”字代替“皇”,将“凤皇”拆开为“凤”和“凰”。
而关于龙和凤的组合,这可是从商朝就有的"官方CP"!
考古发现,商代文物就有龙凤组合图案,代指吉祥。
商代龙凤冠人形玉佩
由于传说黄帝去世时,是被飞龙接走的,所以后来龙就逐渐成为帝王的象征。
但帝王却很少自称龙,比如秦始皇就没自称过"祖龙",李世民则因写《威凤赋》自比,被广大网友戏称李二凤。
所以龙凤都只是代指祥瑞,并无雌雄之分。
然而,民间故事要讲得好,让人记住,就要拟人化,就要雌雄成对,所以龙凤被判定为雌雄,是从民间故事开始的。
比如萧史乘龙、弄玉骑凤的民间传说,就有意识地让龙成为男性专属,凤成为女性专属。
到了明朝,从民间走出来的朱元璋文化不高,从小听故事长大的他认为龙凤就是皇族的代指,所以规定龙凤属于皇家专属,但皇后的冠冕和服饰上,依旧有龙也有凤,比如万历皇后就有"九龙九凤冠",另一个皇后戴的是"十二龙九凤冠"。
十二龙九凤冠
直到清朝,更没文化,才真正规定皇后用纯凤冠。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为啥结婚用龙凤?
因为“凤”本无雌雄,“龙”也本无雌雄,龙凤呈祥一开始就是吉祥如意的代名词,所谓的“雄凤”“雌凰”性别设定,只是后来加的"二创"。
同样,“雄龙”“雌凤”的说法,也属于后人“二创”,但更加被民间接受,所以“龙凤呈祥”便又有了新意义,十分适合新人结婚。
总之,文化符号本来就是在使用中不断演变的,关键是能get到其中蕴含的美好寓意就行了~
- 上一篇:焕新回归!日期公布!
- 下一篇:《纳米比亚的沙漠》:在沙粒的褶皱里打捞存在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