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们在沙漠,悄悄干了件大事

发布时间:2025-08-07 12:33  浏览量:1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6500万亩。

——国务院关于防沙治沙工作的报告

乌兰布和沙漠

阿拉善盟,内蒙古自治区最西端

这块地域面积2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年均降水量不足200毫米

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以上

承载着中国三大沙漠

——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

曾经,三大沙漠以每年数十米的速度扩张

使阿拉善盟成为我国荒漠化程度最高

治理难度最大的地区之一

三北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光伏治沙规划印发

日前,经国务院同意,国家林草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三北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光伏治沙规划(2025—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指出:“以实验项目为引领,推进荒漠化防治与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建设,构筑东起内蒙古中部西至新疆‘点、线、面’相结合的光伏治沙长城。”

阿拉善高新区100万千瓦光伏项目

早在《规划》出台一年前

作为大型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领域的“国家队”

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

就在阿拉善的乌兰布和沙漠

这片黄沙漫卷千重障的不毛之地

展开了一场

与自然较量的绿色能源攻坚战

—— 葛洲坝电力公司 参建的

沙海鏖战:直面重重挑战

Part.1

项目部附近的蚂蚁森林梭梭林

“我第一次听到阿拉善这个名字,是在我的蚂蚁森林里,很久以前,我在这里种下过一株梭梭树。”项目部副经理雷强介绍,2024年7月,这个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项目管理团队正式入驻阿拉善光伏项目营地,他们与这片沙漠的故事,也就此展开。

项目位于沙漠腹地

还来不及体验松松软软的沙地,建设者们迅速进入工作状态,但挑战也随之而来。3300小时/年的充足日照,不仅仅是发展光伏发电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也是沙漠地区施工的最大难关。头顶是炙热的阳光,脚下是滚烫的沙子,风沙肆虐更是家常便饭,狂风裹挟着沙尘,遮天蔽日,让人睁不开眼,施工人员与设备仿佛是在烤箱里面工作。

沙山光伏存在天然的海拔落差与坡度

除了气候,地形也是施工的另一大“拦路虎”。作为国内在建规模最大、落差最大的沙山光伏项目,阿拉善高新区100万千瓦光伏项目场地融合沙漠与山地的复杂地形,超过45%的地块坡度大于8度,平均落差42米,最大落差达129米。

光照时长达3300小时/年

在这重重沙山之中,别说铺设光伏板,连一条可供行驶的道路都没有。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建设者们凭借丰富的经验、精湛的技术和钢铁般的意志,打桩、架线、装板,铺设交通干线、搭建配套设施、建造科研基地……迎难而上,头顶烈日、无惧风沙。

科技赋能:沙漠施工的大杀器

Part.2

项目现场标语“逐梦大漠蓝海 赋能亮丽北疆”

面对高温、风沙、地形等重重困难,和“当年开工、当年建成、当年并网发电”的进度目标,项目团队克服传统光伏铺装“重人力、低效率”的痛点,祭出“秘密武器”——国内首台多模态智能铺装机器人,在沙漠烈日下演绎了一场精准高效的“机械芭蕾”。

光伏组件铺装机器人

这个重达3吨的“钢铁巨人”,身长3.5米,宽2.3米,高2.5米,运用当前全球领先的户外柔性机器人引导技术,结合实际的应用场景与作业规范要求,是国内首台能够自主适应复杂作业环境的光伏组件铺装机器人。

光伏机器人(动画演示)

“光伏铺装机器人”集3D视觉分析、AI智能路径规划、高精度机械臂等尖端技术于一体,采用智能化铺装技术,以高精度智能感知和强大的视觉大模型算法为核心技术,多模态传感器作为机器人的视觉和触觉系统,能够实时感知工地条件,实现三维视觉定位Z值误差小于2毫米,送板角度误差小于0.5度,而AI算法则根据感知数据快速做出决策,规划最优铺装路径,实现各环节的精准控制。

作业速度是传统人工铺装的3.5 - 4倍

据测算,光伏组件智能铺装机器人每小时铺装量突破百块,作业速度是传统人工铺装的3.5 - 4倍,在该标段节约作业人员约550人,在降低工人劳动强度、节省项目成本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光伏铺装机器人亮相电力建设数智化技术装备展

目前,光伏铺装机器人已亮相多个行业尖端展会,并在光伏项目广泛应用,不仅填补了极端环境下光伏施工装备的技术空白,更进一步加快了光伏项目建设从传统施工向智能建造转型升级的步伐,为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和装备支撑。

逐梦北疆:光伏也能治沙

Part.3

项目建设期,乌兰布和沙漠的沙暴

“乌兰布和”蒙古语意为“红色公牛”,一说是因为这片沙漠狂风呼啸,状若牛吼,强劲的风暴旋流,能把山丘般的沙堆漫卷到天空,仿若神话中那桀骜不驯的牛魔王再现,因此得名乌兰布和。

项目现场

如今,漫步项目现场,但见蓝色光伏海洋与金色沙丘相映生辉,清洁电能通过40条线路汇入蒙西电网。而在这片光伏板汇成的“蓝海”之下,藏着“光伏+治沙”生态修复模式的绿色希望。

高空俯瞰,能清晰看见草方格

在光伏板下精心铺设草方格并栽种梭梭,成功将流动沙丘和半固定沙丘转变为固定沙丘。这一科学方法不仅有效推进了沙化土地的治理,还构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区域生态安全屏障。

营地附近的骆驼群

光伏板的遮挡降低了地面温度,减少了水分蒸发,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而植物的生长又进一步改善了土壤质量,促进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同时,光伏发电产生的绿色能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清洁动力,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

2024年12月19日,随着调度中心一声令下,主控室绿色指示灯亮起,阿拉善百万光伏项目并网成功。年发电量达19.97亿千瓦时,相当于年节约标准煤约60万吨,可修复治理沙漠3万亩,构建起“生态修复、荒漠治理、能源开发”的循环发展模式,实现沙漠地区太阳能资源高效利用和“沙漠变绿洲”的双重收益,推动当地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项目现场的沙生芦苇与沙蜥

“给我一片沙漠,还你一片绿色。”如今,光伏板下的草方格里,不少植物已经出芽,甚至在相对低洼的地区,沙生芦苇间还能见到沙蜥等小动物,沙漠治理初见成效。项目部副经理雷强感慨道:“因为赶工期,我没有去找自己在阿拉善蚂蚁森林里的那棵株梭梭树,因为我们的光伏板,会给这片沙漠带来更多绿色与希望。”

中国葛洲坝电力

点赞、在看、分享、一键三连!

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