耻辱的历史——努瓦永班巴拉的军刀

发布时间:2025-08-06 09:13  浏览量:1

……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逃亡。恰好两周后,义和团在京城的最后一个堡垒——故宫沦陷。

当这群土匪在中国皇宫中突然发现一把刻有俄国铭文的东欧或近东经典马刀时,俄国的军官们感到惊讶吗?

根据俄国女王陛下的命令,这把佩剑被授予卡尔梅克统治者班巴尔,以表彰其在1762年击败进攻卡尔梅克乌鲁斯人的吉尔吉斯喀萨茨克派。

这段铭文是用金线镶嵌在刀刃正面(如果佩剑时刀刃朝下)。刀刃的另一侧则刻有两行题词。当时,这段铭文无法翻译,人们甚至不明白它是什么文字。在20世纪初,这段文字通常被认为是“满文”,甚至被统称为“汉文”。

事实上,第二块铭文是用托都比奇格文字书写的,这种文字是由卫拉特学者扎亚·班智达于1648年在古蒙古文的基础上创制的。托都比奇格文字一直被卫拉特人,尤其是卡尔梅克人广泛使用,包括那些成为俄罗斯公民并迁往伏尔加河沿岸的卡尔梅克人,直到20世纪后半叶仍在使用。

剑上的文字以托多比奇格语书写,翻译如下:

授予卡尔梅克诺雍班巴尔人,以表彰其率领卡尔梅克军队击败哈萨克人。猴年。

猴年是1764年。

这是剑。

当然,俄国的土匪将抢劫的无数珍宝与这把刀一起带回俄国。现在它由俄罗斯VIMAIVIS公司管理。

规格:

整条剑带(不包括剑柄,剑柄很可能存在但已丢失)总长85厘米。剑身(从肩部到剑尖)长78厘米。剑身宽度(护手处)3.5厘米,中心处2.9厘米,距剑尖20.5厘米处2.4厘米。

刀刃在脊部相同位置的厚度分别为4毫米、4毫米和3毫米。几乎没有末端收窄,这样的厚度毫无意义。刀刃也没有凹槽,横截面呈三角形,战斗端为双刃:脊部距尖端20.4厘米处开刃。

不带防护装置的重量为 552.7 克,带防护装置的重量为 600.1 克。

这把刀轻巧优雅,出奇地轻巧,比很多军刀都要轻得多。刀刃上有一些破损——用来砍砍倒是挺不错的。刀身材质是钢,泛着一种奇特的蓝色哑光光泽。

剑柄上有三个铆钉孔,其中一个位于最顶端。显然,它是用来固定剑柄的。护手由铜合金制成,镀金,完全不是中国式的。有趣的是,根据20世纪初的清单,护手上装饰了一些宝石(具体是哪些,并未说明)。但在1917年至1923年博物馆资金撤至雅罗斯拉夫尔后,护手上的宝石神秘失踪。剑鞘也随之消失——“……木制,包覆皮革,配有铜配件和带有铜牌的现代皮带碎片。”

根据其所有特征——刀身结构、刀柄以及带有“须状”特征的护手——这就是所谓的“部落”或“契丘加”。这种军刀在17至18世纪的波兰、俄罗斯、克里米亚汗国、奥斯曼帝国以及包括卡尔梅克人在内的西亚各游牧民族中非常流行。

这种军刀的刀柄通常覆有“蜥蜴皮”(黄貂鱼皮),并配有向下弯曲至刀刃的“帽”形剑柄。其他同类型的军刀外观如下:

同时,我们注意到,当时的“切楚加”(chechuga)被认为是代表级军刀(就像我们现在所说的那样)。因此,诺永·班巴尔因其军功被授予“切楚加”勋章是合乎逻辑的。

...顺便问一下,有什么优点呢?

诺永班巴尔是大史大钦的后裔,也是俄国君主的封臣。18世纪上半叶,他的游牧营地位于现代卡尔梅克东部地区,他的臣民约有1万个帐篷。17世纪,卡尔梅克人从他们的家乡中亚来到这片土地,从那时起,他们就成为了俄国沙皇国和俄国“南方防御的重要支柱”之一。卡尔梅克人击败了诺盖大汗国,并多次将好战的克里米亚人赶入丛林。克里米亚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直到18世纪中叶,一直是俄国的头疼问题,卡尔梅克人也不得不投奔波兰立陶宛联邦……

当时卡尔梅克人的一个特殊“技巧”是使用身披精良盔甲的重装长矛骑兵作为主攻力量。例如,这种部队在克里米亚鞑靼人中几乎完全不存在,而在俄罗斯王国,历史上骑兵长矛兵的问题非常严重。起初,在16世纪,他们几乎完全在当地骑兵中消失,然后,早在17世纪,他们就尝试重新组织骑兵长矛兵,要么以新编的团为基础(例如,参见别尔哥罗德的驱逐中队),要么模仿波兰翼骑兵,但效果不佳。在这方面,卡尔梅克人成为俄罗斯当局的真正发现。

而且他们的枪法技术也十分精妙,完全融入了当时的联合作战体系。

同时代的人——I.G. Georgi,于 18 世纪 80 年代访问了伏尔加河地区:

“……每个军团由三种战士组成:弓箭手,开枪时下马;弓箭手,聚集在一起,射出如云的箭雨;以及长矛兵,决定战局。他们异常勇敢,能够战胜与他们类似的敌人……”

假设到十八世纪末,这种战术已不再适用于欧洲军队,但对付当地民族——哈萨克人、准噶尔人等——组织严密的弓箭手、火绳枪手(或称火枪手)和身披铠甲的骑兵长矛兵,却极具杀伤力。而当时的哈萨克人——卡尔梅克人的主要对手——却没有这种战术,他们主要采取防御性作战,他们像“塔博尔”(tabor)一样,把马匹和骆驼放倒在地,然后用枪械反击进攻者。

顺便说一句,班巴拉的祖父多尔日·纳扎罗夫找到了一种对抗哈萨克人这种战术的方法:用骆驼驮小口径火炮。当然,他们不会骑着骆驼射击;卡尔梅克人只用骆驼运输火炮。1724年,他用这种方法对付了伊塞特·巴特尔的部队。

作为礼物,他向阿斯特拉罕总督赠送了 415 个不幸的巴特尔战士的右耳朵,这些战士主要是哈萨克人和卡拉卡尔帕克人。

套用希拉里·贝洛克的话:因为我们有骆驼炮兵而他们没有......)

但我们离题了。

总的来说,诺永班巴尔的佩剑是叶卡捷琳娜大帝授予他的,以表彰他击退了苏丹贾汉吉尔率领的哈萨克巴里姆塔切的进攻。这场战役发生于1762年2月17日,地点位于雅伊克河西岸。巴里姆塔战役是一项泛亚洲的“民族传统”,其目的是偷窃牲畜。

说实话,那里的每个人都很好。贾汉吉尔哈萨克人的袭击是卡尔梅克人自己挑起的。1760年,卡尔梅克人从卡米什-萨马拉河附近的营地偷走了多达四万匹哈萨克人的马匹。

是的。几乎就像歌里唱的那样。“哈萨克人赶出了四万匹马……”只是没赶到捷列克……)

然后砰,然后——卡尔梅克人来了。诺永次仁和南川人来了。班巴尔仍然没有参加这场招待会。至少没有报道……

问题在于,沙皇政府于 1756 年禁止哈萨克人渡过雅伊克河西岸,进入卡尔梅克地区。但他们无视这项法令,并为此付出了代价。

总共约有1200至1400名卡尔梅克人和800名哈萨克人参加了2月17日这场世界级的战役。为了这场胜利,诺永班巴拉被授予了一把“来自女皇之手”的军刀。

她是怎么来到中国的?

九年后,即1771年1月,包括策伦和班巴拉游牧民在内的乌巴什汗国卡尔梅克人认为他们在俄罗斯驻扎太久,于是迁往东方。史学界将这段时期称为“最后的游牧大军营”。皇后自然将此视为背叛和叛乱——枪炮开始说话,剑光闪耀,包括这把剑,一份礼物……

俄国当局无力阻止卡尔梅克人——该地区的兵力太少。但不知何故,当地人对他们也颇为不满。老对手、中、小诸泽的哈萨克人——例如,贾汉吉尔就属于小诸泽——像猎犬攻击熊一样攻击卡尔梅克人。在击退来自四面八方的进攻(后来天山吉尔吉斯人也加入进来)后,乌巴什汗的残余部族终于突破防线,到达巴尔喀什湖对岸的伊犁河,并向中国皇帝宣誓效忠,带回了丰厚的礼物——马刀、阔剑以及镶有黄金和宝石的匕首。礼物清单不详,但其中显然有一把由俄国皇后赐予的马刀。

班巴尔尤其被封为郡王——二级亲王。这是清朝第三重要的封号。郡王之上,只有皇帝本人和一级亲王(亲王)是次要的。

这就是班巴尔,他身着清朝礼服:

...一百三十年后,八国联军攻入北京——这把皇家礼物又被带回到了圣彼得堡......